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丽州清风

文章导航

从“谢阎王”到“谢城隍”

  从“谢阎王”到“谢城隍”

  □陈春萍

  第十三篇

  永康城区往西近10公里,有一个叫下谢的村庄,号称永康的西大门,与武义交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乃名门柱国谢氏后裔。

  走进村庄,村头巷尾,文化墙、街角小品都是廉政文化元素,无不彰显清正廉洁的优秀地方风气传承。村东有一宏伟建筑“城隍故宫”,几株硕大的古樟绿荫如盖,静静地守护着城隍故宫。远观城隍故宫,其建筑风格古朴端庄,坐北朝南,居高临下。走进城隍故宫,见三进三开间两厢,抬梁斗拱,牛腿雀替,粗犷的高浮雕,不施朱彩,不加涂画,保存典型的明代中期建筑风格。其占地700余平方米,始建于明天顺间(1457年—1464年),奉祀的是明代清官谢忱,历代经过数次重修,始终保持原貌。

  为什么城隍故宫供奉着谢忱?现在让我们细细追根溯源。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距离朱元璋称帝整10年,由于长期的征战,民不富,国不强,百姓赋役重苛。这一年,谢家添一男丁,取名忱,字惟寿,谢家的生活因为添丁更为困顿。谢忱字惟寿,似乎隐隐折射出父母最朴素的原始愿望。次年,四川眉县百姓彭普贵率众起义,攻掠州县,杀眉县知县颜师胜,声势大振,先后占据14个州县。明廷多次镇压,却多次为起义军打败,谢忱的出生似乎就关联上了四川。那些年普通百姓家境贫寒是一种常态,谢家也不例外。未承想幼小的谢忱天赋异禀,谢家秉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家训,认定他日后必成大器,就把他送入了学堂。进学堂的谢忱读书过目不忘,为郡邑庠生时就已名播士林。

  时光匆匆过了近30年,谢家依然清贫,几次三番都凑不出谢忱赴京赶考的路费。直到永乐十年(1412年),谢忱得到在京经商的桐琴同族同宗、八婺首富谢景铭的青睐,认谢忱作义孙,在谢景铭的支持资助下,才得以赴京赶考。机会垂青给有准备的谢忱,他不负众望,第一次进京赴考,便蟾宫折桂,中了三甲进士。那一年,谢忱35岁。喜报传来,谢家父母喜极而泣,谢氏家族奔走相告。

  解读历史人物,我们必须回看历史。让我们翻开明正德《永康县志》,其中所记载的谢忱:“拜监察御史,遇事敢言,不避权贵,人不敢干以私,巡按各省,诘奸禁暴,无所假借,人称为谢阎王……”寥寥数语把谢忱的一生功绩载入史册。

  那时并不是什么官吏都可以随随便便地成为御史。明朝时期,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再从他们中选派巡按御史。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请皇帝钦点一名。十三道监察御史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自朱元璋建国后,把两件事作为主要抓手:一是肃贪监察官员;二是加强朝廷对地方的集权统治。这两件事都可以通过设立巡按来达到目的。我们来看看《明史》是如何记载的,《明史·职官志二》写道:巡按“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

  明代每一省为一道,皇帝派巡按分期巡察,每次巡察时常为一年,一年后不得在地方停留,必须按时返回京城向皇帝汇报任务。巡按官职虽小但是有权向皇上进行弹劾,而且在地方官中,若发现有成绩突出的贤能官员,也能够向皇帝保举,所以权力算是很大了。在巡察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为达各种目的行贿赂之事,谢忱总是不近情面地严词拒绝。

  正如郑骁锋在《谢城隍》一文中所描述:“谢忱终究不是个读死书的,抑或说,长期困顿底层,令他对这个烟火人间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甚至有些庆幸,自己在入仕之前亲身经历过这么多的世态炎凉。”

  翻阅下谢《柱国谢氏宗谱》,我们知道谢忱还奉敕巡访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湖广、安徽、四川、贵州等省,俱轻车简行,微服暗访,每案必亲查其实。谢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廉洁正直的品格,以及出色的领导才能,深得明成祖赏识,永乐十五年(1417年),谢忱被擢升为四川提刑按察使兼司农卿。明成祖朱棣赐制诰有云:“朕惟设职置官,抡才翰苑,难求正直之人,理应宠擢。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农卿,功在我朝,夙夜匪懈,今特升授观文殿大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尔当勉励,确守乃职。”谢忱不辱使命,为四川的稳定和民生的改善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可性情凶悍、居功自傲的汉王朱高煦不断寻求机会,想要抢夺皇位。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谢忱依然恪尽职守。某日得知朱高煦又欲图谋不轨,立马密奏朱高炽,朝命即持钺查抄汉王府,解救被囚兵丁多名,从此人称“谢阎王”。

  事后明仁宗御赐谢忱像赞曰:“刚明之性,果断之才。巡行百职,秉忠正直。古之铁面,今之乌台。”

  可惜极为赏识谢忱的明仁宗,当了20多年的太子,只当了10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

  谢忱居官33年,历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政治风云诡谲,皇权纷争错综复杂,而谢忱大多在御史、按察使、巡按等职务上履职,行监察巡查之责,一生九为巡按,前后巡查河南、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湖广、安徽、四川、贵州等省,所到之处拨云见日,奸邪污吏闻风束手,民心无不大快。在巡察过程中,谢忱得罪不少权贵,遇到不少贿赂等勾当,总是不被拉拢、不收财物,因为他的脑海里烙印着赴京赶考时恩人义祖谢景铭的拳拳嘱咐,把《古虞谢氏良房谱》祖训之“励臣职”作为自己的操守准则:“君臣之义,通于天地,凡登科甲、跻膴仕者,无论资格,但有一命之寄,务为忠良,以答知遇之恩……”

  谢忱从政,也没有一并认死理,为了百姓也有其变通的一面。山高林密的四川常常虎狼成患,谢忱便谕告死囚,若能豁出命去为乡人消除虎患,三张虎皮,将功补过,也可换回一命。

  谢忱从政的最后时光一直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四川履职。明朝的四川地广人稠,水旱灾害频发,民生极度艰难,为寻求生路,部分饥民会铤而走险,因而触犯王法而被判死刑者也不少。谢忱了解百姓疾苦,便心生怜悯,时常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赈灾或接济穷人,安抚民众。他一边亲自复审死刑案件,凡是罪不当诛,有一罪可免者,一律从轻发落;一边指导农业生产,使百姓可以衣食果腹。因为他从小就深知《古虞谢氏良房谱》祖训之“勤稼穑”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则稼穑固、养生足,用之本也,宜及时耕耘收获。”

  谢忱一生兢兢业业,克勤克俭,终因积劳成疾,于正统十年(1445年)病逝于四川任上,终年68岁。因为他一生两袖清风,归葬之日,行李萧然,蜀人扶老携幼,一路哭送,令天地动容。谢忱一棺顺江东下,更令百姓唏嘘。

  但家乡的百姓没有忘记谢忱,谢氏始终把谢忱当成家族的传奇和文化信仰,更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谢忱归葬永康10余年后,谢氏族人多方筹资,在下谢村东头为他建起了庙祀。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谢忱奉祀县乡贤祠,谥赠显佑伯,封永邑城隍,后为县城城隍第二,位列唐代永康县令顾德藩城隍之右,奉为“隍城城隍”,号称“百台总辖”,受万民敬仰。

  谢忱在任时,朝廷恩准经常遭受水灾的家乡谢氏村庄筑土城防洪、防虎狼伤人畜之奏请,人称“隍城”。按旧例,城邑才奉城隍,在农村建城隍庙祭祀,谢忱或许是首开先河。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这里头包含了一重逻辑:城隍是有了城,才建起来的,没有城防,就没有城隍,但祭祀的实际是城隍对居民的佑护和心中的信仰。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城隍庙里为何处处体现出“阴司报应”“明镜高悬”的寓意。其实人心就是报应,民心就是明镜,因为谢忱明镜高悬,因为谢忱两袖清风,更因谢忱善恶昭彰,所以人民才会记得他,崇敬他……

  历史总在淹没细节,留存的史料文字也是干巴得紧,再无更多可以求证的典籍资料,民间的传说与故事也未必是当年的真相。但谢城隍神位前柱楹联有云:“名利何必竞争,费诡计奸谋,也是黄粱空一梦;存亡原有定理,须修身慎行,无惭白日感三天。”这岂不是清白做人、惩恶扬善的最好写照吗?

  原典

  一、崇孝道

  鞠育之恩,昊天罔极,为人子,即尽尊养之诚,不能报劬劳于万一也。凡处膝下,须怡色下气,先意承欢父母。有田则尽力耕耘,有书则尽力攻苦。有过则几言劝谏,有疾则左右调治,有忧则百番慰解,有喜则千般顺承……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毋许酗酒赌博,以贻父母忧。

  二、励臣职

  君臣之义,通于天地,凡登科甲、跻膴仕者,无论资格,但有一命之寄,务为忠良,以答知遇之恩。即家居不仕,无论读书知礼之人,当奉普天率土之明文;即耕田凿井,自食其力,当知国家捍灾御侮,使我得优游于光天化日之下,何莫非帝力之所及哉!凡我子孙,务当奉公守法,早完国课。

  三、勤稼穑

  民以食为天,则稼穑固、养生足,用之本也,宜及时耕耘收获……一切蔬菜桑麻等物,俱衣食所赖,要皆勤而始得。若有田而不耕,耕而不力者,谓之惰农。若辈勉之。

  四、习文艺

  凡教子弟者,先之四书五经,以植其基,次之通鉴纲目,以广其蓄,参之诸子百家,以雄其气,上下古今名物,以悉其蕴,其学亦云正矣。

  五、崇俭约

  俭养德礼,与其奢也宁俭,圣训昭然……今后凡饮食、衣服、宫室、嫁娶,及寿筵丧祭等类,俱以简约为规。但当弗失之太啬耳。推而至于毋侈言,以招尤,毋侈行,以招辱,皆俭意也,并可垂范与后人。

  (摘自《古虞谢氏良房谱》)

  一、公私分明

  每岁租谷,董事人于秋熟时收贮端正,入簿登记不许短少拖欠,毋得隐瞒虚耗,亦不许恃强侵占及移易借贷等弊。其祀银俱,祭日要交付明白,不许分毫拖欠,亦不得以情面厚薄之分。

  祀田租谷,除公用完粮之外,存留租课积为修造用度,再以补荒年之阙。更官府倘有别务,董事之人须作己事维持,毋得因而作弊。

  前后入祠田地,已行刊刻上谱,计数后毋得挟私改易,及倚强侵占者,俱作不孝论。

  二、敬宗仰祖

  凡坟山录样树木,荫庇风水,上关祖宗,下系儿孙。诸房子孙若有不肖,盗砍采取者,先责后议罚赎。

  祭祖以诚为主,当祭之日须斋戒沐浴。临祭时恍乎如在,是诚意相孚,则祖考来格。假如衣冠不整,器皿不洁,品物不备,犹如不祭,可不谨欤!

  基业虽有厚薄之殊要皆祖父之遗,诸房子孙宜守承之。如悖理非为,家业以致倾覆者,异日将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乎?切宜慎诸。

  三、和睦有序

  尊卑者,人伦之大要。夫人先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推之以至九族之亲莫不由一气之所生。吾族子孙当相与雍睦,尊卑秩然有叙,而无欺凌傲虐之患,众共勉之。

  四、谦恭勤俭

  贫贱富贵人所常有,夫人孰不恶贫贱而欲富贵。幸而至于富贵尤当谦恭好礼,绝去骄傲之气奢靡之风,则富贵可长守。而人不妬之不幸,至于贫贱,尤当勤俭安分,绝去谄谀之态匪类之为,则贫贱未必久。

  五、耕读至上

  人生于世,务立其志。志高则行高,志卑则行卑。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古者取士与农,而工商末业也。吾族子孙先宜读书以思上进,若才学果优终为廊庙之器,不然又当力本尚农,勤耕苦种,若衣食盈余而人咸仰称羡矣!再者工商,而亦可为。如四者之外,倘有甘于卑下失身者,众共惩戒之。

  六、知足常乐

  宗族子孙务宜知足。凡产业财物可欲者,慎勿觊觎领慕,取之以义,得之有命。苟越分妄求必取怨于人,况求之而未必得耶!语云:“知足不辱后人”,戒之。

  衣食二事,人所必需,务在适中,不可奢华过为,亦不可鄙吝失礼。诸房子孙果能衣取蔽寒,食取疗饥,则家用自足而无贫乏之患,不然反为口体所累,致礼义廉耻俱丧,可不慎欤!

  (摘自《柱国谢氏宗谱·规约十七条》)

  下谢城隍故宫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丽州清风 00006 从“谢阎王”到“谢城隍” 2024-08-19 永康日报2024-08-1900006;永康日报2024-08-1900007;永康日报2024-08-1900008;22683787;永康日报2024-08-1900009 2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