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事迹曾在全国首个教师节登上《浙江日报》头条
张婉容传经送宝再话教育
![]() |
![]() |
她的事迹曾在全国首个教师节登上《浙江日报》头条
张婉容传经送宝再话教育
“名望教师”走访活动成员看望张婉容
张婉容的事迹登上《浙江日报》
今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全市上下洋溢着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回望1985年的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在那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我市首位特级教师张婉容的事迹登上《浙江日报》头版,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榜样。
她是我市首位特级教师
记者了解到,张婉容是大司巷小学退休教师,曾获得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坚持推行“快乐教育”理念,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1985年9月,第一个教师节临近之际,张婉容作为党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接受了《浙江日报》记者的采访。随后,《浙江日报》以“倾心育英才的优秀教师张婉容”为题,在头版头条刊发了张婉容的教育事迹。
日前,市教育局开展了“名望教师”走访活动,参加走访活动的成员来到这位“宝藏”教师的家中,聆听我市首位特级教师的“教育经”,以“致敬师者,点亮教育之光”。
她一直倡导“快乐教育”
自1962年从师范毕业后,张婉容任教于大司巷小学,1991年任大司巷小学校长。“那时候的课堂,很多都是灌输式的填鸭教育,老师往往没等学生思考,就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了。”张婉容说,当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比较重,老师则缺乏耐心等待,缺少思维的开启,告诉学生答案后,就让学生完成大量的同质练习。时间久了,学生就没有发散思维的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婉容提出了“快乐教育”,提倡“乐中学、学中乐、乐中受益”,让学生参与学习思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
在大司巷小学任教36年来,张婉容一直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记得上《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有个学生问:“为什么乌鸦不去小溪、小河中喝水,而一定要在瓶子中喝水呢?”她一听,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马上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其他学生一起思考回答这个问题。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激发了,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也交流得很有趣。
在张婉容看来,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哪怕学生回答错了也不要当场批评他们,可以邀请其他学生发表想法,让学生在别人的回答中得到启发。如果学生一时难以改正,可以私下进行教育。总之,就是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有快乐的氛围,有热烈的思考,有积极的学习,就是快乐的教育。”张婉容表示,快乐教育不是要让学生嬉笑玩闹,而是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获取知识,在平等的师生交流中增进情感。
她认为教育要遵循规律
张婉容已年逾八旬,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她一直关注关心永康教育。“当前,社会上很多人把教育做成数字经济,觉得像企业一样用金钱或数字来衡量它的价值,这是有弊端的。”张婉容说,教育是神圣的,不应该和工厂一样追求产值、经济、效益。教书育人就得守着自己的良心,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做事,来不得跟风从众,拔苗助长。
张婉容认为:“我们培养一个人,首先要教会他学会如何做人,再学本领。学校的初心就是教书育人,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同时,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还要渗透在每一个学科里面,形成一个氛围,营造一种气氛,润物无声,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融媒记者 颜元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