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化俗 勤政爱民
![]() |
以仁化俗 勤政爱民
□项瑞英
第十七篇
1942年初夏,日军军机对古山进行狂轰滥炸后,日军从东阳沿东永公路南侵,先入古山,大肆烧杀劫掠,焚毁民房近千间,将镇内囤积的军粮洗劫一空。次日便经世雅、芝英、杜山头、长城,侵占永康县城。我随父母逃难到城北七八里的樟塘村王寿荣家,一避就是三年。直到1945年夏,日军从八字墙据点仓皇撤出,不久宣布无条件投降,才回到县城西街,就读于私立徐氏高等小学。
在这三年中,我随喜欢钓鱼的父亲,把樟塘村附近村落的大小溪塘钓了个遍,印象最深的一处是樟塘附近的下田园,另一处是横山殿北侧——郎家对面的仓坛。
下田园三面环山,西对田畈,村边有条小溪,流水淙淙,游鱼可数,竹林青翠,夏日分外荫凉。仓坛更小,七八户人家,房屋倒挺高大,特别是墙脚很高且厚,是用横山特有的石英岩砌的。门前有一口大塘,塘边长着茭白,水面浮着芰荇,水色碧绿。塘里多的是大鲫鱼,肥肥的,乌乌的,好看又好吃。后来,我在永中教书,早上没课或是星期天,我常会骑上自行车到这里来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我钓鱼也不在乎鱼,只图享受这闲适悠然的情味。
前些年,我编写《永康好家规》一书,才知下田园原名“雅恬园”,好清雅宁谧的地名。胡春鸿在《永康历史人物传》中赞为“以仁化俗,勺水不以累民”的清官曹成模,就是下田园人,而“雅恬园”便是他的故居。下田园有座大祠堂,叫曹氏特祠,中厅横匾大书“敬爱堂”三字,门外还有两块旗杆石,高米余,浮雕精美,很有气派。这座祠堂便是为奉祀曹成模而建的。
曹成模事迹,最初见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县令徐同伦主修,进士尚登岸编纂的《永康县志·人物篇·名贤列传》,原文是:“曹成模,字国范,天启丁卯举人。五上公车,不以资斧浼有司。与人粥粥,未尝以清介自异。崇祯甲申年(1644年)谒选星子知县。星子故疲邑,成模一力自随,即勺水不以累民。又为请蠲宿逋,民有起色。时江右大扰,悍帅逼饷勒犒,方舟而至,成模谈笑却之。又高、黄二寇数万围城,殚力捍御,弹丸无恐。出署之日,主仆二人,行李朽敝,通邑士民望而泣之。清兴定鼎,成模以路梗山栖,士民赴当道具呈,给咨赴部改选。成模买舟归,贫益甚而卒。顺治十二年,学道张准祀府学乡贤。”尚登岸是明末清初人,工诗善文,时称“小李白”。他写下的这段话,直到光绪壬辰年(1892年),有“八婺书橱”之誉的乡贤潘树棠主修的《永康县志·政绩》中一字不改,名士笔力之峻峭雄健,可见一斑。
查阅《永康曹氏宗谱》,可知曹成模(1590年—1650年),字国范,号铭劬,城内虹霓巷人,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勤奋好学,秉性端方,足不登有司之门,与人交往彬彬有礼,以诚相待,望重士林。中举后,五上公车,后由礼部诠选,授官星子(今属江西)知县。星子地处偏远,土瘠民贫,生计艰困,官府盘剥却年甚一年,百姓多年拖欠的田赋税捐无力缴纳,流离失所。县衙府库空虚,百废难举,水旱之灾频仍。曹成模下车伊始,便带着老仆,四出察访民瘼,了解实情,积极向有司请求免除为祸多年的苛捐杂税和粮役积欠,减轻民众重负。同时轻徭薄赋,勉励农商,与民休养生息,民众生活才渐有起色。
明末朝政腐败,大江南北盗贼蜂起,九江鄱阳湖一带寇乱猖獗,民不聊生。朝廷派兵征剿,带兵将领借寇自重,拥兵不前,勒索地方,盘剥百姓,加重人民负担。有个以凶悍著称的总兵率军到庐山星子一带剿匪,兵马未达,却威逼成模,要求先行支付军粮军饷,举办酒宴,犒劳将士。其态度刚愎骄横,气势汹汹。成模不亢不卑,沉着应对,礼请将帅入衙宴饮,酒酣之际,打开粮仓廪库,以示一无所有,然后表示实在无能为力,并捧出星子县令官印,笑说自己才疏学浅,难膺重任,请大帅另请高明。悍帅一筹莫展,悻悻而去。
后来又有高安、黄岗两府数万流寇纵横长江鄱阳湖之间,围攻星子县城。成模组织团练,亲率民众,全力修筑城防工事,殚精竭虑,身先士卒,昼夜坚守城头,亲胄矢石,捍卫了星子这个弹丸小县,保全了全城数万军民。贼退之后,星子县全体士民向江州知府请求,遵循庐山白鹿洞书院惯例,将有功有德于浔阳、星子等地的曹成模牌位送入书院乡贤祠奉祀。当地军民对曹成模的拥戴感激,到了这等地步。
甲申之变后的顺治元年(1644年),成模坚拒清廷升擢知府的要求,毅然卸任回乡。主仆二人共坐一辆老牛破车离城,随身所带仅有几件破旧衣衫,几筐经书典籍,送行的星子百姓官员,目睹此情此景,都不禁涕泣交流,失声痛哭。顺治二年(1645年),星子士民将曹成模入祀乡贤祠。
曹成模回下田园时,只有祖屋几间,薄田数亩。他略加修葺,便在此安居。农忙时亲带家人下田干活,空闲则以诗酒自娱,经年足不涉城市,潜心读书,并自号其庐为“雅恬园”以抒情明志。从此,这个村便以这三字的谐音,叫成“下田园”。书写方便了,但成模先生以仁化俗,恬然自得,以成风雅的深意,也就难为数百年后的今人所知,未免可惜了。
曹成模的曾祖曹赞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字朝卿,号“思斋”,城内虹霓巷边后坟头人。他自幼精敏勤学,曾就学于兰溪名儒章懋(枫山)先生,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举,此后更加励志于学,博览群书,熟谙经史及百家诸子。嘉靖八年(1529年)授繁昌知县。繁昌地处安徽长江边,地瘠民贫,多有去江上从事工役,弃田不耕者。境内大量耕地被抛荒,当地豪强趁机将这些工地据为己有,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富户避而不交口粮赋税,加重了农户负担,税负不均,百姓苦不堪言。曹赞上任后便巡按县境,深入山乡,详查细考,了解实情后长叹说:“赋之不均,民弗胜敝,狱讼滋兴,刑罚舛错,是为边患也?民毒久矣,难缓须臾!”于是就颁发告示,昭告士民,选用年长公正者,对全县土地重加丈量,测算到户,按实有土地计征赋税,摊派徭役,使豪者不得强夺,富者不能巧取,繁昌士民多享其利,颂声载道,自发集资,为曹赞兴建生祠奉祀,以见敬爱。曹赞的同乡好友王崇闻知此事,特地作了一篇《平赋记》,赞美说:“令以善政,政在惠民。民怀靡常,惟德之纯。有美曹子,展也大成。耄之惠怀,德音孔昭。民心维何?谓田若赋。彼其正之,丕年以富。群嚣尔熄,庶顽尔直,四疆顺则,实惟子食……”
曹赞任繁昌县令三年,百废俱举,民生安定,经济发展,尤其重视当地文教振兴,把兴学选士和培植人才看作急切要务。繁昌学宫旧在城中,嘉靖元年(1522年)迁县衙左边。曹赞看见圣殿建筑年久失修,淋雨渗漏,心中不安,立即加以葺理,使之焕然改观。又想到县学东近城隍庙,西近县衙,规制狭窄,不利观瞻,虽有门庑,但号舍墙垣均未开拓。便从居民邢济那里换来六亩山地,又用开垦的田亩抵销税粮之数,扩大学宫规制,新建的学宫屋宇高敞,垣舍整齐,立敬一亭、启圣宫、尊经阁于大成殿和明伦堂之上,又建棂星门三间,筑屏垣为宫墙,规制齐备,并向上司请求,在戟门左右建起名宦、乡贤二祠以壮观瞻。公事之余曹赞常来学宫勉励诸生专心向学,并经常给他们讲授经史,繁昌文风大振。
曹赞赴任前,在京城的永康缙绅俞敬、周秀、俞玘、李拱和同榜举进士的程文德、王麓泉、赵銮为他送行。程文德写了一篇赠序《送思斋曹先生令繁昌序》,因为曹赞为自己的书斋命名“思斋”,程文德便阐述了“思不可不豫,思豫而天下之事毕矣”的道理,谆谆告诫他:“繁昌之人有暑雨而怨咨者乎?何以食之?有祁寒而怨咨者乎?何以衣之?有深颜匿志健讼者乎?何以弭之?有私家而啬赋者乎?何以均之?有后行义而伤风教者乎?何以敦之?学校有趋浮者,闾里有冯弱者乎?何以化之?此皆思斋之责也,可无思乎?豫诸谋虑,审其机宜,思必可行,行无越思,以求善其政,以无忝乎正己正人之道,吾于思斋有望矣!”曹赞没有辜负乡人的殷殷期望,三年后,程文德提醒的这六点,他都很好地践行了。
繁昌任满后,因政绩卓著,民望隆盛,曹赞升任闽北郡武府同知兼署盐税总管。盐务财政收入丰厚,下属官员劝他中饱私囊。曹赞严词叱责说: “封利殖怨,以自焚也,此言何为?”那人满脸愧疚,唯唯告退。未及任满因母丧丁忧,哀劳过度成疾,卒于家,年仅46 岁。时人叹息说:“赞若永年,必效忠贞。国家不幸,痛失良臣!”繁昌市民闻讣空巷哀挽,举行祠祭,并崇祀繁昌名宦祠。
木有本,水有源,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永康曹氏自明嘉靖至清初的百余年中,贤才学者辈出不穷,其来有自。下田园曹氏始祖为义行三曹豫,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举人,授江西布政司照磨,后自县城迁樟塘村南,闭户读书,著曹氏宗规六条,谆谆诫勉后人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儿孙,各安生理,不得胡作非为。强调做人应秉持与生俱来的良善本性,行事要坚守传统的美德节操,处世要以和为贵,对裔孙的教诲则是先才德而后艺文,遵循儒家基本理念,耕读传家,谆谆教诲士子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宗旨,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忠孝仁义要求自己。曹氏虽非永康大姓,但在下田园一支,短短百余年便出了曹豫、曹赞、曹成模、曹文伟等名载志书的清正良臣和饱学之士。
下田园的曹文伟,字国器,明正德嘉靖间庠生,貌朴心古,质而不俚,勤问好,善吟咏,身居闹市,游心烟霞山水间。乡人延为塾师,深得敬重。他的祖上在下田园对面,横山北麓有良田数十亩,垒石为仓,用以储粮。国器改建藏书楼,经书传记荟萃其中,晨夕披诵,自号“石仓子”,自比为宋代以“《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其间”的“六一居士”欧阳修。和他交往的都是当时邑内名士,如朱方、徐昭、王崇、程文德等。王崇为他写了《石仓子记》,徐昭在《石仓子序》中感叹说:“国器仓中之物,多在其胸臆间矣,号曰石仓,岂虚声哉!”朱方还为他特地写了《石仓》七律一首:
高士耽书癖已成,一心常与古人盟。
缛文不因牙签挂,质朴聊承石室承。
披阅倦时花影午,唔吚歇处夜蟾生。
道腴不换膏粱味,仓廪从来渠里盈。
十余年前,我常到仓坛钓鱼,目睹这幢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老屋,石基依旧,土墙俨然,矗立于青山绿水、松林幽篁之中,心头顿生感慨,如果不是曹姓家族祖训言传身教,入人之深;不是曹姓儿孙细心呵护,这座看来并不起眼的“石仓”又怎能历数百年风雨而不衰呢?
原典
1.孝顺父母。父母乃身所从出,人有贵贱贫富,其于生身之亲要无异视。凡为人子,各宜照自己地位,尽自己力量循分竭诚。
2.尊敬长上。长上有一定名分,即有一定仪节。少事长,下事上,拜揖必恭,语言必逊,坐次出入必依先后。
3.和睦乡里。古以二十五家为里,二千五百家为乡。今则同都为里,五都为乡,远则情义相关,近则守望相助。
4.教训子孙。人家兴替视子孙之才不才。子孙才虽微必昌,子孙不才虽满必损。
5.各安生理。生理为衣食之源,士农工商各有职业……士要闭户读,不得舞文弄法有玷行止;农要及时耕种,不得壅泉激水,及纵牧食践;工要供职效力,不得偷闲躲懒,及售敝伪什器;商要贸易公平,不得腾踊物价,过于网利。
6.毋作非为。非为谓不合义理,辱身、贱行、败检、逾闲等事。人而为此寡廉鲜耻,小则利己损人,大则干名犯分。
(摘自《曹氏宗谱·宗规》)
下田园东山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