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融媒·后窗

老茶园焕发新生机 高山顶长出致富叶

融媒记者寻山访茶有感

  老茶园焕发新生机 高山顶长出致富叶

  融媒记者寻山访茶有感

  日前,听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同事说唐先镇泮川村正在修复一个老茶园,我们便打算寻一个好天气,和村干部一起去看看。泮川村党支部书记周雪竹笑着对我们说:“你们拿这么多机器,可能爬不上这座山哦。”

  “不就是爬山吗!”尽管心里有一丝轻视,但为了拍到鲜活的画面,讲好生动的故事,我们还是召集了爱好登山的同事一同前往。他们凭借日常健身锻炼的经验,表示会帮我们把拍摄设备扛上山。近日,在周雪竹的带领下,融媒登山小分队成员摩拳擦掌,带好拍摄工具开启了此趟寻山访茶之旅。

  路漫漫其修远兮

  泮川村地处我市北部,三面环山,是一个依山而建、历史悠久的古村落。相传泮川村的始祖周恺,自金华泮塘游迹到永康泮石,见该地五指盘龙白象伴回,觉得是立庄建族的佳地。于是,他便启建茅庐、勤耕苦读、代代相传,为了不忘祖宗泮地之泮,特命其曰泮川,喻盛大也川,取源流不息之义。

  “我们周氏宗祠有700多年历史,里面挂着‘爱莲说’的牌匾,是我们周氏宗祖濂溪公廉洁奉公的写照。以前,我们村还有书院,出了很多人才。”当天上午10时,我们跟随周雪竹,沿着村路走向后山。放眼望去,远方是满山绿色,近处是老屋和新楼。“全村现有400余户1000多人,住在村里的基本是老年人。”周雪竹说。

  村庄人烟稀少,山林里传来的鸟叫声都格外清脆。骄阳正好,清风徐徐,在这个怡人的季节,我们就像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周雪竹指着山的最高峰,告诉我们那就是终点。

  “这座山和五指岩隔山相望,海拔700多米,由于山顶平坦开阔,像乌龟背一样,永康话就叫这座山‘乌居平’,老茶园就在‘乌居平’顶上。”周雪竹说,唐先镇70%都是山区,老茶园里种的就是高山茶。茶叶中带着兰花香。当年这些茶叶卖得很好。

  我们走上了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通山缓坡,沿路草木青葱,偶有白色的栀子花和可爱的小雏菊点缀其间。我们继续前行,汩汩溪流在千回百转的山涧峡道里或跌宕起伏、或一泻千里、或潺潺而流。

  我们拾级而上,爬山的“乐趣”才开始显现。我们纷纷感慨得益于千百年前先人的智慧和辛劳,让巍峨陡峭的高山折服在斑驳错落的小石阶前。为了节省体力,我们只顾埋头山径迂行。

  “这个给你们。”一直在前方带路的周雪竹递给我们一人一根长木棍,辅助前行。这大大方便了我们后期下山。

  经过半山腰时,距离我们出发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小时,每个人额头都挂着晶莹的汗珠。周雪竹告诉我们:“还有半小时的路程就到了。”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励。我们抬头看周围的风景时,只见陡峭的山体上,三条生锈的钢丝一路悬空至一个缓坡处,在草叶间隐约还挂着一个尘封破旧的铁箱。周雪竹说:“这是曾经用来运输物资的索道。20世纪70年代的那辈人很多都住在山上,下山时就靠骡子和马把茶叶驮下去。”

  我们穿过一小段险峻的山路就看见了人。此时正值饭点,五六个人坐在土石垒砌的遮蔽所里休息、进食。74岁的施赵华边吃盒饭边和我们聊天。他说,这个茶园是20世纪70年代种植的,当时大约有50亩的高山茶,高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品质高、产量好。72岁的周大火刚干完活,还没吃上饭就加入了我们的聊天。“我们的茶叶有一股兰花香。以前很多人要过来买茶叶,但是这里山高,很多人不想爬上来。2000年以后,茶园因为没人管就荒废了,好可惜。”周大火说,现在身处的是之前的茶厂,当时用来存放农机器具的农业用房。年久失修,四面仅剩一些断壁残垣,靠着几根人字形木棍支撑着遮雨棚,他们才得以有个中场休息的场所。

  茶叶香自苦寒来

  如果说抬眼尽是浅蓝的天配着洁白的云,漂浮在远方深深浅浅的青山绿林里,是登顶的惊喜。那俯瞰本是绿意盎然的茶田铺满枯黄的草垛,繁茂的藤蔓和蕨类掩盖来时路,我们的心情就再难欢喜起来。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周雪竹一到山顶,便兴奋地唱起一段我们并不熟悉的《沙家浜》选段。嘹亮的歌声萦绕回荡在耳畔,仿佛呼唤着被岁月遗忘在这座山上的灵魂重新归来。

  “我们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为了打造地方农产品、增加村集体收入、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在2022年将改造茶园的想法提上日程。经多方考察,我们在2023年申请通过老茶园改造项目。”周雪竹介绍,现在有些茶树因无人管理,已经无法获取经济效益。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唐先镇党委、政府主动为这个村对接茶叶龙头企业,由企业派技术员提供技术指导,由村集体负责管理茶园。企业按照市场价收购茶叶并给予部分租金补助,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老茶园改造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工。高山茶的优势在高山,复垦的难点自然也在高山,700多米的海拔基本阻断了普通的机械设备进场作业。我们在下山的路上,看到工人们已经开始工作。伐木取道是恢复茶园的重要一步,一名伐木工操持着汽油锯一点点切割粗壮的树干。我们采录了一些素材,发现他们砍伐一棵树的时间并不短,往往要确认树倒在安全的地方才肯加大马力,完成最后一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紧紧拽着野草、扶着顽石、杵着树杆才敢走。也许是因为没有及时吃饭有点饿,我们这个小分队竟都不约而同地摔过一跤。下山的路并不轻巧,但令我们感觉愉悦的,当属周雪竹的夸赞。“你们这几个年轻人很厉害,都是爬山的料!”我们沐浴在赞赏中,总觉得自己身轻如燕,马上便能飞回山下。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恢复茶园,周雪竹每周都有三四天要带人爬这座山。这对于久坐办公室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然而,恰恰是亲身体验过这趟山高路远,才能懂得高山茶的清香。

  沿着山路走回村路,我们注意到一棵老樟树枝叶茂盛,姿态优美,倾斜着身子,仿佛向来往的路人倾诉着过往的故事。周雪竹告诉我们,这棵老樟树有300多年树龄,它所在的位置是原来的村口,这条村路原是附近村民通往东阳市画水镇林村等村的必经之路。

  据了解,近年来,泮川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逐渐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越来越美的村容村貌,吸引不少人来这里游玩。

  “自从引进老茶园改造项目后,我们的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我很感谢党和政府对村里恢复老茶园的支持,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这个具有历史价值的老茶园焕发新活力。”正如周雪竹所期待的一样,我们希望这个老茶园能触发更多人对农村的情感和记忆,并与更多人产生新的联结,向更多的人敞开怀抱。为此,我们也邀请读者与我们一起迎接老茶园的新生。

  融媒记者 徐婷婷 吕笑佩

  扛着设备上山

  开荒的村民在休息

  山顶风光

  今天我出镜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融媒·后窗 00003 老茶园焕发新生机 高山顶长出致富叶 2024-06-14 永康日报2024-06-1400006;永康日报2024-06-1400007;永康日报2024-06-1400008;永康日报2024-06-1400009;永康日报2024-06-1400013;永康日报2024-06-1400010;永康日报2024-06-1400011;永康日报2024-06-1400012;永康日报2024-06-1400014;永康日报2024-06-1400015 2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