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
“影视+旅游”“工业+旅游”受青睐
![]() |
解锁文旅消费新场景
“影视+旅游”“工业+旅游”受青睐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力。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人们消费需求、消费方式以及消费内涵的全面变化,由此演变出来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和新服务,构建起来的新型消费,重塑消费格局、释放消费活力。新型消费,因为内容丰富,特别接地气,深受关注。“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直活跃在人们生活消费第一线的永康五金,恰恰是新型消费的探索者,更是新型消费的获益者。眼下,新型消费的火热正以更多形式蔓延至各地。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消费@新空间“专栏,与大家共同探索新型消费到底“新”在哪里。
开栏语
近年来,我市以五金产业为重要载体,深耕历史文化、本土文化、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盘活生态资源、创新发展旅游的措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出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跨界深度融合的旅游新业态新模式遍地开花,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影视出圈掀文旅热潮
“网上看到《长相思》里的辰荣山就是在这里取景,当时觉得影片里的这些楼宇非常恢宏大气,来现场一看果然没让人失望。”为了避开假期出门人挤人,来自丽水的游客张女士选择了反向旅游,打卡唐先镇九泷潭影视基地的网红楼梯。她告诉记者,基地里的衡阳宗在《长月烬明》《云之羽》《莲花楼》《一念关山》等众多热播剧中出过镜,还被网友戏称为“最忙的楼梯”,她早就想来打卡拍照了,事实证明这些建筑确实出片,接下来她还打算在永康城区来一场City Walk,吃吃肉麦饼等小吃。
近期,由肖战、张婧仪主演的古装剧《藏海传》在九泷潭影视基地的九泷上宫B区取景拍摄。据该基地负责人朱冬冬介绍,今年,该基地已累计承接拍摄剧组39个,目前预约档期未开机的剧组还有十几个,基地的拍摄档期全年均处于饱和状态。如今循着明星足迹打卡旅游正成为年轻人青睐的出游模式,作为近年影视市场里的新晋“顶流”,九泷潭影视基地倚靠秀美的自然山水优势,加之恢宏的建筑和影视剧曝光率,人气可谓有点旺。
进入五月,位于西溪镇寺口村的西溪影视基地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因电视剧《凤凰台上》《临江仙》在西溪影视基地拍摄,一大批来自省内以及山东、安徽、黑龙江等地的粉丝们慕名前来。据不完全统计,仅之前的”五一“假期就接待游客近上万人次,拉动消费超10万元。如今,“影视+旅游”正逐渐成为西溪镇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一部影视作品带火一个景区、一座城正成为现实。
西溪镇影视基地作为一个以影视外景拍摄为主导的影视产业园,包含4个拍摄区、24个影视点,并建成不同时代的医院、办公楼、仓库、银行等各类室内场景,单日可接待12个剧组同时取景拍摄,每年可为100余个剧组提供服务。
受影视剧组青睐,能借助影视IP带来一波人气,对旅游景点来说,这只是资源,是短时流量,能够激活影视IP的“长尾效应”才是“影视+旅游”的根本。近年来,西溪镇以“旅游+影视”为切入口,整合域内溪湖、山林、田园、村落等资源,通过开展生态小流域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整治、田园整治、寺口文化中心建设、石江康养中心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等项目,全面提升影视旅游核心圈的环境风貌和配套设施,打造“全域游”特色风貌样板区。
西溪影视基地
“村游”成为富农新引擎
在西溪影视基地的带动下,附近的村庄也在发生蝶变。石江村曾经是闻名华东的“纺配之乡”。近年来,该村走转型之路,陆续关停纺配厂,在守护东溪水、创建美丽乡村上做文章,打造村落景区。“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晚上又比城区凉快,有吃有住,啥都不用操心,感觉生活节奏都变慢了。”谈及在石江村的旅游体验,施先生点赞道。
吃上“旅游饭”不止石江村,西山村则通过在外乡贤回乡投资的方式打造了西山景区。高约40米、宽约200米的人工瀑布,着实有几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全长260米的玻璃桥令人心驰神往,该景区一建成就成为网红打卡点,进一步推动了西溪镇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
走进三联村,一汪池塘如同碧绿的翡翠,绿瓦长廊横跨水面,仿佛给村庄扎上一条墨绿色的宝石腰带。池塘周围是一排各具特色的农家民宿小院,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
虽不是节假日,但该村民宿仍有不少游客前来入住。“半个月前就要预约,不然根本订不到。”来自嘉兴的游客杨先生一家刚刚办理完入住手续。第二次来这里小住,他颇有心得:“吃农家菜、听蝉鸣、数星星,如此诗意生活,不抢手才怪。”
“云衣居”民宿负责人吕红衣告诉记者,起初游客来家里,自己只是做点农家饭让大家品尝,后来村里鼓励大家搞民宿,她就将自家三层小楼改造成民宿。更让她高兴的是,随着民宿项目的建设,小山村旧貌换新颜,三联村接连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浙江省3A级旅游村、浙江省未来乡村。
绿色农产品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吕红衣说,村里鼓励种植绿色蔬菜水果、饲养土鸡、鸭等游客青睐的农村土特产品,乡村民宿实现了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在农村、玩在农村的一体化服务。以黄家大院为例,废弃的老屋改成可容纳百人的大型餐厅,与山景融为一体,并添加竹编、木桌、木凳等复古元素,不仅承办各种宴席,也成了游客美食打卡地。
“改造后的民宿,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既有田园雅兴,也有康养特色。每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入住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三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金高说。
近年来,三联村以打造“山水田园、生态风光”乡村微度假目的地为导向,以西溪影视基地为依托,通过“民宿+”模式,将民宿、农家乐、休闲采摘等农旅、文旅多产融合,打造民宿集聚村。
与此同时,西溪镇还以寺口村为基础,联合具有影视拍摄点开发建设价值的村,建立西溪镇影视联盟,党群共商、平台共建、发展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融,抱团发展西溪影视产业。联盟主要辐射范围内的12个村,年平均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37.4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32.1万元。
五金成揽客招牌
在刚刚结束的第14届中国(永康)国际门业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和客商汇聚永康国际会展中心。在这里,记者遇到了拉着行李箱,下车就来逛展会的张先生;因参展第一次踏足永康,打算去永康园林工具工厂考察取经的应先生;还有来自苏州,把逛展和旅行一同排上日程的朱先生……
作为中国五金行业的最大制造生产基地,永康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总是会在各大五金展会期间迎来高朋满客,边逛展会边玩、做着生意旅着游成为许多人了解永康这座小城的新模式。为了让这些慕五金而来的八方客能慢下来,在永康留下来,近年来,我市以工补旅,工旅结合,充分发挥我市8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并让五金与美景相配,通过串联方岩、大陈等特色景点,让工业游更具有可游性和可赏性,共推出了三条“工业+山水”旅游路线,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工业旅游发展道路。
除了逛展会、游工厂,在永康的五金工业游线路里最受欢迎的莫过于充满非遗元素的宝藏展馆。在位于总部中心的永康锡雕馆里,锡罐、茶壶、酒具等锡器展品琳琅满目,锡雕的工艺品更是制作精美。“喜欢锡雕工艺的游客很多,除了展示讲解,我们这里还有制作书签、锡盘、锡画的体验。”已在永康锡雕馆工作5年的讲解员崔莹莹介绍,过去一年,该馆累计接待游客约5万余人次。
永康市神雕铜文化博物馆也是颇受欢迎的非遗展馆之一,在2500平方米的展馆内各式铜制品精美陈列,参观者可免费近距离感受铜文化的无限魅力。“甘肃省博物馆展出四组战国戎人车舆复制品就是我们神雕铜艺传承人程育全的作品,该展品的走红也为我们博物馆引来不少客流。”该馆讲解员程莉说。免费参观,可赏可购,去年,该馆共计揽客6万余人次。
小城文旅何以“无中生有”
作为浙中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永康的名胜古迹或许算不上广为人知,山川河流也许并非壮丽秀美,要想在传统旅游赛道上谋发展,可谓“先天不足”。如今,随着旅游市场的多元化,群众需求的多样化,旅游行业的格局和赛道变得更宽广,已然从过去拍照打卡的传统观光游“一枝独秀”,变成了休闲度假游、影视体验游、康养农家游等各种旅游新业态“百花齐放”。
没有先天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永康如今依然可以站上文旅风口,吃上“旅游饭”,靠的正是充分挖掘自身“卖点”,精准把握市场,不断放大影视、五金、美丽乡村的吸附效应,从而在文旅赛道上逆风扬帆。
小众赛道上的永康文旅已逐渐“热”了起来,可当赛道上的同质竞争者不断增加,该如何保持热度又成为新的思考命题。相关配套怎么提、旺季服务怎么跟、全域联动怎么建……都是永康还需为之努力的方向。总而言之,小城文旅不仅需要“无中生有”,还要“从有到优”。 融媒记者 胡莹璐 吕晓婷
■记者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