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圣贤之风 载惊秋之心
![]() |
第二篇
赓圣贤之风 载惊秋之心
□楼明统 李建成
查考中华楼姓的起源上祖为大禹。相传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文命(禹),禹是轩辕黄帝玄孙。
帝尧时代,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百姓困苦不堪。尧征治水贤人,四岳荐鲧。鲧治水用堵法,治水九年,失败无功。尧闻舜孝贤,将其选为天子,将其巡察天下。舜见鲧治水劳而无功,民怨沸腾,赐死鲧于羽山。四岳荐禹继续完成其父未竟之业。禹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废堵法为疏法,劈山石,开渠道,在外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十三年努力,使洪水流入江河,归于大海。
禹有精神信仰,有家国情怀。他为人勤勉,遵行人世大德,模范践行道德伦理,待人宽仁和善,言必信,行必果,节俭清廉,倾尽全力,根除水患,造福百姓,推动社会进步,是华夏上下五千年为数不多的“圣人”。两宋重臣楼炤继承上祖大禹以身践行,为民造福的家训,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最尖锐激烈的时期,惟精惟一,忠节仁义,刚正不阿,尽责担当,为楼氏子孙树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一)忠贞爱国
楼炤(1088年—1160年),字仲晖,永康惊秋塘(今作金秋塘)村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调大名府户曹,改西京国子博士、辟雍录、淮宁府司仪曹事,改尚书考功员外郎。南宋朝,累官右司郎中、左司员外郎,迁殿中侍御史,复调起居郎,以秘阁修撰知温州,不久除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兼直学士院,兼侍读,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又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楼炤为官的时候,正是北宋内忧外患深重、国家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内忧有宋江、方腊农民起义,外患是宋辽战争,金军南侵。宣和七年(1125年),楼炤授给事中,女真约盟灭辽,楼炤与郑刚中向皇上徽宗进谏言:“女真虎狼不可与之盟。”徽宗不听。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索割三镇,楼炤与梅执礼向皇帝建议不可,说:“三镇中原之庇根,庇根动则京师不留矣。”可当时的另一位大臣范宗尹却建议皇帝割地。割三镇不久,金兵攻下汴京,北宋亡国。之后楼炤辅佐康王赵构在东京募兵,又帮助康王嗣统宋朝,建立南宋,楼炤是南宋开国辅翊功臣之一,也是南宋迁都临安的决策者之一。南宋建国之初,国民经济和中央财政处于崩溃状态,楼炤提出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被宋高宗采纳,诏三省有司施行,经济财政很快复苏,保障了国防和民生支出。
绍兴九年(1139年),楼炤奉旨出巡四川、陕西,视察西线边防,慰劳川陕军民,部署西线关隘守军将帅,劝说西夏国大将李世辅归宋,后来李世辅成为南宋抗金的一代名将。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枢密院檄书下诸路宣抚司,严厉声讨金帅完颜宗弼背约南侵,掠城夺地屠杀百姓的滔天罪恶。文书即由楼炤撰写,文中号召南北军民奋起讨伐,生擒或杀死完颜宗弼、完颜杲者许以重赏,全文字字激昂。又如,他在《惊秋塘记》中写道:“临斯塘,睹斯景,戚焉而惊动于心。击楫起舞,诚有异代而同情者。余愿因秋风之惊,凡荷戈执戟者同此心焉,百揆庶司同此心焉。文吏思死其职,武吏思死其兵,追奔逐北,荡平中原,以雪祖宗数百年之耻,而大我舆图……”多么豪迈的爱国誓词!在楼炤一生中,诸如此类忠贞爱国的言行不胜枚举,于楼氏子孙都是宝贵的精神养分。
(二)仁义之士
楼炤对人亲善、仁爱,乐善好施,爱人如己,对人讲求正义。当年楼炤进京赶考,途经淮上,见一青年欲哭无泪要自杀。楼炤问明原委后,赠钱两百缗救了其性命。该青年问他何方人氏,姓甚名谁时,楼炤说见危扶困乃人之本分,不用留名后谢,说罢便与仆人前行。此事后来由仆人传出。
据《永康华溪楼氏宗谱》卷二十七《宋资政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襄靖公传》载,楼炤得中进士第六名,官授闽县令,到任时闽县大发瘟疫,死了许多百姓。楼炤千方百计觅医采药为民治病,几个月日夜操劳人都掉了十几斤肉,直至瘟疫停止。老百姓刚刚从瘟疫中解脱出来,朝廷又遣差来催缴花石纲了。楼炤不畏丢官削职,甚至坐牢的风险,为民请命上书抗献花石纲。绍兴十七年(1147年),江浙连年干旱,楼炤上疏赈灾。疏言:“江浙之地,连年荒旱,民无食者,采榆皮草蕨以食之。乞宽民役,薄税敛,给贫民,以安天下,此国家之急务也!”(《楼炤集》,39页)上然之,颁行其法,江浙饥民获救。
楼炤卒后,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陈俊卿曾为之作传,云:“公之居也,衣不重采,食不兼味。与乡党列坐,以齿让,未尝以富贵加之。宗里有贫穷无告者,则分其资以周给之。”从中可见,楼炤节衣缩食,乐善好施,周济贫乏,以及不以富贵自居,平易近人之美德。
楼炤讲道义。上文讲到楼炤奉旨出巡川陕,他不计个人得失,为被害的忠君爱国志士米璞、刘化源奏请皇上予以褒恤,还为被叛将害死的吴革、田敢、卢大受等奏请皇上以表忠义,封官爵,诏封其子。李世辅归宋,西夏国宰相兼监军王枢及兵将被俘至临安。楼炤向高宗奏道:“陕西新复,正与夏国为邻,此等留之无益,还之可使知恩。”高宗准奏并以礼召见,令送伴官王晞韩护送他们至西夏境内,以国家大局为重,仁义宽待俘虏。
(三)敢于谏言
敢于谏言,刚正不阿是楼炤的秉性。绍兴七年(1137年)七月,楼炤上疏: “窃考唐故事,宰相领盐铁转运使,而同时在位者,或判户部,或兼度支。臣愚以谓使宰相兼有司之事则不可。若参仿唐制,使户部长贰兼领诸路漕权,何不可之有?”这显然夺走了宰相执掌国家财政命脉的大权。
绍兴八年十二月己卯日(1139年1月29日)早朝,楼炤反对宋高宗、秦桧向金国使臣屈己疏,联合其他7位重臣同班上疏,强烈反对屈己拜见金使接受国书。疏言:“……伏见今日屈己之事,陛下以为可,士大夫不以为可,民庶不以为可,军士不以为可,如是而求成,臣等窃惑之……万一众情不胜其忿,而王云、刘晏之事或见于今日,陛下始有追悔之心,恐已晚矣!传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这番话分量很重,似有对皇上发动宫廷政变的威胁。宋高宗览奏,愀然变色,暂不屈己拜见金使,楼炤等冒死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南宋偏安一隅,在国家财政稍稍好转之后,朝廷大臣们萌生了铺张的苗头。据说楼炤上书给宋高宗敲响警钟:“自古明哲之君,莫不以省俭而治化及于四海,奢侈安逸而败亡。”随之,上嘉纳,诏下,殿幄勿用锦绣。从皇上做起,官吏兴节俭勤政之风。
宋金长期对峙,北宋灭亡后,南宋高宗赵构与奸相秦桧等一味求和,苟安江南。朝廷内“和战之争”此起彼伏,在纷繁的政治斗争中,矛盾内外交织,错综复杂,楼炤“早附蔡京改秩,为台谏所论;其后立朝至位二府,皆与秦桧同时”,所以他最终不能自保。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他被人弹劾出任宣州知州,复转广州,未赴任,请辞致仕——《宋史》称“未行而卒,享年73岁,谥襄靖”。楼炤善为文,有诗文《满庭芳·咏花溪石》《太常引·咏雪》《临江仙·集永康十乡名》《惊秋塘记》等存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乡的热爱。
据《光绪永康县志·选举志》载,永康在北宋160多年中,楼姓的进士就有4位,先后有楼阅、楼定国、楼观和楼炤,占五分之一;仅金秋塘楼氏在两宋期间为官者就多达20余人,且多有建树。这种现象在当时永康是少见的,足见楼氏家族赓续圣贤之训,崇尚朱子家礼。
原典
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摘自《尚书·大禹谟》)
2.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摘自《孟子·滕文公上》)
3.穹然者天,高而明也;隤然者地,博而厚也;人与相参,曰维心也;有心不存天地间也。涵养乎静,全其理也;省察乎动,防其欲也;厥要维何,主乎敬也;始终惟一,心即存也;克圣克贤,人无愧也。
(摘自《永康楼氏宗谱·楼炤〈存心铭〉》)
4.文吏思死其职,武吏思死其兵,追奔逐北,荡平中原,以雪祖宗数百年之耻,而大我舆图。
(摘自《永康楼氏宗谱·楼炤〈惊秋塘记〉》)
5.伏见今日屈己之事,陛下以为可,士大夫不以为可,民庶不以为可,军士不以为可,如是而求成,臣等窃惑之。
(摘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二十一》楼炤等“绍兴八年十二月己卯反对皇上向金使屈己疏”)
6.朕念邦家历万机,幸卿相与久维持。孜孜广道诹询处,蹇蹇封章纳诲时。半世奇勋惟我重,一生忠节自天知。南归奚事将为赠,金石诗篇壮羽仪。
(摘自《全宋诗》卷一九八二《赐枢密院楼炤》)
7.文公朱子家礼一书,俾人世间家喻户晓,老老幼幼时习其义,犹恐不足。
8.责成人礼,盖将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故其不可不重也。
9.主人见宾,不以尊卑贵贱莫不拜之。
(摘自《永康楼氏宗谱·宗规·四礼仪略》)
楼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