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问道 广慈兴贤”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永康慈贤文化对话选
胡公文化中的慈贤知行及时代意义
![]() |
![]() |
![]() |
![]() |
“之江问道 广慈兴贤”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永康慈贤文化对话选
胡公文化中的慈贤知行及时代意义
2月23日,胡公书院院长、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联章在普明禅寺开展了“之江问道 广慈兴贤”佛教中国化视野下的永康慈贤文化对话。以下为对话选。
中央电视台播出《人物记·胡则》
主持人:胡院长好!有人说:“胡公是人,也是佛与神。”您是胡公书院院长、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您有什么看法呢?
胡联章:主持人好、大家好!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关于对胡公的评价,60多年前就已有最权威的定论。
时光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59年8月21日,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视察浙江来到金华,在专列上召集金华地县负责人座谈。
毛主席问时任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你说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
马蕴生脱口说道:“五指岩生姜很有名。”
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说:“不是什么五指岩生姜。你们那里不是有块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
毛主席接着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
随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众所周知,毛主席博览群书,对很多历史人物都有点评。很显然,他对胡公的评价是肯定的、赞赏的,也是最权威的!
学习领袖的教导,本人体会胡公有这样五个基本点:
其一,胡公是人。
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
其二,胡公是官。
胡公是当官的人,不是普通的人。
其三,胡公是清官、好官。
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
其四,胡公是百姓心中的“神”、心中的“佛”。
“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
人要成为神、成为佛,可不容易。历史上有那么多的皇帝,个个都想长生不老,都想成仙成佛,哪一个做到了?
古代有那么多的清官、好官,哪几个成为神、成为佛了?有,不多。关公,红脸的;包公,黑脸的;胡公,胡公大帝。他们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神”、心中的“佛”!
“凡人成神成佛”,这是百姓的投票、历史的选择!
其五,胡公精神的核心是八个字。
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八个字出自人民领袖对胡公的评价,是胡公精神的写照;这八个字传播了60多年,传遍全中国,影响全世界;这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
主持人:您的阐述,让我明白了许多,但还有不解。请问胡院长,胡公很有佛缘吗?
胡联章:胡公有没有佛缘,最好的回答是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先看看方岩胡公殿壁画里的几个故事:
第一幅画:惊梦怀子。
胡公父母到方岩大悲寺,拜观音求子。方岩大悲寺始建唐代(850年),比胡公出生早113年;宋代(1065年),改名广慈寺。广慈寺已有1170多年历史。
相传,胡母拜观音后不久,惊梦怀子。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宋乾德元年(963年)八月十三,胡公出生于方岩附近的现今古山胡库(古曾名庄库、库川)。
第二幅画:程伯劝学。
胡公从小就很聪明好学。因家贫,无法上学读书。一次,他在方岩大悲寺附近遇到一位姓程的老伯伯,程伯以山鸡相送、勤学相劝、古书相赠。胡公少年立志,边行担边看书。
16岁那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有科举机会,胡公弃艺就学(上学),到方岩寿山寺侧读书,后来转到方岩大悲寺读书;26岁时的秋天,胡公别僧应举,写下了《别方岩》诗:“寓居峰顶寺,不觉度炎天。山叟频为约,林僧每出禅。”
第三幅画:太宗赐名。
胡公从婺州永康、从方岩大悲寺走出来,27岁,荣登金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胡公成为宋代八婺大地第一位进士、永康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后来更成为永康第一位任职最高者、第一位正史立传之人。
胡公中举后写下了《及第》诗:“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小花桥畔人人爱,一带清风雨露随。”“小花桥”,就是现在永康城的和平桥一带。诗言志,《及第》诗表达了胡公的初心与志向。
主持人:原来胡公从孕育、出生、求学,到中举、入仕都同方岩山、同大悲寺、同慈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胡院长,胡公一生77岁、为官47年,他踏上仕途后,与佛学有哪些联系与情义吗?
胡联章:有因就有果、有源就有流。胡公从29岁任许田县尉起,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任计相,历践要途。他始终牢记与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家国情怀、慈贤理念。家国情怀、慈贤理念为儒、道、佛三家皆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去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26万字的《胡则集》。从古籍旧典中,我们可以管见胡公与佛学情深义长的些许历史足迹。
在睦州知州任上(46岁),胡公回家乡永康丁母忧。请高僧重礼上人集院僧,为其母永乐县君诵《大乘金刚般若经》5084卷,以冥荐。胡公庐墓终丧,有草木之祥,本郡表之。
在温州知军任上(48岁),胡公为东阳法轮院作《重修法轮院记》(700余字),归之重礼上人。这是胡公存世仅有的四篇文章之一,内云:“岩谷穷邃,或生龙蛇;云泉高洁,或居圣贤。”
在福州知州任上(63岁),胡公捐建浦江龙德寺塔,元代金华智者寺住持释自闲在《全元文》中有记载。龙德寺塔是浦江的镇县之宝,浦江百姓亲称胡公为胡爷爷。省有关部门登记在册的现存胡公庙,浦江县就有21座。
在右谏议大夫、杭州知州任上(64岁),胡公治钱塘、重商贸、惠民生,百姓感恩,在杭州龙井源为胡公建生祠,顶礼膜拜。
同在杭州知州任上,胡公写信给婺州知州,建议上奏朝廷为义乌“上清禅寺”敕颁“资圣院”院额。不久,胡公到吏部任职,促成了此事。
在权三司使(代计相)任上(68岁),胡公为杭州天竺寺住持慈云大师和桂诗两首,内云:“累累丹桂子,秋落古禅关。千载孤峰上,清阴与客闲。”
同是这一年,胡公领衔实施宋代第一次经济改革——盐政变法,由官卖改为商销。
在刑部侍郎、再知杭州任上(71岁),胡公捐修杭州天竺寺(三门二庑)、印施《大悲心陀罗尼经》。此经卷在温州慧光塔发现,由瑞安市博物馆珍藏,是浙江省五千年100件最珍贵文物之一。
胡公72岁时,以杭州知州加兵部侍郎致仕,栖居西湖之畔。胡公与胞弟胡赈(进士)回眸感悟自己的为官为人之道,始创《胡氏家训》,以示后人。《胡氏家训》饱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慈贤理念。近千年后,中纪委网站向全国推介《胡氏家训》。
1039年(宋代)六月十八,胡公在杭州逝世,享年77岁。应杭州百姓的请求,宋皇朝在西湖龙井源建有胡公生祠之处,赐地51亩建胡公墓。范仲淹作祭文、撰墓志铭,内载:“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主持人:太好了!还有这么丰富而动人的胡公历史轶事。胡院长,听说近年来,您已在各地作了上百场的胡公故事讲座,深受欢迎!您感觉胡公的哪些事迹功德特别记忆犹新,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胡联章:胡公一心为国为民,胡公的一生都是很了不起的。
可以说,胡公文化由胡公政德文化和胡公信仰文化两大基本板块构成。前者是胡公奋斗经历和功德勋业在文化层面的升华,后者是地方神信仰状态的文化解读;前者是胡公文化的主调与前提,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衍射与传导。
我个人认为,胡公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慈贤知行都相当突出,富有时代价值,至少有四方面。
第一方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操守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胡公文化、胡公慈贤知行的精髓,也是天下百姓对历代官员最基本、最朴素、最重要的官德期盼。
胡公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州。说起杭州,现在的人们大多会想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佳话,杭州的美誉可谓闻名遐迩。可当年胡公第一次上任看到的杭州,却是破旧的房子、穷苦的百姓、沉寂的西湖。因为当时社会积弱,加之杭州的钱江水患,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胡公到任的第三天,就带上熟悉水务的幕僚与工匠,对钱塘江进行勘察;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就是修筑钱塘江堤。胡公运筹帷幄、务实笃行,得到百姓响应。经过治理,水患变成水利。胡公此举,也为后来北宋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治理西湖打下基础,也才有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
《咸淳临安志》记载:当时的杭州百姓已将胡公称为神,并在龙井源为胡公建生祠敬拜。
第二方面:“秉正崇善,福民益邦”的信念
真善美、家国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秉正崇善,福民益邦是胡公文化、胡公慈贤知行的主题与初心。
胡公为官47年,始终心系百姓。在胡公刚出任福州知州时,朝廷拟将福州的庄田提高租米。他体察民情,查明事实,上奏劝阻。朝廷同意不加租,后来又打算将庄田收回变卖,定价又高,百姓激愤。胡公再次上奏,建议降低田值,可他的奏章石沉大海。胡公第三次上奏,部下力劝。胡公知道,坚持上奏会触怒朝廷,但是他更清楚,庄田是很多佃农养家糊口的支柱。在百姓命运与个人前途面前,胡公毅然选择了前者。“百姓疾苦,剌史当言之;而弗从,剌史可废矣!”手拿乌纱帽,为民请命。
胡公舍官身保庄田之举,终引起朝廷重视,下旨其值减半,宽限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
胡公70岁时出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当年江南大旱,赤地连绵。胡公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身丁钱。不少朝臣攻讦他只顾百姓的粮袋,不管朝廷的钱袋。胡公毫不动摇,详述民众之困苦,尽诉丁钱之积弊。
皇上为三朝元老、古稀爱卿胡公的忠君爱民情怀所动,下旨永远免除衢婺两州丁钱。胡公兴奋挥笔,写下千古传唱的诗篇《奏免衢婺丁钱》:“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第三方面:“爱国为民,勤廉担当”的使命
“爱国为民,勤廉担当”是胡公文化、胡公慈贤知行的重要体现。
胡公68岁,迎来了仕途上的高光时刻:他由河北都转运使升为给事中、权三司使。三司使,又称计相,是宋代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最高长官。山西的解盐,是北宋重要的食盐产地,也是重要的财政来源。
当时,解州盐池的盐堆积成山,而百姓却无盐可食。如何解决盐荒?胡公经察访,提出盐制“改官卖为商销”。
然而,在当时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下,这个提议引起了朝中官员的极力反对,认为有辱圣人治国之道,更有人攻讦他是官商勾结。
胡公深知官盐官销,实施多年,利益错综复杂,自己又深受丁党之累,稍有不慎,就会授人以柄。况且,胡公已经68岁,正常情况下再过两年就退休了,是不是还值得领衔改革?事实是:胡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义无反顾,再奏《通商五利之法》,言之有据、切中时弊,宋仁宗准奏,新盐政施行。有市场竞争,盐的价格降了,品质好了,买卖顺了,百姓得益了。而胡公却因改革得罪权贵,一年后从计相贬为知州。
盐法改革,是仁宗支持、胡公主导的北宋立国以来的第一次经济改革,它冲破了传统观念,使商业得到重视与发展,也启蒙影响了宋代后来的系列改革与“浙东学派”等文化理念。
第四方面:“重情重义,创新开放”的风范
“重情重义,创新开放”也是胡公文化、胡公慈贤知行的品格。
胡公出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前往琼州按察。当时,有一艘外国商船在海南遇险,向大宋求救。胡公即命琼州府贷钱三百万给外商,但遭到官员的劝阻,认为外商与我语言不通,而船又没有根,只怕有借无还。
胡公说:人有难,要相帮;更何况外商向大宋求救,如置之不理,岂是大国应有的风度!他毅然自身担保,救援外商。“己而偿所贷如期”。借期快到了,这些外商却没有一点音信。
当时琼州遇旱,百姓饥苦。胡公正写信给永康老家与弟弟胡赈:把田地、家产卖了,买成粮食运来琼州。忽报一群外商求见胡大人,原来他们就是胡公救助的那批人。外商跪拜高呼:“感谢大宋!感谢胡大人!”返还借贷十倍:三千万!宋真宗表彰胡公胸襟广阔、敢于担当、睦邻怀远、为国增光。
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他在方岩胡公祠指出:“我们也要像胡公‘睦邻怀远’那样招商引资,加强对外合作。”
在胡公故里永康,在勇立潮头的浙江,素有“义利双行、以义为先”“开放创新、百业兴旺”的情怀与践行。胡公在一千多年前率先实践,是重义行利、天下为公的拓路人。
胡公文化 总第138、139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
主持人:是啊,胡公为国为民的大诚大爱,做官做人的至真至善,真不愧是古代从政者的楷模、当今公务员的榜样!
在这里,想请您再谈下您对胡公文化精神的展望好吗?
胡联章:好的。天地间有杆秤,秤之砣乃百姓。当年,宋徽宗顺应民意,敕封胡公为佑顺侯,在方岩广慈寺西侧建胡公祠;不久,宋高宗又敕“赫灵”两字为胡公庙的庙额;后来,朝廷又敕杭州龙井胡公墓为显应墓、胡公庙为显应庙;明太祖敕胡公为齐天帝。各地敬祀胡公风生水起。
南宋状元、永康学派创立人陈亮,赞评胡公:“侯尝位于朝而从法驾矣,有正直称。没为神明,以自福斯里。”
元代“儒林四杰”之一黄溍记载:“公之别庙布满于郡境,不啻数千百区。”
清代上海道台、江苏按察使应宝时记载:“惟浙东千里,几无一乡一邑无公庙。”
郁达夫记载:“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
历史上有胡公庙宇三千。
从2016年开始,胡公文化团队开展“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已有30次,发现各地的胡公庙宇,往往都与佛教寺院毗邻而建,可见胡公文化与慈贤文化的相通相融、深得人心。
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磐安时指出:“文物古迹中人变成神都是有功的,如永康的胡公、福建的妈祖。”“要保护好,要研究、开发、弘扬民族文化。”
胡公文化生命力蓬勃、凝聚力强大、发展力深远,其源泉在于胡公一生富有家国情怀、慈贤理念;始终践行忠于人民的初心、为国分忧的使命、勤廉有为的担当、扶才启后的远见。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公精神永放光芒!
谢谢。
主持人:胡院长,您的讲解也让我领略了一堂别致生动、振奋向上的历史人文之课。相信胡公文化、慈贤文化定会万古流芳!
谢谢您的精彩演讲!
【对话主持人简介】
孙悦,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对话主讲人简介】
胡联章,胡则31世从孙,研究生学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历史学会理事、金华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公文化》杂志主编、永康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永康团县委书记,永康县城关镇党委书记、永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技五金城首任总经理、法定代表人,永康市委办公室主任,金华市工商局副局长兼永康市工商局局长,永康市政府正处级党组成员。出版有《胡公传奇》(合著 35万字 团结出版社)、《大宋胡公》(46万字 浙江人民出版社)、《胡则集》(整理 26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永康方岩胡公祠
◀永康普明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