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工农巷14号跨越时空大院情
聚时情似火 散似满天星
![]() |
![]() |
![]() |
原工农巷14号跨越时空大院情
聚时情似火 散似满天星
“早上好!”“各位家人,早上好!”每天早上7时多,市民胡闺燕的手机消息提示声就会不时响起。原来,这是微信群“工农巷14号邻居群”成员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不约而同编发早安问候语,表达彼此之间的真挚情感。
他们因情而聚,情之所起之地是我市城区叫“工农巷14号”的一个大院子。群里的成员如今在天南地北,又因可贵的邻里情而心归一处。
7月11日,记者联系上群主胡闺燕,领略那份虽经时光淘洗却愈发醇厚的邻里情。
工农巷14号邻居聚会合影(资料图片)
胡闺燕“晒”起老物件
老物件
一声想念 分别许久的“家人”重新热络
记者见到胡闺燕时,她刚从外地旅游归来,坐在自家小院里“晒”起了老物件。只见四方石桌上,摆满了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一本本陈旧的红色工作证,这些老物件上沾染了静好而厚重的时光印记。
“这是印刷厂全体职工合照。”“这是职工们的个人照。”胡闺燕如数家珍。这些老物件是她珍藏许久的宝贝,时常拿出来翻看,“看着这些老照片,我仿佛回到了在大院里成长的快乐时光。”
让胡闺燕如此惦念的地方正是位于以前解放老街的工农巷14号大院,那里住着永康印刷厂的9户职工家庭,胡闺燕家就是其中一户。
“我5岁的时候搬到大院,大院里小孩就有20来个。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长大,情谊很是深厚。”胡闺燕回忆道,每当傍晚,孩子们会把大门闩放在门槛上,端着饭碗坐在上头,就着晚霞一起共进晚餐。长约2.8米的大门闩足足可以坐下10余个孩子;趁着父母晚上开会,孩子们会偷偷从家里的窗户中爬出来,聚在一起在大院里躲猫猫;午饭过后,孩子们拎着篮子,把脏碗脏饭盒拿到印刷厂食堂清洗,并重新淘米加水,提早为晚上蒸饭做准备……”一幕幕快乐的大院时光仍历历在目,仿佛在昨日。胡闺燕的眼中不时泛起泪光。
随着大院里的孩子们陆续长大,下乡、参军、求学、工作,一个个先后走出大院,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各地,联系也日渐减少。“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们一转眼都到了退休的年纪,忙碌的生活突然有了大把空闲的时光,心底对于亲邻的想念就愈发压抑不住,就像蒲公英,就算散落各地,‘想念’的种子也会随之生根。”胡闺燕说,2021年,同样在大院里一起长大的朋友提起那时的伙伴们,她就马上建了名为“工农巷14号邻居群”的微信群,把儿时的好伙伴都拉入群中,重新建立联系。
每年相聚 回首青葱时光 感念情怀依旧
有了微信群之后,感情联络有了据点,一切便顺理成章:“工农巷14号”邻居们约定每年相聚一次。
首次聚会是在2021年6月。过了五六十年,昔日的青葱少年已然变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家拥抱握手,笑声朗朗,道不尽的儿时情,说不完的暖心话。
“大家虽久别重逢,但一眼仍能认出。过去的几十年,经过历练,虽然大家的人生轨迹迥异,如今却是一样的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同样在大院长大的应丽莎说,她家五个兄弟姐妹加三个儿媳妇一起参加聚会,算是人数最多、到得最齐的一家。
“当时的大院,关起房门是九家,房门一打开就是一大家。一吃过早饭,就坐在大门闩上吹牛聊天,烧饭时间一到,又在同一厨房生火炒菜。好怀念儿时的大院!”“工农巷14号大院里住有九家,和睦相处像一大家。家风家训讲文明,俊男靓女好少年,多才多艺人才济济,大院真是能人辈出的宝地!”聚会结束后,拥有33位成员的“工农巷14号邻居群”微信群里,大家看着聚会照片,无限感慨。
今年5月,大院邻居们相约东阳市欢度了第三次聚会,赏美景、忆往昔、聊趣事,好不开怀。
“我们的群人数越来越多了,大家都把自己的伴侣、子女拉进群,邻居群俨然变成了‘聚会群’。”胡闺燕笑着说,大家每天在群里向远方的亲邻分享日常、互相问候关心。
工农巷14号——记录永康印刷厂9户职工家庭生活点滴的地方,因城市发展需要已被拆除。虽然这个成长摇篮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中,但由此孕育出的邻里情谊却像美酒一样越久越醇。这份情跨越时空,聚在一起是一团火,热辣滚烫,散落各地又是满天星,相互辉映。
“现在住在小区里,虽然居住条件好了,独门独户又宽敞,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以前是无法比拟的。现在,邻居见面最多打个招呼,就好像被院子的围栏门围住、挡住,阻隔了更深入的情感交流。”胡闺燕说,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工农巷14号”孕育出的这份深厚的邻里情弥足珍贵。
融媒记者 郑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