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主持人大赛中的一位选手竟是永报“老熟人”
她与永康新闻相伴数十年
![]() |
![]() |
方言主持人大赛中的一位选手竟是永报“老熟人”
她与永康新闻相伴数十年
最近,“金彩银行杯”方言主持人大赛火热举行,成为不少市民热聊的话题。记者在观看比赛过程中,发现了一位特别的选手,她名叫杨春枝,年近古稀,来自石柱镇洪福村上杨自然村,自称自费订报数十年,还因阅读《永康日报》收获颇丰。9月26日,找到她的联系方式后,记者拨打了这位读者的电话,意外收获了精彩的故事……
杨春枝在读报
参赛中的杨春枝
曾与永报有很多“缘分”
一听到是采写纸媒报道的记者打来的电话,杨春枝便开心地笑了起来,谈话间都能感受到老人家的喜上眉梢。
“其实,我不仅一直关注你们的报纸,还曾经上过你们报纸呢!”杨春枝笑着说,“你们那儿是不是有一位记者叫王晓鸣?她现在还在单位吗?我记得她有一年还获得过全市首届‘十佳记者’的称号呢……”
听杨春枝像老熟人般地说起《永康日报》和同事的名字,记者不禁好奇起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上过一次报纸;后来一次好像是2011年……”杨春枝将故事娓娓道来,话语中充满喜悦和自豪。
2008年夏天,正在村里开小卖部的杨春枝每天都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奥运会比赛,每每中国队获得金牌,她就会跑出去在门口的小黑板上更新“奥运奖牌榜”,而这件趣事也受到记者的关注,当时采写的记者正是《永康日报》资深记者王晓鸣。
三年后,热心的杨春枝又因为拨打市长热线反映问题被记者所关注。
“当时,我在报纸上看到市长热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拨打的,反映的是溪边道路的交通隐患。没想到,没过多久,市里就安排人员加装了护栏。”杨春枝回忆起十多年前的场景,还是忍不住啧啧夸赞,“市政府的工作做得真是扎实,真心为群众考虑,也说明平时多看报纸还是很有用的,可以了解到很多信息。”
新闻是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我订了数十年的报纸,大大小小的新闻都看。我文化程度不高,有时还需查字典才能认得,但报纸里丰富的内容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话匣子一打开,杨春枝便与记者敞开心扉,“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有一段时间家里经济困难,订报纸我只能以半年为单位订,甚至有时还叫邮递员帮忙垫付订阅费……”
说起多年前的场景,杨春枝历历在目。
“我读初中时就辍学了,但一直喜欢读报和看书,《永康日报》贴近本地老百姓的生活,内容很丰富,我们一家人都通过读报获得很大收获。”说着,杨春枝与记者聊起更多话题,比如说在《永康日报》上看见竞赛信息,会鼓励孩子去参加;学到农业知识可以运用到实际中;了解每年举办的五金博览会、门博会等精彩内容……
说起每年市里举办的展会,杨春枝与记者兴致勃勃地说起前些年五金博览会期间,自己乘公交车去城里凑热闹的经历。她的话语中无不表达着农村妇女因读报而开阔眼界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以前,干活比较辛苦,忙完拿起报纸读一读,瞬间就会心情愉悦,可能是因为《永康日报》一直以来都很正能量,大家也非常喜欢看。”杨春枝说,自己开小卖部时还常有邻居和村民来借阅报纸,有时自己都没看,就被好几个人轮流传阅过了,“真的是很受欢迎呢!”
近些年,随着年纪的增长,杨春枝的视力大不如前了,阅读报纸也变得吃力起来。于是,她又开始非常关注永康电视台的节目。在她看来,新闻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女儿女婿“登头版”送给母亲
在“报迷”杨春枝的家中,珍藏着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是女儿杨花合和女婿胡方也在结婚时送给她的。而这份珍贵的礼物也与《永康日报》有关。
原来,知道母亲喜欢看《永康日报》,杨花合夫妇在结婚时就一起设计、制作了一张特殊的报纸版面送给母亲。为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记者联系了杨花合。
“当时,我们作了一首藏头诗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用了母亲最爱的报纸版式。这些年来,她一直都很珍惜。”杨花合说起十多年前的旧事,言语中亦是充满了幸福感,“当时也想过真的为母亲在《永康日报》上刊登祝福语,担心太高调,就换了一种方式,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巧思。”
记者看到,这张版面虽然只有A4大小,但整体十分逼真:上端采用了和《永康日报》一样的字体和排版布局,报头则有别于《永康日报》,将今日几个版面的字样改成了“今日独版”,主办信息也变成了“胡方也 杨花合主办”的字样,让人看了觉得十分温馨。
十多年前,这份特别的“报纸”让杨春枝看了十分开心;十多年后,记者看了也是倍感亲切。
谈话间,杨花合还向记者说起更凑巧的一件事情。
“你们前段时间还采访过我阿姨呢!就是那篇《既是老读者也是老作者 30多年间她与永报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情缘》,文章里的主人公杨春媚就是我妈的大姐……”杨花合说完,直到她准确地说出标题并翻出版面,记者才敢相信这段奇妙的缘分。
“我们一家人都很爱看你们的报纸,尤其是我阿姨和我妈,都是几十年的忠实读者啦!”杨花合说。
记者手记
新闻能让平凡变得不平凡
采访完杨春枝后,她的笑声仿佛依然在耳边回响,甚至写稿子时,脑海中还出现了她笑盈盈的模样。她拿着全家福告诉我,她已经去世的爱人曾在永康大话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而她此次参赛,正是为了纪念他。
在很多人看来,她或许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站在方言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她也不是很“亮眼”的存在。
但当听完她手写奖牌榜、拨打市长热线、逛五金博览会的经历,以及她的女儿说起生活中的一些事,我又觉得这位阿姨在人群中是那么闪亮、可爱。
人因为不断学习而进步,而这样的学习并非是“在学校学习”这样狭义的学习,而是在社会上不断探索、保持好奇的广义学习。从杨春枝身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新闻事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日常的很多“小新闻”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力量。但经过这次采访,作为记者的我更加笃定了其实有这样的力量——因为我们的新闻曾经或者正在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位“杨春枝”,改变了一条条原本“存在隐患的路”……
采访完成,我添加了杨花合的微信后,她发来一句话:“《永康日报》能关注到普通的百姓,为你们点赞!”
我想,或许大家并不普通,因为我们相信平凡的力量,我们也相信新闻能让平凡变得不平凡……
祝福“杨春枝”们,因为有了你们的不离不弃,我们的新闻报道才格外有温度,新闻事业才能更美好!
融媒记者 胡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