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到三百的繁衍密码
![]() |
从一到三百的繁衍密码
□周跃忠
第十六篇
永康周姓大多来自汝南郡,有十多支周姓人,英山周是其中一支,尊随晋元帝渡江的左仆射周顗为祖。
英山周,以发祥地石城山东麓英山岭而得名。宋末元初,始祖茂二从丽水莲房“迁居永康邑南英山岭下开创基业,以蕃其族焉”,为第一世。他看中的是南溪湾这块肥沃丰腴的小盆地,有山,有水,又有田,这为以后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第四世恢六迁居到下潘(即今山后周,俗称花千门)后,其子义六派居到大园,义九派居到东村,义十一留居山后周。三个村落周氏有如三星拱照,逐渐繁衍成城南望族。
义十一,讳富,为周琦(1417年—1457年)之父。周琦,英山周氏古代最为杰出的人物,明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
据《英山周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记载,周琦的天祖茂二(第一世)是个道德高尚的隐士,“公盖值世道坏乱而潜德埋名者乎”;高祖瑞一(第二世)“深自韬晦,营第于宅前,不籍旧业,以其示子”,说的是高祖教子有方,在老宅前面建造起大房子,暗示儿子不能依靠祖上的家业享乐,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生活;曾祖彬四(第三世)“爱文雅,修礼教,乡谚以为佛人,其处心慈良,制行宽恕”;祖父恢六(第四世)“早抚其甥,继生五子,均服同食,比长分财产一视无异,故能开创基业……区民皆信服之”,说明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父亲义十一公周富(第五世) “励志秉公,敬长慈幼,干家蛊,修礼法,严内外上下之分,赈贫济匮,抑强扶弱”。所有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代代相传,周琦从小耳闻目染,影响着他的心灵成长。
对周琦个性和前途影响比较大的一件事是建造仁政坊庄院。父亲在仁政坊购置了“天宇10—13号”产业,最早为周琦读书住宿的精舍(相当于现在学区房)。青少年时期的周琦对于事物已经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进县学后不久,即请命父亲花了30两银子,从一个叫周均礼的人手里买下店基二直,扩建为“仁政坊庄院”。据记载庄院有书堂、藏书楼、享祀所,以及聚会与下榻场所等,周富自书其室曰“存耕堂”,以示不忘耕读传家。因庄院与县衙仅一街之隔,且功能多样有品位,不少达官贵人,乃至钦差大臣也愿意逗留于此。周富与当时的知县叶应城还结为“布衣交”。叶知县“每事咨之”,有什么难事总能从他这里得到应对的办法。叶知县手书“益友”两字赠之。周琦从这种氛围中学到了许多处世之道,交到了不少良师益友,并形成了是非分明,不畏权势,秉公决断,机智豁达等方面的性格特征。
周琦入仕后,先是担任观通政司政,接着钦差江西纂修志书,御命出使西江(今广西东、广州西一带),再授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后升福建按察司佥事。每到任上,周琦都兢兢业业,整饬官场,整顿吏治,勇有担当。他智勇双全,能文能武,清正廉洁,留下不少美谈。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周琦因积劳成疾病逝任上。朝廷念其功绩,赐建“绣衣御史”牌坊,子孙在山后周为其修建了“花千门”。
周琦从小勤奋好学,与书结缘,且雅性好古,少年即笃志坟典,归则诵读。为官期间,无论在京都,还是在蛮地,他的业余爱好是收集经史子集图志,晋唐诸名家墨刻等。一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学识,二是为了教子传家。他收集的典籍积数达千百卷,内容涉及占星望气壬式秘诀,无所不包。同时,还常常与同僚朋友吟诗作赋,并保存佳作,亲自编集。如今在宗谱里见到的《望云思亲图序》《望云图诗引》等就属这一类。
说到《望云思亲图》,这里有个周琦勤政忠孝的故事。明景泰五年十月初二是周琦母亲陈氏的60岁生日。周琦不知不觉告别母亲与妻小在外为官已经有段时间了,先观政,再钦差江西纂修志书。对于母亲,周琦是十分敬重的。5年前,父亲周富去世,是母亲一肩挑起了家庭重担,并一再鼓励与支持他屡战文场,才功成名就。母亲陈氏60寿诞,他非常遗憾无暇奉果敬酒拜于高堂膝下。夜深人静之时,常常难以入眠,无法释怀。忠孝难两全啊!于是,他从江西一回京,就用最好的丝绢与上等的颜料,命善画者按照他自己的意思绘画了一幅《望云思亲图》。望到天上的云彩就想到母亲与他同在蓝天白云下,似乎近在咫尺隔空相望,同享时空,共享天伦。周琦无论是辗转南北,还是东奔西走,此图都一直带在身边。周琦为国家与百姓昼夜劳顿,是母亲的殷殷期望给了他力量。在那样的年代,他只能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求全孝道,在报效国家的同时,用有形的画像来寄托无限的思念。
上面说到了包括周琦在内的上六代,下面来说说他的下三代。
周琦生有两子一女,长子叫周玹,次子叫周恕。周琦中进士之前,就把长子送到京城儒家学坊,接受书香的熏陶。宦成之后,让周玹拜在会元彭华门下读书。
周琦出使西江回到京都后,拜监察御史。他把妻小迎至京都,一来可以让妻子牟氏照料家庭,让儿女有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也让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心思与精力为朝廷效力。
可惜世事难料。牟氏到京邸不到一年时间,周琦病倒了,再半年,周琦逝于任上。一个本来有着美好生活的家庭,因周琦忘我的工作而破碎了。
是年冬,青年周玹捧着父亲的灵位,与母亲、弟妹一道回到了永康,还按照父亲的遗愿运回几十箱的书籍,珍藏在仁政坊藏书楼及山后周书屋。尽管生活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但对于他们的家族来说,心中的那份坚守依然故我,包括周玹年事已高的祖母。在他们看来,这些书籍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
牟氏与周玹为保管这批珍贵的书籍,在祖居之地专门营构了通风干燥的书屋,还把散见于市面上的书籍也都搜集进来,继续增加藏书,并在多处开辟书斋提供族人阅读。
后来,周玹、周恕兄弟两人相继升入国子监读书,为岁贡。再之后,周玹授江西贵溪县儒学训导,周恕为候选训导,各育有四子,家业有成。
明成化初的一场火灾让山后周的书籍损失了不少,幸好大部分抢救出来。周玹、周恕商量后决定在废墟上建造“花千门”“御史第”。“花千门”气势恢宏,用料精良,建造技术高超,所需磨砖花瓦均远运而来;“御史第”前辟“丁”字形街道,街道尽头矗立着端庄的“绣衣”牌坊。那个时候的花千门,过往行人日夜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周玹去世后,长子周正继承父志,在南溪湾胜境龟潭山上开辟了龟潭山庄,营构“玦池”书屋于其中。周正、周雍兄弟两人勤奋攻读,学业有成,先后中浙省举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周正除授湖广楚府审理正,同年周雍考中首选,授云南和曲州知州。
英山周氏一支传至以周正、周雍、周鏊等为代表的第八世,他们依然都凭着良好的家教处世立身,再一次印证了“耕读传家久”的古训。周鏊,岁贡,候选训导,为义六曾孙,热衷王阳明心学,黄绾《游永康山水记》中提到的“周仲器”就是他,“仲器”是他的表字。
周正、周雍外出为官,龟潭山居的书屋交由周正儿子周一居、周一宇管理,并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后来,周一居等在玦池书屋之苍远轩中完成了英山周氏新谱第三次续修。
据家谱记载,周一居、周一宇这一世(第九世显字行)有男丁三百人了,此后每世都在增长。时至明末,英山周氏从一丁繁衍到三百丁,三百多年来绵绵瓜瓞长盛不衰。其中有什么密码可以解读?
周雍,周琦之孙,是古代英山周氏比较杰出的一位人物,从他身上或许能找到一些更明确的答案。
周雍的功德主要有四条:
一是年轻时与父辈一道为传承文脉,修建御史第,建造“绣衣”牌坊,牌坊被载入了志书。
二是中举后,在尊周顗,还是周敦颐为祖的争论中,经过多方考证,力矫其弊,实事求是地认周顗为祖,重新续谱,声明“不敢妄认濂溪”。
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条理性地制订族规《会族诫辞》,作为英山周氏一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每年正月初一聚集周氏族众进行宣读。亲侄、廪膳生周德辉为《会族诫辞》作序跋,他说:“申诫词而时有所警,吾族安得不昌乎?”
四是传承家风打造安山书馆。他先后任云南和曲州知州、四川达州知州。任上念念不忘建造书馆,“余念先人手泽,始欲建馆以贮,令后人可世守也”“建斗室贮祖父遗籍,出则资之以守官,归则取之以教子”,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云南和曲州,素有“省会之藩篱,滇西之右臂”之称,可见其地之紧要。任职年余,周雍“兴起仪制,查追逋负,抚绥流亡”“百废修举,报绩胥知焕然可述”,成绩卓著,名声鹊起。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土府和同僚,积毁销骨,引来了朝廷猜忌。周雍两次进京上疏,无果,后调到四川达州。
四川达州,位于四川省东部,当时的达州“乱离之余,饥馑连年”,盗匪猖獗,民不聊生。周雍来到蜀地的“东大门”后,“劳心抚心抚字,省费宽征,绥刑弛禁,散财劝分,赦灾恤患,未及半年民乐更生”。他五政三事唯恐一日不专,面对许多官吏为政不仁、贪赃枉法,他不愿同流合污,立法十八条制之,在赈灾问题上还得罪了巡抚。
心力交瘁的周雍,不想再呆在官场了,他决定回乡归隐建书馆,供族人“以守官”“以教子”。他以病请辞。有位叫杨子的朋友,当周雍与之辞别时,他一语道破了周雍忧国忧民、节操高洁之心:“子之病何居……子之病,病天下之病者。”
不过,川东百姓没有忘记周雍的恩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达州把他作为名宦载入了志书。
我们再来看看周雍殚精竭虑打造的安山书馆是怎样表现他的志趣的。
书馆建在姚山之南一带。书馆参考了陈状元之龙川书院的规制,内有大夫亭、白云堂、宴息所、朱华池等,占地十余亩,几千卷古籍架列期间。馆有一堂二序,壁间书《论语》言志一章,又述爱莲种竹之意。馆外建了围墙,还另建仓屋五间,用于职耕者居守,种有各种花卉瓜果。安山,为周雍别号,有“静安如山”的意思。
书馆招致四方名流学者云聚,他们开展讲学和学术交流,并吟诗作赋,促进了明代中晚期永康文学的繁荣昌盛和思想文化高峰的形成。周雍虽出身名门,但澹然自守,不汲汲于荣利,不戚戚于贱贫,以“莲”的洁、“竹”的节、“松”的傲自居,喜欢与名士、志士打交道。永康榜眼程文德,亚元王崇,兄弟双太守俞敬、俞玘,都曾是书馆的座上宾,宗谱有他们在书馆迎来送往的诗文。
古代以周琦、周雍等为代表的英山周氏一族,以诫辞家训警醒自勉,谨记遗训屡建书屋,矢志不渝藏书传家,致使家族耕读传家久,道德继世长,为英山周氏三百多年来的昌裕作出了最完美的注释。
原典
1.公盖值世道坏乱而潜德埋名者乎!(第一世茂二公)
2.深自韬晦,营第于宅前,不籍旧业,以其示子。(第二世瑞一公)
3.爱文雅,修礼教,乡谚以为佛人,其处心慈良,制行宽恕。(第三世彬四公)
4.早抚其甥,继生五子,均服同食,比长分财产一视无异,故能开创基业……区民皆信服之。(第四世恢六公)
5.励志秉公,敬长慈幼,干家蛊,修礼法,严内外上下之分,赈贫济匮,抑强扶弱。(第五世义十一公富)
(摘自《英山周氏宗谱·特传》)
凡我同宗,各率懿训。为子必孝,为父必慈。兄必友而弟必恭,夫必义而妇必听。毋询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侈以干天刑,毋用谗慝以间和气,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好醵饮以乱厥性。有一于此,既殒尔德,复坠尔允,睠兹训诫,实系废兴,言之再三,各宜深戒。
(摘自《石门东梓童氏家谱·宗约凡
二十五条》)
南溪湾李溪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