凝聚“黔力量” 服务“心连新”
永黔联动谱写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
![]() |
凝聚“黔力量” 服务“心连新”
永黔联动谱写基层社会治理新篇章
作为中国五金之都、五金工匠之乡,永康制造业发达,企业工厂鳞次栉比,每年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来此务工,其中东城街道就汇聚了24万余名外来人口,贵州籍占四分之一。为更好地释放警力资源、发挥服务优势,今年以来,市公安局东城派出所以“共富、共治、能动”三大警务建设为抓手,深耕新时代“枫桥经验”,携手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永康支委、永康市千喜救援队,共同组建了230余人的“心连新”志愿者队伍,全力谱写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篇章。
“肩并肩”协作 开创共治新格局
走在东城街道的街头巷尾,总能听到来自五湖四海、各式各样的口音。在这样多元的环境中,各类矛盾纠纷、求助等问题发生在所难免。如何有效服务这一庞大群体,让新永康人真正融入永康,找到“家”的感觉,成为东城派出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一次工作中,主抓基础工作的东城派出所副所长应金航得知,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永康支委书记周建刚及永康市千喜救援队队长周树峰也在积极探索共建共治的转型升级。经过多次深入交流商讨,三方迅速达成共识。
10月14日,三方正式签署协议,成立“心连新”志愿者队伍,明确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救助帮扶、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职责、分工及具体要求,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社区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应金航感慨地说,“只有推行共治警务模式,让群众成为平安建设的主体力量,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面对面”调解 铸就和谐新风貌
“周大哥,快来家里喝杯茶。”10月26日晚上7时许,身着统一红色马甲的“心连新”志愿者队伍已经开始在东城街道曹园村巡逻,刚经过一家理发店门口,贵州妹子小牟就热情地向“心连新”志愿者周涛打招呼。说起与小牟的相识,周涛还记忆犹新。
今年9月初,新婚不久的小牟夫妇俩因生活琐事等原因频发矛盾,前后报警求助了五六次。尽管民警每次都成功化解了矛盾,但两人还是会因为其他问题重复报警。
于是,民警迅速联动“心连新”志愿者共同处理。周涛主动利用自己作为“娘家人”的身份和乡音优势,不仅多次上门进行劝解,还充分发挥人脉资源,联系了小牟夫妇在老家的亲人共同参与调解。经过多方努力,夫妻俩的心结逐渐解开。
如今的他们在我市开了一家理发店,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我们作为‘娘家人’,可以联系老家的亲人一同想办法。这样一来,化解矛盾可就容易得多了。” 来自贵州的周涛说,他作为志愿者的一员,切身感受到从“流入”到“融入”,在这里“有位”也“有为”。
自“心连新”志愿者队伍成立以来,已调解矛盾36余起,开展专业培训4场次,调解成功率达86%。
“手牵手”服务 描绘共富新画卷
夜幕降临,大坟山沿夜市小吃摊招牌接连亮了起来,各个摊位上都升起了浓浓的烟火气。
“这是我头一次摆摊创业,原本心里还有些忐忑,上次多亏了老乡们的支持和帮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来自贵州安顺的杨大姐感慨地说道。
杨大姐的贵州牛肉粉摊每到下午4时准时出摊,但最近她总是遇到同一个问题:对面超市的大货车每天都会开到狭窄的巷道里装卸货物,导致她的摊位无法及时摆放。
10月15日下午,杨大姐出摊时,又恰好遇上货车卸货,双方因此发生争执,现场气氛十分紧张。就在这时,住在附近的“心连新”志愿者陈大哥恰好路过。了解情况后,陈大哥迅速介入,耐心地听取双方的想法,然后提出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他的帮助下,杨大姐和超市老板最终握手言和,达成和解。
接下来,东城派出所将继续主动与云南、河南、四川等地的相关部门联系,转外地户籍人员为本地“平安守望员”“安全防范员”“反诈宣传员”,切实夯实平安建设根基。
通讯员 徐凯悦
“心连新”志愿者团队开展矛调化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