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非普即职”分流模式 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
“普职延时分流”架起学子成才“立交桥”
改变“非普即职”分流模式 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
“普职延时分流”架起学子成才“立交桥”
本报讯(融媒记者 李梦楚) 9月12日,永康六中荷园校区机电232班学生程俣滔来到教室上课。一年前考上普通高中且高一第一学期综合成绩位列年级第一的他,缘何会在一年后成为一名中职生?
“我原先的目标是考上二本院校。虽然是年级第一,但普通高中要参加10门课程的学考,我心余力绌,感觉考上二本院校的希望很渺茫。但转为中职学籍后,我只需要应对语文、数学、专业理论、专业技能4门课程,更能发挥基础学科优势,还能提高职业实践能力,通过单考单招考上本科的希望很大。”对未来有着理性规划的程俣滔,在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后转为中职学籍。如今他的目标是冲击一本院校。
普职分流,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被分流到职校怎么办?一些家长为此十分焦虑。为让更多学生圆“普高梦”,近年来,我市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将普职比从50:50提升至62:38,让更多学生享有上普通高中的机会。与此同时,为改变“非普即职”分流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从2023年开始,我市以永康六中荷园校区为试点,推出“普职延时分流”机制。
所谓“普职延时分流”,简言之就是将普职分流的时间点从中考延迟至高一第一学期末或高一第二学期末。普高的高一新生入学时,注册为普高学籍,按照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进行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选择继续就读普高的学生,完成学考,参加普通高考;有意愿就读职高的学生,可以在高一第一学期末或高一第二学期末,转为注册中职学籍,通过参加高职单考单招圆自己的大学梦。
2023年,永康六中荷园校区招收普高高一新生271人,其中213人在高一第一学期末选择转为中职学籍,“普转职”率高达79%。对于机电232班学生张雨娜而言,就读职校不是无奈之选:“按照普高课程学习一个学期后,我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高一第一学期末,她了解到“普职延时分流”,又去认真了解了中职的课程体系。“我感觉中职课程对我而言尚有余力,有更大概率考上本科。”这一次,她没有再犹豫,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了机电专业。
与很多认为普高比职高更好的父母不同,机电232班学生家长赵呢喃一开始就有了让孩子“普转职”的念头:“无论是读普高还是中职,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考上大学。上普高后,我家孩子的优势学科数学都学得有些吃力,客观来讲,通过普通高考考上本科的可能性不大。学习中职课程后,他很快从‘力有不逮’变得‘力所能及’,自信心有了,学习劲头更足了,考上本科的希望也增加了。”
班里学生的转变,机电232班班主任陆俊荣都看在眼里:“我们班大多学生成绩处于普高中下水平。普高课程多、难度大,多数学生处于‘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会’的状态。学生‘普转职’后,最明显的转变是上课能听懂了、作业会做了,学习态度变好了。”在金华市中职学校高一联考中,机电232班学生平均分位列金华第三。
如今,陆俊荣的愿望是班上半数学生能考上本科院校。据了解,近年来,永康六中荷园校区有不少学生通过单考单招考上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院校,其中不乏中考成绩在400分以下的学生。“毕业时,他们与通过普通高考考入这些学校的学生拿到的本科文凭是一样的。”永康六中荷园校区负责人金晓平说。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是普职分流的初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我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到,鼓励高水平大学面向中职招收拔尖创新学生,畅通职业教育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可见,职业教育已逐渐从“以就业为导向”转为“就业与升学并重”。职业教育的升学路已被打通,中职学生拥有了更多与普高学生相同的选择机会。下一步,我市将通过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立交桥”,让学生的升学和成才通道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