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屏山吴氏的传统信仰
![]() |
![]() |
![]() |
家规,屏山吴氏的传统信仰
□周跃忠
第十八篇
据《屏山庆堂吴氏宗谱》记载,后吴村吴姓始祖名昭卿,字明之,号屏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因从父吴洎为永康县丞,偕之其地,见武平乡有屏山耸翠,碧水潆清,遂迎父吴浚从仙居三桥卜居于此。800多年的创业历程,后吴吴氏勤于劳作,苦于耕读,不断进取,笃志弥坚,使得后吴村发展成今天拥有900多户、3100多人口的一个大村落,2007年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翻开一页页发黄的宗谱卷宗,可以寻觅到屏山吴氏始祖及历代先人开创基业的痕迹。
屏山吴氏先祖非常重视家族的赓续传承,至今修谱达30余次,第一次修谱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七年(1374年)。每次修谱都把家规作为重要事项列入其中,把家规当成统一家族思想的行为规范,当成治国修身齐家的信仰。今见之于旧谱《家规》有二十条,约2500字,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屏山吴氏作有《延陵屏山吴氏家训序》,称之为“虽一时之权制,实万世之衡平”“用恢家训,燕翼后昆”,先祖们为子孙后代千秋大业计,真可谓殚精竭虑,精心谋划。
后吴村以保存良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闻名,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吴氏宗祠、澄一公祠、丽山公祠、向阳公祠、吴仪庭公祠等祠堂、厅10多处,有起源屋、司马第、衍庆堂、存诚堂与古苏铁、树玉堂、桂花居、兰花居、新屏山精舍、奎壁联辉等古宅、精舍20多幢,大大小小的文物点有100多处,见证着曾经有过却已逝去的繁荣与昌盛。
吴氏宗祠建筑占地114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已有470多年历史。吴氏宗祠中堂正中悬挂着本族堂号牌匾“叙伦堂”,中厅左右两旁挂有本族祖先历任官衔及科举进士等匾额,有进士、大中丞吴时来,进士、刑部观政吴宁,进士、工部都水司主事吴九经,举人、河南卫辉府同知吴磷,举人吴谭等牌匾。此外,在回廊四周挂满了功名善义孝节匾额多达100多块,昭示着后吴吴氏显耀的门庭,辉煌的历史和光宗耀祖的文明。
大中丞吴时来(1527年—1590年),号悟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赐同进士出身,首任松江推官。因抗倭立功升任刑科给事中。他以家规“既受国之恩,当尽臣之职”为座右铭,曾上疏弹劾奸臣严嵩父子,表现了他的忠诚和胆识。而为了使国家更加昌盛,他心胸宽广,任人唯贤,举荐戚继光、俞大猷、谭纶。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在职病逝于京城。他一生仕途坎坷,反奸遭贬,流放横州,与史有隙,退居林下16年。忧国忧民,勤政廉洁,矢志不渝。他斗奸邪,革弊端,荐贤才,歼倭寇,堪称一代忠良,其感人事迹一直流传于民间。后人曾有诗赞:“绿水青山育英才,烟霞古城生异彩。高风高节载史册,后人共勉吴时来。”
澄一公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是吴樟的六个儿子栾、宁、海、潮、多、清为其建造的祠堂。吴樟,字仲荣,“澄”字辈排第一位,人称“澄一公”。他生性淳朴,为人厚道,遵循祖宗制定的“勤耕务本”“教读崇儒”的家规,毕生践行,为家族的兴旺忧思远虑,操劳终生,他对子孙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并严格训导,堪称后吴吴氏重视家庭教育的典范。继他的二儿子吴宁考中进士后,他的孙子吴磷(五子吴多之子)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考中举人,任河南卫辉府同知之职。吴樟一家有六个儿子,十二个孙子,他将六个儿子以“六艺”为名,分别称其为礼房、乐房、射房、御房、书房和数房,澄一公祠也因此被称为“六房祠堂”。一大家子在吴樟的主持下,勤俭度日,遵守孝道,崇尚礼节,家风淳厚,培养出了吴宁、吴磷这些对国家和家族有贡献的人。
吴宁,字文靖,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后吴村最早的进士。因家庭教育有方,他自幼聪颖过人,加之刻苦勤奋,外出拜师访友得礼部尚书桐庐姚公指点,学得疑难明经之典。31岁中浙江乡举,其后专于同名人学士论经讲学,善鸣琴弈棋,精于楷书。如此看来,古代后吴不仅出过高官,也出过文人。明天顺元年(1457年),吴宁得中进士,初授刑部观政。因过于勤奋,积劳成疾,从京接归,当年冬卒于家,终年仅38岁。
无论大小,不管新旧,后吴村每一处古建筑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都在向后人述说着先辈们当年的奋斗与辉煌。譬如“司马第”的主人吴文武,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太学生考授州同知,后为“司马”。他有七个儿子,因遵循祖制家规,重视家教学习,个个功成名就。吴仪庭是吴文武的子孙,47岁考授候选儒学训导,其五子吴帮定(乳名阿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后授州同知衔。阿迟不仅租田放佃,还腌制火腿,以“经营生息”“艺精贾衡”“诚信为本”家规族训为经营之道和立身之本,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阿迟火腿”名扬四方,被老字号“金华火腿”确定为重要供货商。后阿迟富甲一方,牵头组织建造了“吴仪庭公祠”,吴仪庭公祠至今还有人称“阿迟祠堂”。
说到后吴村家规家风与众多的历史名人,其中有一人虽然不是后吴人,但必须要做一番介绍,因为其始祖吴威是从后吴迁居过去的,同属屏山吴氏,秉承相同家风,她叫吴绛雪,后塘弄人。
前面说到吴昭卿的从父吴洎为永康县丞,一天吴洎的胞弟吴深来访,他羡慕永康,遂卜居离后塘弄村西两里许之地,称前吴(今废),与后吴取前后相映成辉之义。吴深有奇才,陈亮以女妻之。深生相,相生邃,邃生思齐,思齐生绍、继、纯三子。吴思齐(1238年—1301年),字子善,号全归子,是宋末元初名臣、节士、文学家。他为人慷慨多奇节,工诗律,善吟咏,以文章知名,袭父荫补官,授嘉兴县丞。宋宝祐五年(1257年),后吴人吴威外出谋生,在一个叫古陈桥(今古山变电所位置)的地方栖居。若按辈分排起来,吴思齐与吴威还是远房堂兄弟。一天,两人到前吴村东览胜,只见四面环山谷地,溪流贯穿其中,东西出入有谷口,南北山势有屏障。吴威说:“真是个耕读传家的好地方啊!”在吴思齐的鼓动下,吴威定居在后塘弄,为后塘弄吴氏始祖,人口繁衍到2500多人。后宋亡元立,吴思齐举家离开了前吴,隐居到浦江,曾与谢翱同登严子陵钓台凭吊文天祥,并作诗以纪其事,与谢翱、方凤创建了著名的“月泉吟社”。
吴绛雪(1650年—1674年),名宗爱,其父吴士骐曾任仙居、嘉善、嵊县教谕,很有才学。吴绛雪受父亲的教导和影响,据说9岁已通音律,听到别人弹琵琶就能够随声唱和。10岁随父学诗,11岁创作七绝《题晴湖春泛图》。12岁时能以画入诗,设色精绝,而且书法不同凡响,名噪一时。13岁能依韵和诗,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传世诗集有《六宜楼诗集》和《绿华草》和回文诗,画作有《梅鹊图》《落英》等。
吴绛雪不仅诗、书、画三绝,且有国色之誉。22岁时出嫁永康县城西街徐明英,伉俪情深,不久徐病故,绛雪寡居。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叛将耿精忠在福建起事,派部将徐尚朝进兵浙江。徐尚朝迅速攻陷了温州、处州(丽水),同年六月,兵至永康。徐尚朝早年曾在处州做过官,一直仰慕吴绛雪的才华与美貌,这次他率部兵临城下,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同时骄横不可一世。闻知吴绛雪的丈夫去世,正寡居娘家后塘弄,就以献出吴绛雪作为不寇扰永康县城为条件相威胁。吴绛雪闻讯后悲愤交加,为保全县城百姓免遭屠戮,慨然佯作应允,诱叛军过境永康。当与两老婢及数名士兵行至白窖岭下椒坑口时,吴绛雪停骑饮水,趁护送者不备,纵身投涧身亡,壮烈成仁,时年25岁。后西街建有烈妇祠,椒坑口建有烈妇亭,后塘弄建有烈妇墓,以永祀纪念。
2012年续修《屏山庆堂吴氏宗谱》时,根据旧谱《家规》二十条,制订了简明《家规》二十条,共180个字,以方便族人阅读和记忆,并把它刻印到宗谱装具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弘扬。吴氏宗祠中堂左右砖壁上,书有“忠孝节廉”四个大字,字为行书,刚劲有力。据传这是村内举人吴荣宪取字义于《家规》,直接用扫帚蘸墨,一气呵成写于墙上的,至今100多年,当年的墨迹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可以说这几个字不仅是先人教诲后辈子孙的规训,也是当今罕见的书法艺术精品。屏山吴氏的传统家规作为族人的传统信仰已经根深蒂固,在新时代也将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原典
一、家规二十条之第八条
训忠。既受国之恩,当尽臣之职。故忠不独元臣宰辅之事,即百僚庶司皆当尽之,以至闾里之民,亦不可少。为人谋事,当如谋诸己,尽心力为之。更加日省之功,不致有误。故曰:“食人之食者,必当忠人之事。”其斯之谓欤。
二、简明家规二十条
(1)纲常至大,勿倒行逆施;
(2)循分谦谨,勿撒泼横肆;
(3)勤耕务本,勿好逸恶劳;
(4)艺精贾衡,勿荒业欺诈;
(5)教读崇儒,勿荡检卑污;
(6)善事父母,勿忤逆翁姑;
(7)顺从长辈,勿高抗分理;
(8)尽忠报国,勿因私忘公;
(9)诚信为本,勿言行不一;
(10)冠当笃志,勿无所用心;
(11)婚须门当,勿高攀低就;
(12)丧循古礼,勿信道听巫;
(13)葬礼随份,勿延缓耽搁;
(14)祭应诚敬,勿亵渎先灵;
(15)立嗣承桃,勿混乱宗支;
(16)奖贤励节,勿良莠不辨;
(17)惩恶守法,勿作奸犯科;
(18)贞静贤能,勿诲淫乱伦;
(19)急公输粮,勿耽延致责;
(20)释争杜讼,勿争强好胜。
(摘自《屏山庆堂吴氏宗谱》)
后吴吴氏始祖居
吴氏宗祠砖壁书“忠孝”两字
吴氏宗祠砖壁书“节廉”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