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 智慧化引领
我市水文工作实现现代化蝶变
![]() |
数字化赋能 智慧化引领
我市水文工作实现现代化蝶变
本报讯(融媒记者 胡美樱子) 9月24日,记者从市水文管理中心获悉,我市通过开展水文测报能力提升项目建设,补齐硬件设施短板,织密水文遥测站网密度,完善水雨情信息采集与监测体系建设,为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水文监测预报预警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耳目尖兵”。近年来,我市依托水文站网扩设,利用地面自动测报、卫星传输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情信息感知网。截至目前,全市雨水情报汛站点达163处,全年报汛总量71136条,两项数据分别是2019年的2倍和20倍。水文站自动测报实现分钟级,信息传输由15分钟缩短至5分钟。
我市建立了实时水雨情库、预报数据库和气象数据库,构建起重要水域生态流量(水位)监测体系,延长预报预见期,目前可提前3天及以上。同时,建立水文测报数据清洗机制,探索建立智能预报模型,短期测报精度提升至99%以上。自2012年以来,市水文管理中心及时准确地监测、预报了12场编号洪水。
为进一步完善智慧水文大脑,打好抗洪“主动仗”,水文部门引入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更新或新增传感器、遥感器等硬件设备,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升级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分析能力;全面融合雨情、水情等业务系统的监测、视频、预报、调度以及管理等多源信息,打造智慧水文信息系统,为我市防汛防台、救灾抢险等提供准确、完备、直观、多样式的水文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