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经济·产业

永康锡雕跨界联名家居品牌“野兽派”

看千年非遗如何“活色生香”

  永康锡雕跨界联名家居品牌“野兽派”

  看千年非遗如何“活色生香”

  联名款闻香罐

  盛一原展示锡雕技艺

  “今天,我们将这一拥有千年传承历史的珍贵锡雕手工艺,与野兽派夏安系列‘连翘紫苏’香氛融合,让它在守住这份夏日古香技艺的同时,亦发扬永康锡雕的绝伦技艺……”近日,知名家居品牌“野兽派”的线上官方旗舰店上新了夏季系列香氛新品。其中,一只海棠花型的锡制闻香罐让不少永康人备感亲切。这只闻香罐的作者是盛一原,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千年非遗如何重获市场喜爱?记者与盛一原展开对谈。

  与知名品牌频频联名 “锡”引力缘何而起?

  在国际会展中心二楼的永康锡雕馆,众多展示柜中有一个是专门用来陈列各大品牌与盛一原合作的产品。爱马仕、茅台、故宫博物院……这些兼具知名度与高品质的品牌都曾与永康锡雕有过“亲密接触”,合作的产品包括锡罐、锡杯、温酒器等。

  锡这种银白色的金属,因其无毒无味、密封性强的特性,在食品容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野兽派”此次系列新品以中药香为主题。由于锡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锡罐也常用来储存中药材。因此,用锡打造该系列的闻香罐显得更加贴切。

  永康锡雕,始于五代十国时期,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野兽派,成立于2011年,是涵盖了花艺、香氛、家饰、家具等产品的高端艺术生活品牌。看似相距遥远的二者,却因一只闻香罐完成了这次牵手。

  “野兽派”是先伸手邀约的一方。盛一原回忆起这次联名的开始:“在一次展会上,‘野兽派’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我们展出的锡制品,十分中意,就主动与我们联系,提出想要定制一款盛放扩香石的闻香罐。”

  确定合作后,盛一原开始设计与制作。经过几次调整,这款锡罐初具雏形:海棠花型的罐身经过盛一原独家锡器非遗做旧工艺的处理,呈现出低调的银灰色;罐盖的提手是一颗莲蓬造型;罐身三侧分别用手工雕刻出紫苏、荷花和螃蟹的图案。“紫苏是香薰的原料之一,而荷花和螃蟹有着‘和谐’的寓意。”盛一原为记者介绍起了这几个图案。

  融锡、浇片、裁剪、敲打、焊接、雕刻……这款纯手工打造锡雕罐的诞生需要经过47道工艺,为每只罐子赋予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在“野兽派”官网上,这套“永康锡雕火山石闻香罐”礼盒售价2988元,目前已经售罄。

  这并非锡雕第一次受到知名品牌的青睐。在锡制品展示柜中,一套为爱马仕集团旗下品牌打造的温酒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次合作是我们主动和爱马仕对接的。”盛一原告诉记者,除了等待品牌上门联系,他们也经常主动出击,“当时我们看了这个品牌的温酒器,觉得很一般,所以我们就做了一套样品给他们看。后来他们的设计团队在这套样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品牌特性做了些修改,再交给我们制作。最终他们对这套产品很满意。”

  “不守规矩”的手艺人 非遗如何走出新路径?

  金银铜铁锡,五金之中,锡处末位。用盛一原的话说:“要论稀有程度,锡比不上金银;而论价格实惠,锡又比铜铁贵上几倍。”锡就处在这“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在商品社会的洪流之中,锡制品正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2008年,永康锡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时,盛一原了解到仍在打锡的永康工匠已寥寥无几,这让盛一原感受到了传承的紧迫性。

  在永康锡雕馆的工作室中,盛一原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最基础锡雕工艺。他坐在一个约一拃宽、半米长的低矮小箱子上,在双膝上放上一块书本大小的木板,这就组成了一个工作台。“锡的延展性很好,一块锡片放在模具上敲敲打打,它就能先变成碗,再变成杯,再变成壶。”盛一原一边捶打着锡片,一边向记者介绍,“以前,我们永康工匠就是挑着这样一只小箱子出门讨生活,用有限的工具做出各种各样的物品。”

  这样的生活,新时代的永康人只能从长辈的口中和黑白照片里感知一二。几十年过去,如今的盛一原早已不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他不仅是知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是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他的工厂里,原先需要全手工制作的锡器,如今早已完成了现代化制造的转型。

  这种转型并非有幸能发生在每一个手工匠人身上。“我这人不太守规矩,”盛一原这样形容自己,“我从17岁开始学打锡。最开始是跟我舅舅学,学了两年之后,我感觉学得差不多了,就换了一个师父学,学得差不多后再换一个。”就这样换了好几个师父后,盛一原博采众长,练就了好手艺。

  后来,他又进了夜校学习机械制图和机床操作。“我学会机床的十大基础操作后,再回头来将这些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2002年,盛一原成立永康荣盛达锡艺茶具工艺公司。他招来老艺人,一边依靠手工生产茶叶罐等锡制品,一边将机械化融入锡制品的生产,既保留了锡制品的工艺特性,又大大增加了锡制品的产量与销售规模。该公司凭借先进技术成为行业“领头羊”,承担省科技项目并参与制定锡制品企业标准。

  除了对锡雕技术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盛一原还致力于为锡雕培养更多传承人。自2013年起,永康锡雕馆推出了锡雕体验课,并被先后评为浙江省非遗宣传展示地基、金华市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等。“我们每周都会去永康五金技师学院为学生们义务上课,其中也发现了不少有天赋、肯努力的好苗子,相信未来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盛一原说。

  如今身兼数职的他,仍然时常坐回那只小小的工具箱上,用最传统的技法,为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上一堂锡雕体验课。

  ■记者手记

  传统非遗不缺魅力 只缺被看见的机会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自称“不守规矩”的盛一原实际上有着非常明确的思路:向高处,永康锡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头衔下,在高端手工艺品市场稳坐一席之地;向广处,现代化制造让锡制品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向远处,锡雕体验课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了解到锡雕文化,并参与到这项事业的传承中。

  这让记者想到了另外一位非遗传承人——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靛青白花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海燕。在前仓镇大陈村的创匠工坊里,李海燕创办的墨时草木染非遗工坊充满着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大至一人多高的玩偶、几米长的布料,小至一方手绢、一只发圈,草木染的痕迹遍布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粗略估计,工坊里的各类新品有两三百种。同时,李海燕开辟线上引流新路径,通过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将做“一次性生意”的游客转化为了时常线上联系的常客。她的草木染体验课也让众多市民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草木染的魅力。

  许多工匠总是埋头于自己的一方工作桌,而忽视了经营,这让不少“好酒”埋没在深深的“巷子”里。实际上,能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非遗,一定有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必然的吸引力,只是在选项超过需求的如今,非遗们在拥挤的赛道里模糊了身影。

  所幸,像盛一原和李海燕一样的工匠们,不仅修炼着自己的技艺,还能顺应时代的风向,为传统非遗找到新形式,吸引新时代的新受众。正如有“京剧第一女老生”之称的王珮瑜所说:“世界上没有不喜欢京剧的人,只有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非遗的传承者们,只是需要一些被看见的机会。

  融媒记者 俞舒梦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经济·产业 00003 永康锡雕跨界联名家居品牌“野兽派” 2024-07-31 永康日报2024-07-3100006;22634822;永康日报2024-07-3100007;22634820;永康日报2024-07-3100008;永康日报2024-07-3100009;永康日报2024-07-3100010;永康日报2024-07-3100011;永康日报2024-07-3100012;永康日报2024-07-3100013;永康日报2024-07-3100014;永康日报2024-07-3100015;永康日报2024-07-3100016 2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