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西津

文章导航

人生最忆是乡愁

——读应忠良先生《乡亲不老》感怀

  人生最忆是乡愁

  ——读应忠良先生《乡亲不老》感怀

  □胡潍伟

  有词《行香子》曰:

  游履追痕,古邑寻珍。经年忆,细数农人。弟兄叔伯,西舍东邻。是几多勤,几多苦,几多辛。家山意切,故土情真。最难忘,不老乡亲。云风十载,萦念牵魂。正思归心,心归梦,梦归根。

  忠良先生将近作《乡亲不老》托友人赠于我已有时日,虽间有匆匆浏览,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一直没有细细拜读。市委、市政府委任我以芝英千年古城复兴工作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重任后,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接近和融入芝英这座喧嚣发达而又古老神秘的古城。这个时候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充满乡愁记忆的《乡亲不老》,无疑是对芝英文化一次正逢其时的深入了解和探寻。

  与忠良先生交集不多,除这次芝英千年古城复兴工作首批顾问聘请外,印象最深的还是应邀参加其大作《陵谷沧桑》改编为《应宝时》影视作品的授权仪式,此事想来还颇有遗憾。然素知忠良先生是难得的政商文三界全能之才,其谦谦之风和娓娓之谈每每都能让人油然而生儒雅和亲切之感。在与市委组织部领导的交流中,我曾提出当下考察和发现干部,应做好“两情”文章,这“两情”,一是情怀,二是激情,能够做到“两情”兼备的干部自是真正的德才兼备。从这本《乡亲不老》中,我蓦然发现这恰恰是忠良先生情怀和激情的真实体现!抹不去的故乡情怀,兴来即就的创作激情,虽跨越十余年却热情不减,矢志无渝,着实让人敬佩有加。

  诚如书中自序《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所述,“故乡不仅仅是物质的、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的原乡”,我的感怀更多的是有乡愁的人是高尚的、是幸福的、是充实的、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书中人物、故事、祠堂、旧居无一不是乡愁的承载、乡愁的记忆、乡愁的交响。忠良先生前后花费十四年的时间一一走访采写拍摄整理,其所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若非具有大情怀和大文笔之人岂可为之。

  岁月时闻多客梦,人生最忆是乡愁。

  读罢全书,感怀有五:

  其一,时空跨越浓缩历史。

  在历史的书写中,乡人百姓往往是被忽视的,而他们却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作者书写以小人物为主角,为小人物立传,足见其用心良苦和胸襟宽广。

  有道是“一部永康史,半部在芝英”,本书素材的收集贯穿了作者从童年迄今的人生各个阶段。在故乡芝英亳塘这个小村落里,作者利用节假暇余回乡省亲会友之机进行广泛调查遴选,择取25个人物,或查阅资料,或记录回忆,或问踪采访。这些不老乡亲的人生轨迹,在这里汇成了一部乡野风情录,一部农村发展史,更汇成了一首首生命的乐章、一篇篇历史的回声。

  近代中国,世事纷攘,社会躁动。书中的25位乡人,有英勇不屈的共产党人,有过如漂萍的亡命野夫,有山乡庶民,有村姑少妇,有沙场将军,有狡诈土匪,有英俊少年,更有垂垂老者。从清朝灭亡、五四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抗美援朝、大跃进、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至今,历经列强蚕食、灾难深重、民不聊生、风诡云谲、波澜壮阔,读来或唏嘘、或扼腕、或惊悚、或迷茫,尤以其中对世事无常和人事沧桑的描写令人荡气回肠,欲罢不能。

  其间对曾担任中共永康中心县委书记应焕贤的描写,“永康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与民众,也开始从封闭落后状态中苏醒”“一帮不安于现状,图求国家富强、个人命运改变的年青人站到了时代的前列”,更让人仿佛回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年代。而对堂兄的描写,“岁月将他由一个青年才俊,慢慢熬成了一位头发稀疏的白头老翁”“长久的思念与遥不可及乃是一种无奈、绝望”,则让人痛惜制造了这一人伦悲剧的窄窄的海峡、特定的年代和几千年的文化土壤。

  正如作者所写,“历史是值得回顾的,有些人是不应该被忘却的!因为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我们的幸福,曾经倾其所有!历经磨难,舍身付出!”

  其二,人物刻画细腻入微。

  对每位人物的描摩,作者的采写不论从趣闻轶事入手,亦或从回忆采访起始,都注重细节,不论身材外貌,还是言行举止,皆描写细腻,刻画入微,读起来自是惟妙惟肖,立体传神。

  如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布满沟壑的脸上划过一丝丝的纯真与笑意,仿佛回到了童年”;及至年老的母亲,“一对三寸金莲状若生姜,奇曲变形,白中透红”“皮肤依旧光洁细白,少有皱纹”;笑意盈盈的堂兄,“睿智的双眼透着沧桑,写满了儒雅和慈祥”;中短身材的姨父,“眼睛眯成两条缝,一串串爽朗的笑声从他的心底真诚地涌出”;满头银发的姨妈,“一袭兰士林大襟上衣,五官端正,面庞清秀”;精瘦细小的Z君母亲,“生就一对能洞察一切的明眸,亲切中透着一股理性”;皱纹满布的大哥,“胡子拉碴,让人不得不感叹岁月与风霜的力量”;白发如蓬的老虎,“脸色灰黑,神情多少有些呆滞、茫然”;皮肤白皙的堂姐,“一对双眸,终日射放纯净、善良的柔波”,等等。

  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健在的和已然逝去的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在记忆中复活,栩栩如生。从中也足见作者是一位有心之人,有怀之人。

  其三,缅怀故人哀婉伤情。

  文中有着众多对故人的描写,是“悄然潜入我的梦乡,与我笑语攀谈”而得。作者与他们凝望、对视、交流、挥手,而后,应该就是时空的静止和作者才思的喷涌。

  “老树呈秋色,苒苒物华休”。人事更迭,物是人非,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类的宿命,所有的都终将走进历史,走进尘烟,走进了无纷争的虚无。“曲终人散,烟花绚烂过后,终究归于沉寂”,这里作者对故人归宿的描写更多的是虔诚、祈福和双手合十的送别。如应焕贤与出生入死的战友,“正相聚于九泉,泪眼相对,浩然慨叹”;父亲,“身着长袍,循着老宅中的楼梯,缓步、安详地迈向高处,步往天国,从此天人永隔,不再回还”!母亲,“一如天上日月明亮依旧,奈何云汉迢迢,唯有梦痕依稀、泪眼怅望”;“霉干菜已然化作一条连接母子情深的无形脐带、化作一种绿叶对根的眷恋”;大哥,“天堂没有饥饿,没有欺凌,没有黑暗,没有曾经为难你的红袖章”;客死他乡的应玉山,“长眠天国,该已不再危殆惊惧”;姨妈,“已然化作了一罐灰色的粉末状物质,重归自然”,“无疾而终,也算是一种福报吧”。

  往事正如烟般的淡淡远去,而作者的不惜纸墨,更多的是对逝者的一种不舍,一种缅怀,一种祈祷,更是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试图挽留,抑或让这远去慢些,再慢些。

  其四,世事感怀哲理斐然。

  一部成功的著述,离不开哲理逻辑的连接和撑起。忠良先生对此显然驾轻就熟,充满激情的慨然信手拈来,这与他的人生履历和思考探索密切相关。文中众多丝丝入扣而又恰如其分的分析总结和感叹总能让人余音缭绕,回味连篇。

  如父亲,“个体生命诞生与存续总是有太多的偶然”“兴许当年的纠结与沟沟壑壑早已被岁月掩埋磨平”;母亲,“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制作而成的霉干菜,它所盛载的分明是恒久绵长的母爱和母亲离我而去的不忍与顾盼”;族人敬典,“正如当今一些为官者,大会小会不遗余力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却管不好自己的子女一样”;姨妈,“生活不仅仅是吃住行,生活是一根链条,一种习惯”“生命既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创造,一种付出以至一种煎熬”;二舅,“世事纷争总是有代价的,只是这种代价要让一个个职阶卑微的个体用一生来咀嚼和承受,未免不太公允”,等等。

  一部人生的礼赞,一首生命的挽歌,一个来自永康普通村落的印记,一群跨越时空的乡土人物真实的影像在忠良先生的笔下留存了下来,它让我们在品读乡愁和乡亲故事讲述的同时,更加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从而引发我们更多地去探究人生存在的价值,领悟更深层的哲理,激发更多的智慧和创造。

  其五,千年古城人文管窥。

  “芝英是一座千年古城,应氏子孙在此继继绳绳,繁衍生息。镇内祠宇民屋鳞次栉比,曲苍通幽,连贯纵横,店肆林立,闹热繁盛”。诸如此类对芝英的描绘,书中可谓不胜枚举,作者对故土人文的如数家珍和对家乡建设的拳拳之心亦尽在其中。

  作者的故乡地处浙中大地,这里有绵亘蜿蜒的崇山峻岭,也有起伏错落的低丘缓坡,更有山川秀美的芝英亳塘。“拢共百多户人家的山村,人多田少,世事维艰”,“先辈们勤劳、吃苦,农耕之余,素有从事手工副业、外出谋生的传统,如铸造、钉秤、打铁等”,尤其是“铁锅铸造,是上一辈亳塘村的一门传统技艺”。台胞雨金倡议并慷慨捐资重修宗祠,继修族谱村志,因为“乡音是他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谱牒是唯一能够还原他真实身份的途径和载体……”

  及至今日的某天,作者在梦境连连中徜徉于故乡的原野,“石翁依旧,村子也比原先破败了许多,只是新添了不少后生晚辈的陌生面孔”“相较之下,爱吾庐严整的门头、高大的八角窗与马头墙已经斑驳老旧,但更具有传统的韵味和美感,并唤醒你内心深处的记忆与乡愁”。由此又引发了作者“青春褪尽的时候,唯剩记忆如初”,而“故乡是一部大书,奥妙无穷,百读不厌”,更是创作不尽的源泉。人生百载,需要回望,需要眷恋;古城千年,需要审视,需要追忆,更需要致敬,需要礼赞!这或许也是作者生发此书创作的初衷吧。

  《乡亲不老》呈现的是实际实在的人与事,意切情真的文字描述,配上众多现实场景和往事记忆的老照片,或让人凝望,或让人感伤,或让人一声叹息。往事如烟,往事随风,一切会淡化,一切会逝去,然所有的一切,包括村庄、人物以及众多的其他,都值得追忆怀思。

  “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父母在里头”“世上有些事可以重来,也有些却永无弥补”,正如忠良先生书中所写:“凡所记述均为真人真事,旨在为人间留存一点乡村社会的记忆与资料,让后世知晓中国农民的地位曾经如此卑微,他们的生活曾经如此穷蹇,他们的命运如同国家与民族,曾经如此的悲催与坎坷”。

  追梦天涯客,动愁故土情。

  感谢忠良先生呕心沥血的著述!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铭记乡愁,感恩遇见,珍惜当下,在历史的尘风中书写出各自的人生精彩!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6 人生最忆是乡愁 2024-09-20 永康日报2024-09-2000006;永康日报2024-09-2000007 2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