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五峰

庭下有阴凉

  庭下有阴凉

  □潘江涛

  一

  刚想出门晨练,忽然接到施世庭发来的短信:“退休20多年,还有人记得我,真高兴。你有心了,请我喝茶,关心我在磐安的工作细节,让我有点激动。”

  老人都爱早睡早起。施世庭年届耄耋,莫非还沉浸在昨天下午的闲聊中?

  说实话,施世庭在磐安任职时,我还只是广播站的一名小编辑,因为职级低,又不会刻意迎奉,与其并无太多交集。及至我调任报道组组长,他已调离磐安。真正对施世庭有所了解,是我履新金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之后。

  前些年,每到年底,磐安都要组团来金华召开扶贫工作汇报会,列数发展成绩,答谢有功之臣。金华会议多放在由磐安老乡经营的金华宾馆,施世庭因为身兼两职(磐安老领导,金华开发区主管扶贫工作副主任),无疑是重点邀请对象。

  犹记得,到了自由发言阶段,出席会议的大小领导、新朋旧友总是把由衷的赞美献给施世庭。他本人也不客气,一俟同志们递过话筒,便临场发挥,或诗或唱,就像查良镛笔下的“老顽童”,憨态可掬,其乐融融。

  不过,集体活动就像潮水,涨潮时热热闹闹,落潮后便水波不兴。施世庭却兴致未减,一回家便把当时的场景一一记录在案。年复一年,他又自掏腰包,将其印成一本本小册子。要不了多久,当年直接领导,或者关系要好的同僚,或者走得较近的永康老乡,都能收到施世庭邮来的快递。

  二

  施世庭将我纳入寄赠圈子,是我意想不到的。每每收到册子,除了感叹其笔之勤,顶多莞尔一笑,从来不给只言片语。

  回头想想,不是我不愿,也不是我惜字如金,而是觉得施世庭血肉丰满,个性鲜明,远不是三二句老师对学生一样的“评语”就能概括的。

  施世庭在磐安工作生活4年(1988-1992),接触虽然不多,但有两点对我印象颇深,一是信手拈来的打油诗,用永康普通话说来,腔调毕现,风趣幽默,只要他在场,不要说同僚下属,就连空气都会被他鼓动起来;二是处事低调,所求无多,从未听闻影响其形象的不良反应。

  时光如流,岁月凝香。眨眼之间,施世庭调离磐安已有三十多年。前不久,他寄来快递,又发来短信,说是想把《他人评说》《评说他人》《自编自导庆八旬》结集,务请我“拨冗”把关。

  施世庭16岁当教师,22岁就是永康中学分部负责人。之后,他调离教育战线,历经永康县委秘书、金华地委秘书、地委农工部科长等岗位,公文水平自是了得。至于他人评说,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乃后辈,岂能随意“把关”?

  只是,从这些或长或短的评说中,我们亦不难发现,为官从政也是个技术活,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经天纬地,皆少不了“决断”。在情商重于智商的年代,施世庭知晓其道,却疏拙其术,为之扼腕者众。

  三

  人类有两个习惯动作:仰望和俯视,一向上,一向下。人在官场,一味“仰望”,往往被人诟病。在磐安任上,施世庭主管农业农村和扶贫工作,俯视笃定多于仰望。因为俯视面朝大地,亲近百姓,必定弯腰鞠躬,收获多多。譬如,食用菌大规模生产,扶贫资金争取落实,金磐开发区获批设置等,无不凝聚着施世庭的心血,可圈可点。

  而在厚厚一摞文稿中,有一张略微泛黄的奖状照颇为醒目:磐安县人民政府在一九九0年粮食生产中取得显著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先进单位。

  回想当年,磐安位居浙江省5个贫困县(景宁、泰顺、文成、永嘉)之首,国家每年需返销500万公斤粮食,才能确保山民温饱。一个粮食自给尚且不足的贫困县,国家级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是怎么得来的呢?是营养钵栽种的春玉米。

  玉米原产于美洲,算不得中国的“土著居民”,腰芦、苞芦、六谷、棒子等都是其别名。

  自传入那天起,玉米多在小麦收割之后点种,抽穗扬花期,恰逢酷暑难耐时。而春玉米是杂交的,被套种在小麦田里。一俟麦子收获,初出的玉米苗因为有了营养钵的滋养,很快就会疯长起来,碧绿俊秀。五六月间,古老的土地绿潮汹涌,小小的村庄像在浪涛中漂浮的小岛。人居其中,但见春夜的月光下,露水凝聚叶子表面,泛着银色光晕,即使是睡意蒙眬,也可听见玉米拔节之声。

  作物杂交是农业科技的一项重大创新。春玉米充分享受春夏季节阳光足、雨水丰优势,还成功避开初秋高温干旱危害,亩产比老品种高得多。但是,习惯成自然,要想改变磐安山民种植方式,还得有赖于党委政府苦口婆心地引导。

  “磐安春玉米先在玉山区试种,再推广到盘山区,最后才是安文区。”施世庭一聊起春玉米,不仅如数家珍,还手舞足蹈,竟唱起当年顺口溜:“玉米春种起玉山,粮食产量翻一番;科技花开香全县,春风喜度窈川关。”

  现如今,玉山台地已被连片开发,人来车往,欣欣向荣。只不知,当地村民还有多少人记得春玉米、营养钵、旱地套种等生产术语?

  我想,不管时代怎么变,环境怎么改,那零星种植的春玉米,一定记得它们祖上也曾“阔”过——南方13省市区旱粮生产现场会在玉山召开,近百辆轿车浩浩荡荡,逶迤而来……

  为迎接会议嘉宾,磐安人使出浑身解数:砂石路洒水消尘,一个个村姑身着盛装,腰挎竹篮,里头是刚煮熟的春玉米,见着远方来客,便立马奉上。那份热情与好客,一时被人传为美谈。

  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业发展中心牵头,曾在全国发起“县长研究会”,邀请全国10省每省一位县长参与筹备。彼时,施世庭还只是“常务副县长”,却是浙江唯一代表,应邀参加在河南召开的第一次筹备会。想来,春玉米厥功至伟啊。

  2023年是磐安复县40周年,磐安县政协曾牵头编撰《磐安岁月》《影像四十年》,我有幸受邀审读,似乎不见这方面的内容。施世庭拍下奖状照片,又写下简短注释文字,无疑是难得的“三亲”素材。

  四

  文字记录历史,也传承文明。

  我写这篇短文时,施世庭手中的文稿尚未成册,也就无从得知其书名。不过,这无损其内含的史料价值。

  繁华落尽,微风萧飒。人这一生,如烟往事在当时也许显得平淡无奇,过后也没有太走心,倘若没人将其细细记录,就像无形的江水淌过,难以留下什么。如果有人将岁月的痕迹刻下来累叠一起,就会看出时代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

  就这个意义而言,施世庭的这些记录真是事关重大。它不仅是一个仪式,一个习惯,而是一种生命的求证和回顾,是一种时光的特别挽留方法。我们可以沿着它的痕迹回望来路、遥望后路。

  世上多才俊,庭下有阴凉。我一直将施世庭尊称为“施县长”,因为考虑行文方便,方才直呼其名。不敬之处,还请老领导谅解。

  (作者系金华市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7 庭下有阴凉 2024-05-20 永康日报2024-05-2000007;22184208 2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