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到温州当“大体老师”
架起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
![]() |
她到温州当“大体老师”
架起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
“感谢刘女士为医学界作贡献,让我们一起向刘女士三鞠躬……”日前,一场特殊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市中医院举行,市中医院医务人员及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工作人员对刘女士及其家属表示最诚挚的敬意。仪式后,刘女士的遗体被送往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她也做了一回“大体老师”(医学界对捐赠者的尊称)。
刘女士今年74岁,因反复脑梗于2月3日入院治疗。2月19日下午6时38分,刘女士的生命走到尽头。遵照其生前遗愿,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李美川第一时间联系省红十字会。在省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下,刘女士遗体无偿捐献给温州医科大学用于医学事业,系我市今年首例遗体捐献案例。
据了解,刘女士和丈夫早在2021年就已签署眼角膜与遗体捐献志愿书。刘女士丈夫曾当过兵,是有56年党龄的老党员。2021年,他到市红十字会登记遗体捐献。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刘女士后,刘女士问他怎么不帮她也一起登记。由于当时刘女士已行动不便,几天后,她的丈夫帮她代办了相关手续。
“我们生前没有为党和国家作贡献,百年后能对社会有所用就是贡献了。今天老太婆先走一步,她如愿了。”刘女士的丈夫仔细地为其整理遗容,目送她最后一程。
“奶奶对我们小辈很包容,是一个善良、温暖的人。”刘女士的孙女说自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她的印象中,奶奶平时话不多,但总会慈爱地看着她。对于爷爷奶奶做出遗体捐献的选择,她既感到意外又十分理解。
“在传统观念中,生老病死的话题总显得沉重。死亡不可避免,但像刘女士这样,用自己的躯体架起通往医学殿堂的桥梁,无言地为社会作出最后的奉献,值得敬佩。”李美川说。
据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温州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工作人员介绍,遗体对于医学病理研究、教学实践及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医学生通过解剖深入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从而掌握基本的治病防病技能。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宣传,人们对遗体和器官捐献的观念正在改变,捐献的渠道也更加畅通。目前,我市登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近千人,今年已有遗体捐献1例、器官捐献3例。
融媒记者 池欣桦 颜元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