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五峰

“锦绣翠屏”过大年

  “锦绣翠屏”过大年

  □朱礼卓

  一个吉祥的日子,吉祥的时辰,迎来了“锦绣翠屏”的幸福大年。

  立春后的第二天,吃过中饭,大塘沿村村民从四面八方赶到“锦绣翠屏”过大年。他们带着十几年的期冀来了,带着浓浓的乡愁来了,带着终于重新有一个家的喜悦来了……

  小区入口“欢度新春”四个大字发出幸福的光芒。东区和西区的主干道的树上,大红灯笼早已高高挂,每一盏灯笼里面都填满喜悦,迎接游子们的到来。村两委办公室门前摆着满满一桌供品,两根高大的红蜡烛摆在正中,庄严而不失祥瑞。

  当天下午2时整,吉辰一到,喜庆的婺剧开演,香烛高高照,瑞气满翠屏。领头谢年的村民点燃佛香,佛香一簇簇传到村民的手中,传递一缕缕吉祥。领头人手擎佛香,高高举起,持香朝天三拜,高声祈祷全村人平安,福寿双全,一年更比一年好。村民们虔诚的目光望着老家的方向,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佛香的青烟袅袅升腾,把村民的思绪带回翘首可望的老家——大塘沿。大塘沿原名发蒙坑,这条坑全长一公里,四周环山,峰峦叠嶂,青山浮水,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花香,鸟雀们在这里歌唱蓬勃的生机。自明神宗万历七年徐氏敬山公始迁发蒙坑,已有450多年历史。因为敬山公和傅店姑娘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后代在此繁衍生息,从两个人发展成1000多人口的大村。大塘沿的山水滋养着大塘沿的文明,令人仰慕的文昌阁,可养大鳖的大塘,四六句唱遍古今的老戏台,一畦一畦的菜园,飞鸟和游鱼的故事,更有醇香的老酒,老酒中有剪不断的如烟情愁……

  十多年前,大塘沿人为了支持高铁站的建设,看着一幢幢房子在推土机下轰然倒下,他们顾大局、识大体迁居他乡。十几年了,大年三十不“谢年”。据说租别人房子不能“谢年”,否则福气会流走,因此除夕夜只烧一桌丰盛的宴席,大家互相说些吉祥的话,诸如“健康平安”“学业有成”“多多发财”“年年高升”等。没有“谢年”的流程终将是一个遗憾,年总会缺少那么一点味道。

  如今一座座高楼在五金大道旁拔地而起,“锦绣翠”屏成了丽州南大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村民们又有了新家。站在新家窗前,可望见山与山之间的白练,可听见“和谐号”“幸福号”的天籁声响,它把大地最强的心音奏出高昂的风笛。在铁轨连接着风景与风景的画面中,藏着敬山公的殷殷叮咛,藏着大塘沿人博大的心胸,藏着一个民族腾飞的灼灼风采!

  酒斟三巡,祈得满福,焚化锭帛,与酒同浇在锭帛灰上。在喜庆的音乐中漫步小区,运动场、娱乐场、商业街,应有尽有;山水新城学校已经破土动工,有望在2025年投入使用。村民们在如茵的草地边互相道福,诉说分别后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回忆被风吹远的日子,编织如花篮一般的憧憬。

  抬头,处处可见“乔迁新居”从透明的窗户钻出来,向人们招手致意,挂着红灯笼的绿树在新年喜人的风中舞起她婀娜的身姿,与“乔迁新居”遥相辉映,共吟大塘沿人的幸福生活。

  夜幕降临,“锦绣翠屏”的灯光次第亮起来了,一盏盏、一团团、一簇簇,闪烁着迷人的光,如天女为她织就的五彩衣裳,如梦似幻,宛若天上人间。

  除夕之夜更热闹了,晚上12时整,伴随着春晚主持人的“三、二、一”,“锦绣翠屏”小区门口的空地上,烟花上升,天空瞬间热闹起来。

  永恒的美,永恒的年,留在久别回来的游子记忆深处,直到永远。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6 “锦绣翠屏”过大年 2024-02-26 永康日报2024-02-2600007;永康日报2024-02-2600009 2 2024年02月26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