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种草”中学会“除草”

“饭圈”乱象入侵豆瓣

“文青乌托邦”评分是否还值得信赖

  “饭圈”乱象入侵豆瓣

  “文青乌托邦”评分是否还值得信赖

  如果你是或曾是一名文艺青年,那你多半接触过“豆瓣”这个软件。2005年,以书影音兴趣社交起家、UGC模式为主的豆瓣网成立。2014年,豆瓣App成功上线。近20年来,豆瓣评分一直是用户选择文艺作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但近年来,“饭圈”乱象的入侵导致不少老用户出走。从“文青乌托邦”、观影风向标,到被央媒点名批评、“饭圈”乱象频出,豆瓣评分还值得信赖吗?它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①

  ②

  ①豆瓣用户浏览热映影片

  ②本月上映影片 8年前已开始控评

  从豆瓣鹅组的陨落 看“饭圈”文化对豆瓣的影响

  新版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今天全国上映。作为一名影视爱好者,市民徐先生却不急着观看,他有一套自己的观影“信条”。“如果一部片子是我喜欢的类型,同时豆瓣评分在7分及以上,我就会去影院看。反之,就等影片下映后在流媒体平台上看,或者只在短视频平台上看些片段。”徐先生说,自己对猫眼、淘票票等平台的评分认可度比较低,他觉得这些平台上的评分太虚 ,点开大多是高分,没什么参考性。徐先生的看法代表了不少豆瓣“原住民”的态度。

  如今的豆瓣呈现出一种割裂感。在一些人眼里,它仍是国内最具参考性的书影音评分软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饭圈文化的入侵已经让它沦为一个“吃瓜”基地。

  无法否认的是,虽然各类购票平台也有评分机制,但豆瓣评分的公信力明显更大。在信息过载的如今,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被越来越多的影像信息占据。观影前先上豆瓣看看评分成为很多人避免“踩雷”的常规操作。

  而要考证豆瓣何时成了“吃瓜”基地,就不得不提到豆瓣鹅组——一个成立了12年、巅峰时期拥有近70万名组员的吃瓜小组。在2018年前,豆瓣鹅组还只是豆瓣众多小组中不起眼的一个。虽然该小组的主题是讨论明星八卦,但组员们的宗旨是“打破明星神话”,批判违法社会秩序的艺人,颇有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草莽气质。

  转变节点在2018年。这一年被称为“偶像元年”。随着《偶像练习生》《创造101》两大选秀节目“破圈”,偶像文化在我国迅速崛起。而彼时已有一定声量的豆瓣鹅组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相关粉丝涌入豆瓣鹅组,控评、拉踩、挑起对立……原先和谐的讨论氛围变成了情绪激烈的“派系之争”,随之而起的是谣言、攻击、举报、删帖……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豆瓣鹅组的生态彻底搅乱。

  2021年9月,为响应“清朗”专项行动要求,豆瓣鹅组停用整改两个月。该年12月,豆瓣负责人被国家网信办约谈,责令整改。2022年4月,豆瓣鹅组在内的7个问题小组被永久停用。

  “饭圈”背后是资本 市场化运作是把双刃剑

  除各大小组受到影响,扰乱书影音作品的评分对豆瓣来说更为“致命”。

  记者的同事华本度,是豆瓣认证的影视作品导演。他表示,冷门或是小众的作品在豆瓣上还能寻求一丝“清净”,热门的作品就经常遭受“霸凌”:“前段时间《九龙城寨之围城》,还没上映就遭遇不少恶评,虽然豆瓣有未上映的电影不打分的保护政策,但用户依旧可以在短评内写下文字,贬低作品,影响他人的判断。还没上映前,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电影只值四五分,注定是烂片。事实上,截至影片下映止,在豆瓣上拿到了7.5分,这已经算类型片里挺不错的分数了。”

  2022年7月4日,原定11天后发行的周杰伦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在豆瓣音乐中已有评分,且收获不少差评,拿到了5.8的低分。作品还没问世就有了评分,这无疑惹怒了周杰伦的粉丝,他们纷纷在豆瓣上打出五星,一度将该专辑的评分拉升至7.5分。讽刺的是,打出五星的粉丝们也并未听过这张还未发行的专辑。目前这张专辑的评分随着时光流逝,拧干“水分”停留在7分。

  近年来,这样的例子在豆瓣上不胜枚举。粉丝为自家偶像的作品打高分并无不妥,毕竟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的喜好打分的权利,这也正是UGC模式下互联网平台去中心化的魅力所在。引起不满的是,饭圈文化中,雇佣水军、养号打榜等一系列操作打破了“一人一票”的公平性,使评分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市民薇薇就是一名“饭圈”女孩。她自称是“饭圈”中比较边缘的那批:“平时会支持偶像的作品,但是我没有控评、养号这些行为,我觉得太麻烦了。但我知道圈内很多人非常热衷于‘做数据’,花钱买水军、一个人开很多个号去刷高分,这些操作大家基本都默认是正常的。毕竟如果竞争对手的粉丝都这么做,但我们家偶像不这么做,数据就会差很多。”

  可见,“饭圈”行为的根本目标是以漂亮的数据换取资本市场的认可:明星依靠社交媒体的流量数据,并以数据为货币来兑换影视资源和代言资源……而豆瓣作为市场上最具公信力的打分平台,自然会成为各家粉丝的“战场”。这固然给平台带来了用户与人气,但同时也对平台生态造成伤害。

  平台与水军的较量 评分机制亟待更新

  豆瓣的评分机制简单而言是取用户打分的平均值,这就意味着只要有足够多的账号,对评分的影响权重就越大。这便给了水军可乘之机。

  其实,豆瓣并非没有为恢复社区生态做出努力。近年来,伴随着一次次的约谈、处罚,以及老用户的出走、对平台打分的质疑,豆瓣采用了封禁账号、关停小组、加强用户筛选等方式试图挽回局面。

  但水军们总能找到漏洞与对策。为了绕过平台的水军筛选机制,一篇篇“养号”指南应运而生。“注册时避免使用与明星相关的ID或头像,以减少与粉丝身份的直接关联”“加入多个豆瓣小组,并在小组中保持一定的活跃度,如点赞、评论等”“给其他作品打分时,分数应控制在两星到四星之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以避免引起平台的注意”……根据这些方法“养”出来的号,就能避免被平台识别为非真实用户或违规操作。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水军的顽强生命力令人“叹服”。不少豆瓣老用户的心态也在一条条真假参半的评论中由愤怒变成无奈。正如市民黄小辉(化名)所说:“对于豆瓣评分,现在我是半信半疑。有流量明星参演的、新上映的影片,最初的评分往往有水分。但相比之下,除了豆瓣评分,我们也没有更可靠的评分网站可以参考了。我们只能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虽然国内还没有可以学习的机制,但如果把眼光放到全球,或许能帮助平台运营商们打开思路。例如,国外电影评论平台“烂番茄”有两套评分标准:影评家评分和用户评分。用户需购买电影票通过验证才能评分和评论,提高了打分的准入门槛,能较好地防范水军;又如,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TOP250的片单用贝叶斯统计法算出加权分后进行排名,很好地避免了评分掺进水分。当然,要摸索出一套适合国情的评分机制并不容易,大家还需多些耐心。

  ■记者手记

  与其迷信评分 不如相信自己的感受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记者注册了一个豆瓣账户。当时,作为一个“文青预备役”,跟着豆瓣评分TOP250的片单“按图索骥”看电影,成了记者在学习生活之外最大的乐趣。而阅读每部电影条目中的影评成了观影之后的必做功课,一条条翻下去,你能看到每个观众心中的哈姆雷特都有着不同的面貌,表达喜欢和不喜欢的人也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和平共处。

  随着年岁渐长,看过的片子越来越多,记者渐渐发现,自己最喜爱的电影并非评分最高的电影。以前奉如圭臬的影评,现在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对一部影片的喜爱,正逐渐和它的评分松绑,毕竟,我们早就过了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年纪。现在,没有人可以为你的感受和理解打分,你也无需在观影和阅读时寻找一个标准答案。

  而豆瓣大约会长久地存在下去,它仍是不少人观影的风向标。只是在陷入尴尬处境的如今,不妨回归到一个评分平台的本质:分数是感受的尺度,却永远无法代替感受。与其迷信评分,不如静下心去认真感受一部作品。

  融媒记者 俞舒梦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种草”中学会“除草” 00003 “文青乌托邦”评分是否还值得信赖 2024-06-18 永康日报2024-06-1800006;永康日报2024-06-1800007;22347891;永康日报2024-06-1800009;22347892;永康日报2024-06-1800010;22348082;永康日报2024-06-1800008;永康日报2024-06-1800011;永康日报2024-06-1800012;永康日报2024-06-1800013;永康日报2024-06-1800014;永康日报2024-06-1800015;永康日报2024-06-1800016;永康日报2024-06-1800017;永康日报2024-06-1800018;永康日报2024-06-1800019 2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