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龙灯
山下龙灯
□赵开浪
农历正月十七晚,蒙蒙细雨裹挟着阵阵寒意,西城街道山下村龙灯翻卷腾飞气势如虹,带给现场观众激越铿锵热情似火,抖音、微信、微博刷屏龙灯盛会,展现“灯中武魁”最刺激的流量担当。
山下村迎龙灯文化已有2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全村家家户户开门迎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灯的人络绎不绝。二十多年前,我在山下村担任教师,每有老师傅制作龙灯时,就会到大会堂现场观看。龙头制作最讲究,先用竹篾搭好骨架,约有2米多高,用红色的锡纸和普通的彩纸裱、贴、剪、刻,龙头的主色是红色,画上红色的舌头、黑色的眼睛和龙须,用彩笔画满龙鳞、龙甲和其他装饰。在龙节接头处,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字样。
正月十七正逢新学期伊始,下午刚放学,师生们都赶去看山下迎龙灯。先是“龙头出会”,6人扛着“龙头”到商店和大户人家讨“利市”,红包用于开支外,赞助老年协会,随后到田野麦地祈祷,俗称“看麦”,寓意“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后,观灯车辆在永义公路上排起长龙,山下村更是被各地来的“灯迷”围得水泄不通。晚饭吃到一半,朋友家门口响起锣鼓声,原来是通知板凳龙去“接龙”了,朋友的儿子小雷刚过20岁,早就穿好冲锋衣,随着征召立即扛着板凳龙出发,当晚迎龙灯要坚持5小时以上,对体力、智力都是巨大挑战,我们都为他加油。山下村就是这样,200多年的风俗代代相传,家家户户都要备好一桥板凳,由男丁将板凳一桥一桥拼起来,一桥板凳上点两盏灯笼。灯笼有两种颜色,红色灯笼代表男孩出生周岁或十周岁“大男灯”,白色的灯笼则是成人灯。
山下龙灯,人称“灯中武魁”。过去,山下村是童宅乡政府所在地,迎龙灯在乡政府门前广场举行。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山下村在西面山坳地建设了休闲广场,天然的小山坡成了绝佳的观灯区。龙灯浩浩荡荡抵达广场,先是在龙灯下一番“钻来钻去”的人们,这也是求取功名、早生贵子、生意兴隆的祈福仪式,200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迎龙灯是团队协作的表演活动,除了配合默契,还要掌控着节奏。山下龙灯“盘龙”是高潮前的精彩片段,“咚咚咚……”激越的鼓声中,板凳龙跟着龙头快速打转三圈,调整好翻转前的准备,蓄势待发,这也是山下龙灯一直90多桥能够灵活高效的关键所在。在喧天锣鼓的带动下,90多桥板凳龙舞出追、赶、跑、跳、翻、滚等各种花样,时而似蛟龙出海,腾飞翻卷,时而如大江东去,九曲回环。在手持龙珠的师傅引领下,舞动的龙头、龙身、龙尾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一会儿八卦阵,一会儿长蛇阵,一会儿大圆阵,变幻无穷,目不暇接。龙灯映红了人们的笑脸,锣鼓声、欢呼声,响彻山下、传遍寰宇。最精彩的莫过于先缓后急的“盘灯-圆灯-翻灯”,从龙头的启动翻身到龙身的高速运行,再到龙尾的雷鸣电掣,勇猛精进、张弛有度,令人叹为观止。
龙年迎龙灯,元宵味更浓。作为永康民间艺术文化瑰宝,山下龙灯凝聚起来的团结合作、勇猛无比的精神,传承下去的岁岁平安、福泽后代的寄托,散发四周的欢乐祥和、雅俗共赏的魅力,温暖踏实、经久不衰、萦绕脑海。山下龙灯,点燃的不仅是一个个夜晚,而是新一代村民的文武兼备,更是千年华夏的良宵一刻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