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政·专版

科技赋能,将“治水”变“智水”
用心呵护,从“水清”到“水美”

唐先镇获评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优秀

  科技赋能,将“治水”变“智水”

  用心呵护,从“水清”到“水美”

  唐先镇获评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优秀

  近日,省治水办公布了2023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优秀乡镇(街道)名单,唐先镇榜上有名。

  唐先镇位于我市北部,镇域内河流水系较多。近年来,唐先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落实“五水共治”新“三五七”治水目标,通过抓牢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实现河湖管护从“管住”向“管好”、河湖生态从“见效”向“提质”的转变。

  数智赋能

  谱写智慧治水新篇章

  排水管网在线管理平台

  在唐先镇污水零直排项目部办公室,墙面上的一个大屏幕尤其引人注目。屏幕画面以唐先镇地图为底,上面布满了红、黄两色线条。

  “这个是我们镇的排水管网在线管理平台,黄线是已完成排查清淤的管网,红线是污水管网。”唐先镇村镇办主任周晨介绍,大屏幕还可以显示各排口污水浓度和排放流量的实时数据信息,一旦有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信息。

  治水先治污。近年来,唐先镇以争创全域污水零直排区标杆镇为契机,加大治水项目投资力度,协同推进污水管网提升改造,以数智赋能全镇污水管网建设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自2018年来,唐先镇共投资8213万元,实施集镇区域立管改造、“六小行业”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终端改造提升等33个工程项目,新建污水管网105公里,改造旧管网33.5公里,规范源头排水,实现精准治污。2021年,唐先镇全域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标准。

  在此基础上,唐先镇深化数字赋能污水零直排治理,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安装了74套雨污水管网液位计、水质分析仪、流量计等专用排污监测设备,一体化采集管网排查、入户调查、管网运维三个运维小程序数据,推动排水管网在线管理平台系统取得实效,同时以实时监督、精准溯源、线上闭环、持续追踪等方式不断强化问题发现及整改能力,以“机制+监管”方式实现对污水排放全面监控和管理,给偷排漏排的行为戴上“紧箍咒”。

  “前期排查污水管网时,我们还用机器人去仔细排查污水管破损、堵塞、漏接等问题,并将问题具体点位及时上传,不仅解决了人工排查不精准不及时的难题,还提高了管理效率,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周晨说,机器人还会针对发现的污水管网问题提出相应的修复方案,并将数据传输回系统提醒工作人员及时整治。

  自排水管网在线管理平台上线以来,唐先镇发现并整改污水管网问题11处、井点问题54处,发现并整改违规污水排放企业14家,截流污水约1万吨。

  软硬兼施

  筑牢山塘水库安全屏障

  唐先镇有水库10座、标准山塘55座。这些水库山塘肩负着防洪灌溉、生态维持、保障供水的重任。

  2023年,该镇软硬兼施全力开展水库山塘除险保安工程。在“硬防护”上,该镇先后投入5707万元,对10座山塘进行坝体防渗处理、内外坝坡整治、溢洪道改造等,对4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大大降低了水库山塘的安全风险。水库山塘提能保安工程也是该镇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在五指岩水库下方堤坝路上,记者看到,道路转弯处都贴着箭头状的指示标识,上面印有“巡查路线”四个字,循着指示标识,刚好能绕水库走一圈。

  “这个指示标识是为了方便巡查人员日常巡查和养护工作,顺着路线走,就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角落。”唐先镇工会副主席吕忠后说。目前,该镇对65座水库山塘都进行了物业化管护,由巡查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负责安全巡护和卫生环境养护,为水库山塘的安全运行再加了一层“软保障”。

  此外,记者在水库堤坝上还发现了视频监控设施,全天候“守护”水库安全。据悉,五指岩水库、大桥水库等3座水库都已安装了视频监控。

  筑牢水安全防御堤坝的同时,唐先镇对山塘底部的输水涵洞也进行了加固、清淤,修复了里洋、三渡溪、唐东三个灌区约8公里的输水渠道,保障了下游约500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

  在高仙坑山塘旁,一条渠道从山塘处向下延伸,随后“隐没”在土壤中。“这是条输水渠道,山塘里的水会从底部的涵洞向下流进渠道中,再从渠道一路流到农田里。”吕忠后介绍,少雨的时候,渠道就可以将山塘里的水输送到农田中,保障下游农田的灌溉需求。随后,记者跟随工作人员驱车2.2公里,来到一处农田旁,刚才“消失”的水渠在农田旁又一次“现身”,清澈的水缓缓流进农田里。

  除了山塘提质增效外,唐先镇还改建了2座农业用水灌溉泵站,引水灌溉周边农田。

  五指岩水库大坝

  太平水库一景

  串点成链

  画好乡村生态水美图景

  酥溪唐先五村段

  葡萄种植户使用滴灌水管

  走进唐先五村,只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共同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近年来,酥溪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持续向好,前渡金断面水质常年保持达标。这离不开唐先镇对村庄内水环境的治理和水生态的修复。

  大桥水库位于唐先镇集镇上游,水质长期保持在Ⅰ类水和Ⅱ类水。该镇因地制宜,利用大桥水库除险加固后蓄水量增多的优势,将水库与集镇池塘连通,利用地势落差,将库水引进集镇池塘,实现库塘连通。同时,接通塘与塘、塘与溪流,将集镇各池塘串点成链,让池塘里的水“活”起来,增强池塘新陈代谢能力,实现以生态“修复”生态。目前,该镇已有33口池塘成功“换水”,形成了“一湾清水绕村庄”美景。

  治污要治本,水“活”起来的同时,池塘里的“黑臭”也要“排”出去。由于池塘淤泥是天然肥料,该镇将统一抽排后的淤泥分类检测,加工成有机肥料,供农户使用。目前,该镇已清理池塘33口,清理淤泥和垃圾25000余吨,堆肥13000余吨。

  在葡萄长廊旁的种植大棚里,一条黑色长管静静“趴”在葡萄根系旁。“这条黑色管子是滴灌用的水管,每隔30厘米就有一个滴水孔,水会一滴滴渗入地下,为葡萄根系供水,不需要我们再从别处挑水来浇灌,省水省工省力。”葡萄种植户施汉波对这条小小的滴灌水管赞不绝口。

  唐先镇现有葡萄基地5000余亩,灌溉用水需求量较大。为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该镇创新节水灌溉模式,大力推广滴灌工程,实现葡萄亩均节水达50%以上,灌溉水量从300多立方米减至150立方米以内。同时,通过肥药同灌,每亩平均可节省人工成本500元,实现节水增收双赢。

  此外,该镇还首创“秸秆换肥”收储运服务体系,推行“一公斤秸秆换一公斤有机肥”机制,从源头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融媒记者 王玙铮 李涵英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时政·专版 00004 科技赋能,将“治水”变“智水”
用心呵护,从“水清”到“水美”
2024-03-30 永康日报2024-03-3000006;永康日报2024-03-3000007;永康日报2024-03-3000009;永康日报2024-03-3000011;永康日报2024-03-3000014;永康日报2024-03-3000017;永康日报2024-03-3000018;永康日报2024-03-3000010;永康日报2024-03-3000012;永康日报2024-03-3000020;永康日报2024-03-3000022;永康日报2024-03-3000023;永康日报2024-03-3000025;永康日报2024-03-3000008;永康日报2024-03-3000013;永康日报2024-03-3000015;永康日报2024-03-3000019;永康日报2024-03-3000021;永康日报2024-03-3000016;永康日报2024-03-3000024 2 2024年03月30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