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金公”传奇
![]() |
“还金公”传奇
□徐天送
第十九篇
一、还金
明正统末年(1449年)秋。永康城内西街迎恩门。“大人驾到!放下索桥!”
“是!”
永康县令下马,徒步进门。
映入县令眼帘的是一幅盗寇洗劫后的凄惨画面。小巷边农妇伏尸而泣,远处又传来幼儿嗷嗷哭声。沿街店铺毁的毁,烧的烧,关的关,整条大街空无一人,只听到马蹄嘚嘚,沉重无力。
县令是凌晨从金华赶回永康的。在金华,他被州知府痛斥了一顿,“守城无力,弃城而逃,要不是金华援军赶到,永康恐怕要被括苍山强盗夷为平地了”。知府念其往日勤政、清廉,加之永康县治无城墙,兵员不足,盗寇突然蜂拥而至,防不胜防。知府责其戴罪立功,视其灾后恢复工作做得如何,再作上报处理。
县令回到县衙,一班人已等候多时。
“报告大人,各路官员都已到齐,只有钱粮胥吏徐宝还未到。”主簿汇报。
“徐宝为什么还不来?难道税银被盗不敢来了?”县令大怒。
“徐宝到!”
县令与众官吏寻声望去,只见徐宝满脸尘土和汗水,大步流星地来到门口,后面跟着一辆独轮车和两个担夫,将几袋满满货物运到议事厅前。
“报告大人,今年春秋税银分文不少,请大人清点过目!”徐宝说着便小心翼翼地拂去泥沙,打开包袱,撕掉封纸,扒出银子。
“哇!”众官员望着白花花的银子,全都兴奋地尖叫起来!
“徐宝兄,辛苦你了!”知县说着便紧紧拥抱住徐宝,“你立了大功啊!你救了我的命,也救了全体同仁的命!你更是我县方圆百里老百姓的救命恩人哪!来!请坐堂中,受在下和同仁一拜!”说着,就把徐宝拉到案前的太师椅上按他坐下,回头对手下官员说,“请诸位与我一起跪下,衷心感谢‘还金公’徐宝兄!” “谢‘还金公’徐宝兄!”众人异口同声。
徐宝连忙起身还礼:“使不得,使不得,卑职只是做了分内事,大人过奖了!”
待众人重新坐定,县令说:“今天首要的议题,是研究如何向民户重征税银,‘还金公’已帮我们解决。这相当于他从自己的口袋拿出钱来替百姓交税啊,我们要马上禀报知府大人,为徐宝兄请功!主簿大人,请你负责此事。第二,为了早日安民,我今年俸禄只领六成,诸位官员领八成,所余银两用作抚恤金,请诸位分片包干,深入摸底,列出遇害者及家属姓名,不准遗漏一人。第三,设立施粥棚,为老弱病残及无家可归的孤儿提供食物。资金暂从税银中开支。第四,开展以工代赈,招收城乡民工,包吃包住,抢修毁坏的公房和公共设施。第五,动员全县富户捐资借资,或捐粮借粮,建立义仓用于资助贫民。以上诸条,请诸位考虑。明天拿出办法,订出细则,具体落实。诸位若有其他意见,也请一并提出,共同探讨。今天议事到此暂歇。主簿、钱粮胥吏、师爷留下,有事商量。”
二、训子
当晚,徐家轩间灯火通明。徐宝全家老少围坐一堂。
徐宝说:“感谢上天保佑,今天我们全家终于能回到老家,吃餐团圆饭,睡个安稳觉了。多年来,括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现在终于被官府平息了。我保管的税银,也分文不缺,上交国库了。这是全县的大喜事,也是我家的大喜事。今夜,我要向大家讲讲怎么藏银、怎么交银的经过。此事因保密需要,家中只有老大德良、老二德新和我三人知道。”
徐宝喝了口茶水,继续说:“此次括寇犯永的起因是宣德年间,庆元人叶宗留私聚矿工、山民在浙南、闽北括苍山脉盗挖银矿,所得甚少,因而萌生抢劫掠夺邪念,在浙南、浙中一带流窜掳掠。开始是散兵游勇,后来越聚越多。再加上浙中各县唯独永康没有城墙,被武义鲍村人陶德二密报括寇,结果括寇全部聚集攻打永康。幸亏武义朋友给我报信,我就四处寻找隐藏之处。我发现离家不远分水岭山脚有口干枯的废井,平时少有人来往,是藏宝的极佳处。我就和老大老二用油纸、旧布包扎所有税银,找了独轮车、簸箕,在银包上盖上稻秆、栏肥,傍晚装作运肥烧灰的样子,运到枯井边。等到半夜,我让他俩在上面守候拉绳,自己放下绳子,爬到井底,挖好坑,叫他们把钱包吊下,用石块压实、埋好后,再爬上来。第二天,我就叫老大带上细软带你们到乡下亲戚家避难。我和老二守在家中。直到昨天,我才将你们接回。至于这几天的遭遇,等会儿让老二与你们说吧。”徐宝将藏银的经过娓娓道来。
“吃了这么多苦,冒了这么多风险,为什么不留分文,全部上缴呢?其实,我也犹豫过。”徐宝接着说道。
“我们家眼下很需要钱,德良德新马上要上京应考。路费还未着落。四个男孩,将来造房娶媳妇,也要一大笔开销。如果有这笔钱,一切都不在话下。找个借口,说税银被强盗抢走了,官府到哪里查?税银可以再从百姓那里收回来,此事便一笔勾销了。贪下这笔钱,是毫无风险的,但我为什么不那么做呢?因为,我心里有四堵‘墙’,第一堵墙是‘仁义’。孔子是怎么对待‘富贵’的?德良,你说说。”
德良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用不正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不值一提。”
徐宝:“还有呢?德新,你说说。”
德新说:“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富裕和显贵,人人都想得到,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无法真正去享受;贫穷和低贱,人人都厌恶,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能彻底摆脱。君子如果离开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徐宝说:“你们说,孔子说得对不对?要不要照着做?所以,这是第一堵墙,想做君子,就不可逾越。第二堵墙,是‘家规’。我们徐氏祖传的五条家规,任何徐氏子孙都不得违反。这五条就是祭祀、教育、文化、公益、慈善。这些家规要求我们把仁义当土地,当粮食,不可被私利和欲望所限制,要博施济众。难道我们能化公为私而让县令向乡亲再征一次税吗?第三堵墙,是‘身教’。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我嘴上说,你们要做‘君子’,而我的所作所为却是做‘小人’。你们就会说,父亲说一套做一套,我们为什么要做‘君子’呢?如果这样,我辛苦一辈子,后代却是小人,又有什么意义?最后一堵墙,是‘因果报应’。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
徐宝接着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我们一定要远离恶,多为善。这就是不能贪的道理。有联曰‘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这两联,就解释了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因。其实,我们就图两个字:‘心安’。”
三、昌后
据光绪《永康县志》载,在永康的徐氏祠有三座,即“始祀震二”的“徐震二公祠”,“始祀经十六公徐舲”的公祠(祠名不详),“始祀蒙六”的“蒙六公祠”。蒙六公即徐宝,又名徐世保,字伯珍。蒙六公为震五公希容之子。徐宝因还金有功,名闻天下。
蒙六公祠又名“徐还金祠”。此祠系徐宝后人在清代中叶筹集资金在古井周围建成。据《永昌智房谱》记载,“还金祠”全座四进,寝堂正中第一层奉震五,第二层奉蒙六,第三层奉肃十六、十九、廿七、廿八;左昭右穆,左一龛“谦”,右一龛“通”,其地坐落于大宅(泽)民坊,土名“分水岭”,祠内有“还金古井”。东至堪胡边,南至福良并谦中山公祠,西至大街(即解放街),北至胡边并婺宿巷(即今灯塔巷)。
还金祠门口挂紫檀木做的大匾额,上书“还金祠”三个大字。匾额要四个人才抬得动。祠堂正中主匾书“还金昌后”四个隶书大字,是清乾隆六年(1741年)敕赐,由当时的永康县令邢澍所题,上面还有“圣旨”两字的直匾。并特准每年春节三夜摆香案,内供徐宝牌位,子孙后裔沿街摆供灯烛,焚香迎拜,鼓乐游街,称为“香灯”,历经200余年不断,直至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才停止。
“还金公”徐宝的事迹在永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乾隆皇帝赐“还金昌后”匾额后,更是影响全国,而且一言成真,徐氏后代英才辈出,为全县百姓所称道。截角徐氏的“和让”精神和西街徐氏的“还金”风格成了永康徐氏家风的内核,绵延千年,泽被万代。
据统计,永康徐氏进士有19位、举人14位,元朝至清朝贡士约百名。据不完全统计,徐宝后代中举或入仕的有:
徐昭,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任芜湖知县。徐可期,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刑部主事。
徐文通,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任山东德州兵备副史。徐学额,崇祯七年(1634年)贡士,任楚府左长史。
徐之骏,清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任山东嘉祥等地知县。徐琮,康熙十七年(1678年)举人,任四川新津知县。
徐荛,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贡生,任仙居训导。
这些有功名的子弟,都是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名臣良吏。如有被应廷育称为“文章节气,倾动中外,关中诸老,率折行辈礼之”的徐昭;有被士林誉为模范的徐可期,生前“王以金帛赠行,坚辞不受,当他病卒于官,囊无余金,归葬为难,同官赙之,举柩归”;有被王崇称为“海内叹称文章家者,皆籍籍推徐郎矣”的徐文通,不仅诗文蜚声艺苑,为“后七子”之首王世贞赏识,他的才干也“功在社稷,足当长城”;有徐学颜担任楚府左长史,保卫武昌,在宁城保卫战中与叛军格斗,壮烈牺牲,名入《忠烈传》,乾隆赐谥“忠愍”;有徐之骏,先后任山东嘉祥、襄陵两县知县,惠政于民,特别是振兴文教方面,这两县中举者多于邻县,被建祠纪念。
此外,还有不少徐宝其他后裔,虽然没有获取功名,但饱读诗书,忠孝节义。
四、三异
“还金公”徐宝去世后百年,永康民间还流传“三异”的故事。传说有人见徐家还金昌后,心生嫉妒,认为是他家墓地风水好,便造伪证,诬告徐宝家占了宋代永康进士徐纲的墓,自己是徐纲后代,必须拿回。由此产生“三异”。
一异,梦奇。“蒙六公”墓被侵占,家人讼之于官府。县官梦见“蒙六公”带一班才俊之士分庭抗礼。早上上堂,果见徐宝后人上堂告状。
二异,雷奇。第二天,县官要实地亲勘。头夜,奸人带领一批人,持戈执戟,正想将徐纲墓志铭埋入墓中,准备制造伪证。突然,惊雷炸断拱木,倒在墓上,众人震惊,落荒而逃。
三异,梁奇。县官实地考察后发现并非徐纲墓,但已被奸人的苦肉计所动,仍将徐墓判奸人所有。当他正要下笔时,堂上栋梁发出“轧轧”断裂声。放下笔声停,提起笔又响,这样数次。县官害怕,只好据实判为徐宝家所有。
对此“三异”现象,当时有人解读为徐宝生而为善,死后神灵保佑。从现代理念来看,可理解为民心不可辱,法制不可违,天道不可逆。
原典
1.露知觉,教之尊长。有训必拱立而听。从坐而尊长过之,则必起。
2.男子能诵读,易子而教。教之孝于父母,悌于兄,友于弟,睦于众,勤于书史,勿听其托故不赴。
3.男子十二岁习经学,先气质而后文艺。
4.有师必尊,有传必重。
5.日出而兴,各勤其事;日入而息,各归其室。
(摘自《永康徐氏总谱·家规》)
裒资置祀,集合而成。洁乃祭品,笃乃宗盟。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致诚致敬,神其来歆。辑祭祀第一。
中オ也养,不中オ也养。不オ有教无类,因材而培。跱我常帑,延彼良匠。雕之琢之,裁成胥当。辑教育第二。
族有人文,其族乃大。奖学储金,万世永赖。扩张艺苑,勃起儒林。昭哉嗣服,沟合古今。辑文化第三。
仁以为田,义以为粟。不囿于私,不牿于欲。造端至大,愿力至宏。宁维口碑,宪纲有声。辑公益第四。
博施济众,尧舜犹病。随分而施,积善余庆。决之以诚,持之以敬。非曰豪举,惠我子姓。辑慈善第五。
(摘自《永康徐氏总谱·西城徐大宗祠五种遗规》)
大司巷特色文化街区“还金昌后”门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