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丽州清风

“忠孝名臣”胡瑛

  “忠孝名臣”胡瑛

  □胡敏

  第二十篇

  据《夏川胡氏宗谱》和《古山胡氏宗谱》记载,宋宣和三年(1121年),为避战乱,衢州履泰乡龙井胡鏊之子、崇三十三胡潭,始迁永康县城东街。尔后析居夏溪、古山、前塘、大园东等地。又据东街始祖胡潭行状等考证,他的上祖似可追溯到婺源明经胡氏家族。

  相传“明经胡”的始祖是大唐昭宗皇帝和何皇后之子。唐末,黄巢起义军的叛将朱温降唐后,唐僖宗诏封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赐名“朱全忠”,后又被制授宣武军节度使,成了握有重兵的军阀。

  唐天祐元年(904年),朱温为了取代唐室,进一步控制朝廷的局势,借故兵逼京畿,要唐昭宗迁都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洛阳,并下令将长安毁为废墟。

  正月,唐昭宗在朱温的胁持下,无奈起驾迁往洛阳。

  二月到陕州时,因为洛阳的宫殿尚未完工,就滞留在陕州。

  三月,何皇后临产,皇幼子落地,这就是后来的“明经胡”始祖李昌翼。

  四月,宫殿建造完毕,朱温下令发车起驾。昭宗皇帝派遣宫人告诉朱温,皇后新产,要求等到十月再行。朱温根本无视皇帝的请求。昭宗皇帝知道已经不能逃脱朱温的虎口,就与何皇后暗中商量:将皇幼子乔装成襁褓中的普通婴儿,挟带一些宝玩和御衣,拜托自己的心腹,宫廷近侍郎胡三,将幼子隐藏民间,等到大局定后,再重新入宫。

  胡三不顾个人的安危,将皇幼子带回婺源考川。

  同年秋,昭宗宫内诸皇子全部遇害,仅存皇幼子一条血脉。

  胡三把昭宗的皇幼子带到考川后,为了掩人耳目,就随自己姓胡,融入众多的胡姓中,取名昌翼(繁荣昌盛,飞黄腾达之意)。

  同光三年(925年),胡昌翼22岁时,以《易经》登“明经科”第二名进士(榜眼)。胡三见昌翼已经长大成人,就将他的真实身世告诉了他,并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这时已改朝换代,胡昌翼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屈节侍奉他国君主。于是就无意仕途,隐居乡野,开设明经书院,研究经学。

  胡昌翼在考川安然生活,直到96岁寿终,旁观五代十国历史的结束,又过了宋太祖、宋太宗两个朝代。他在学术上很有建树,一生倡导明经学,尤精《易经》,著有《周易传注》3卷、《周易解微》3卷、《易传摘疑》1卷。被人称为“明经公”,其后裔被称为“明经胡”。

  “明经胡”是皇室后裔,可谓名门望族。胡氏后人从历修明经胡氏家谱中提炼出家训精华,把家训分为起家、治家、齐家、保家、传家等五个层面,以读书、勤俭、和顺、谨慎、忠孝等相对应,既深刻又透彻,可为家训之典范。能贾能儒又能仕,是明经胡氏家族追求的“恒业”,但这种追求不是无原则底线的,必须是以“崇义”“尚仁”“积德行善”等为基础的,这是核心所在。可以说,明经胡氏历代人才辈出,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胡氏后人恪守家训家规。胡氏后人中,大多以做学问和经商著称,最为知名者当数红顶商人胡雪岩,文化名人胡天注、胡适等。

  “东街胡氏”,也是忠孝传家,簪缨之族。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7年),胡潭八世孙胡戌从街北迁到夏川(今夏溪),据家谱记载,十一世孙胡伟,字大奇,明宣德庚戌五年(1430年)登乙榜进士;胡潭八世孙胡泳从街南徙居到古山前塘沿,十二世孙胡瑛(1454年—1519年),字德光,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登甲辰科李旻榜进士。

  谱载,古山胡氏始祖胡泳迁徙到古山定居,源于他的积德行善,拾金不昧。元至正年间,他外出游玩,在五里亭拾到银袋,内有银两百余两,就在原地等候失主,待失主古山人孙宗泰回头找来,他将银两悉数归还。孙感念其忠厚正派,心地善良,又见其意气轩豁,体魄庄严,非凡夫可比,谓必大昌厥后者,遂以女配之,并拨以山塘田宅,安居在古山的前塘沿。

  胡泳生3子,长子胡杲,生文、行、忠、信4房;次子胡本,生五、六2房;幼子胡栋,迁缙云上坪发族。文房下有元、亨、利、贞4房,生18子。其中,胡瑛为登明成化甲辰进士,称“忠孝名臣”。

  胡瑛(1454年—1519年),字德光,17岁进入县办的学堂读书备考,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丁酉科中乡试举人,明成化二十年中进士后,除授京都大理寺评事,主管刑狱案件的审理。

  因胡瑛办事公正廉明,很快改升为左寺副,又转升左寺正。

  弘治九年(1496年)二月,胡瑛奉诏为钦差大臣,到江西复审案件。当时监狱里死刑犯有百余人,胡瑛逐一复核,依法将轻罪重判的改判,释放无罪蒙冤的,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做到入狱的犯人没有一个是被冤枉的。当地老百姓都称胡钦差为“胡青天”。

  在平反冤狱的过程中,胡瑛也得罪了一些权贵,朝廷以没有及时复命为由,谪降他为道州(今湖南永州市)同知。如此挫折,胡瑛没有消沉,要成大事者必先砺其志。他的忠心、初心没有变,勤政爱民的胸襟没有变。不久,他改任安陆州(广西浦北)知州。

  在胡瑛任安陆州知州任上,汀州(今福建长汀)发生了大饥荒,数以万计的饥民流离失所,有的相聚占山为王,打家劫舍。胡瑛一方面带头拿出了自己的俸禄,做好灾民的赈济,一方面剿抚并济,让盗寇弃山归田。最后一个山头,胡瑛采用围而不攻的办法,自己单骑前往山寨赴会,劝说这些因饥成盗的百姓解散队伍,回家各务本业。盗寇们看到知州单身劝降,认定官府是真心实意招抚,而且胡瑛说得句句在理,于是个个幡然悔悟,有的痛哭流涕称愿意服罪。汀州的饥民骚乱事件很快得到了平息。

  朝廷因胡瑛安寇恤民有功,将他提拔为广西苍梧道佥事,随任山东按察巡海副使。

  胡瑛在山东任职时,经常出海巡查,为抗击倭寇立下了战功。他经常卸下盔甲,到民间巡视,体察民情。一天,在巡视途中看见许多农民在地里忙活,他下轿察看,与农民攀谈起来。原来,眼下正是播种粟(即小米)的季节,当地人种粟,将粟籽直接撒在泥土里。由于种子颗粒小,不能与土壤充分地接触,有的被飞禽当成草籽吃了,所以发芽率很低。加之很少施肥,也不怎么除草,结果粟穗像狗尾草那么小。

  胡瑛觉得这种广种薄收,粗放管理的种植方法与家乡相比实在太落后了,况且小米是北方人的主粮,连主粮都种不好,丰收之年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怎么能抵抗自然灾害造成的荒年呢?在南方任上就是因大饥荒,才造成社会动乱的,前车之鉴啊!胡瑛决定向这些农民传授家乡的种粟技术。

  但是,那些农民半信半疑,不敢采纳他的做法,不相信一个当官人能够为老百姓想这么多。

  胡瑛就先找几位当地有影响力的农家进行试种,他与农民一起将成片土地整理成一畦一畦,将撒播改作点播,在播种前先施足厩肥,粟苗长出后,胡瑛经常到田间指导,适时间苗,适时除草、施肥、培土。结果粟苗长势茂盛,干粗株高叶宽,粟穗个个又长又粗,粟粒颗颗饱满,产量翻了一番多。

  试种成功后,老百姓们个个赞不绝口。第二年,这种种粟技术就在当地全面铺开,当年就获得好收成。

  秋收后,农民为了感谢胡瑛对他们的关爱,抬着美酒、猪羊,成群结队到按察院去感谢,想不到胡瑛已辞官回乡了。

  原来胡瑛接到老母亲来信,家中要急用钱,需银500两。胡瑛收到信后,左右为难。他知道母亲一般不会轻易开口要钱,一下子要这么多钱一定是家里碰到什么难事了,应该马上寄钱回家救急才是。但是,胡瑛为官清廉,平时也没有多少积蓄,一下子确实拿不出这么多的钱,就是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胡瑛的心事被一个下属官员知道了,他就向胡瑛献计说:“我把账目处理一下,多领一些开支,这问题不就解决了?”

  胡瑛听后,严肃地说:“那还了得,这根本不是我的所为。我高祖年轻时拾到数百两银子都知道在原地等待失主奉还。我若用职权贪赃,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我要是拿了那样的钱就是愧对国家,那就是不忠。”

  胡瑛觉得要是不把钱寄回家,那就是不孝。为了忠孝两全,思虑再三,决定挂冠封印,弃官回乡侍候老母,恪尽孝道。

  胡瑛以高堂年过八十之由,奏请朝廷乞辞致仕。由于胡瑛去意已决,回家心切,未等朝廷回复,就只身一人,行李萧然,踏上了归途。

  事发后,京城派钦差查访,一直查到古山,此时胡瑛已在家中尽孝。钦差查明原因,胡瑛确实是被一封要银500两的家书难倒了,是为了尽忠又尽孝而弃官回乡的。钦差把事实真相带回朝中,皇上听了大加赞赏,不仅同意了胡瑛请辞,而且还赐予“忠孝名臣”的匾额,让其荣归故里。

  山东的百姓知道这件事后,不忘胡瑛给他们带来的丰收年景,就把他当作“粟神”来供奉。后来,这种种粟技术越传越广,“粟神庙”也就越建越多。

  由于胡瑛没有多少经济来源,而且上有老母,下有妻小,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他就开办私塾,把毕生所学传授给族中子弟,用那点微薄的收入维持温饱,供养亲人。尽管日子过得贫寒,但绝不贪财忘义。有一次,邻村有人因田产纠纷与人打官司,认为胡瑛有面子,就拿了百金,请胡瑛为之说情。胡瑛断然拒绝说:“贪心昧理之事,平生不为也。”胡瑛对待一些家贫的学子,还提供免费入学。

  胡瑛为了母亲的心情和健康,尽管生活过得艰难,在母亲面前总是神色和悦,轻脚轻手,谨慎顺意。遇到母亲生病,用药时必亲口先尝,晚上衣不解带伺候着。有一年,母亲病重,胡瑛在神灵前祷告,愿意以自己代母亲经受病魔折磨,以延长母亲寿元。

  胡瑛二十年如一日,照顾母亲从不懈怠。老母亲在他精心地陪护下,活到102岁寿终,大家都叫她“百岁太婆”。

  清雍正八年(1730年),胡瑛崇祀永康县学宫“忠义祠”。

  原典

  1.义祖大于始祖,儿孙不得覆宗。改姓(李改胡)不改郡(陇西郡)。

  2.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源;和顺,齐家之风;谨慎,保家之气;忠孝,传家之方。

  3.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材;经天纬地,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庶民之业唯仕唯尊,贾而崇义,儒而尚仁。读书知礼乃明经胡氏之尊崇,学优出仕为明经胡氏之族望,积德行善本明经胡氏之家风,集贾、儒、仕一族成明经胡氏之恒业也。

  (摘自明经胡氏《列祖列宗家训》)

  古山胡氏起源屋

  胡瑛进士牌坊残石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丽州清风 00006 “忠孝名臣”胡瑛 2024-10-14 永康日报2024-10-1400006;永康日报2024-10-1400007;永康日报2024-10-1400008;22914379;永康日报2024-10-1400009;22914377;永康日报2024-10-1400010 2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