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心裁制作迷你龙灯
俞溪头百余名萌娃闹元宵
![]() |
别出心裁制作迷你龙灯
俞溪头百余名萌娃闹元宵
元宵节未至,我市各村龙灯就开始热闹了起来。我市的龙灯以板凳龙为主,但因迎灯行程长、时间久、体能消耗大,常见的都是成人迎灯。今年,石柱镇俞溪头村别出心裁,集结了一支萌娃龙灯队,迎起了迷你龙灯。萌娃与龙灯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一起跟随记者去看看吧。
热闹非凡 百余名萌娃齐上阵迎龙灯
2月19日16时许,俞溪头村村民俞聪聪的家里开始热闹起来。这边是你搭我装,忙着将“龙身”板凳一桥桥拼接起来;那边是灶火正盛,烹饪晚餐招待前来迎灯、赏灯的宾客。据了解,当天的迷你板凳龙灯共有35桥,百余名6周岁至12周岁的萌娃通过轮流接力的方式,共同完成迎灯活动。
准备就绪后,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龙就“盘”在俞聪聪家门前,等候萌娃们的到来。“孩子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来猜灯谜啦!”17时30分,迎灯前的热场环节——猜灯谜率先点燃了现场氛围。只见每桥板凳龙上都挂了灯谜卡片,孩子们绞尽脑汁猜着谜底,猜中的还现场兑换到了心仪小礼品。
在喧闹的锣鼓声中,孩子们抬着龙头,举着龙棍出发了。当天,这条“迷你龙”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孩子们走家串户,将满载吉祥与祝福的龙头“点”进了村民家中,讨了彩头的村民们则把家中的零食、礼物、红包等分发给孩子们。入户穿巷,拉灯盘龙,持续三个多小时的迎灯活动打破了夜晚的寂静,让整个村庄充满欢声笑语,变得热闹非凡。
“真用心,真有创意,比大人迎龙灯还有意思”“能让小朋友在迎灯体验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民俗活动,真的很有意义”……陪伴的家长、围观的村民对此次创意满满的萌娃迎龙灯活动赞不绝口,希望来年能继续举办,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将永康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耗时一年 一家四代制作迷你龙灯
此次迷你龙灯之所以能“闪现”俞溪头村,还得从俞聪聪家兔年新年的一次迎布龙经历说起。“我们村有十几年没迎过龙灯了,为了让家里的孩子体验一把传统民俗,去年我们做过一条小布龙,让孩子在村里迎了一圈。没想到很受欢迎,很多孩子都想参与进来,可惜布龙太小,只够六七个孩子一起迎。”俞聪聪说,那时他们一家人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准备在第二年制作一条更长的龙,让村里的孩子都能参与。
过去一年,俞聪聪一家四代人就开始为这条迷你板凳龙忙了起来。“我市最传统的龙灯就是板凳龙,所以我们早早就开始了板凳龙的设计,上网查资料,也问了家中老人,希望尽可能制作出充满永康老味道的板凳龙。”俞聪聪说。
俞聪聪86岁的爷爷是名老木匠。靠着老手艺,爷爷负责扎龙头,还有龙棍、板凳的裁锯。传统的板凳龙为了更结实,往往会使用枫树等硬木来制作。为了孩子们能举起来不费劲,爷爷特意选用了松木,这样哪怕是较重的龙头,孩子们都能轻松举起。
迷你龙头之所以栩栩如生,骨架是基础,糊纸、绘画、灯光都很关键。“木工活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完成了,但为了找合适的糊纸材料又费了不少工夫。”俞聪聪告诉记者,刚开始使用传统的宣纸糊龙头,发现宣纸非常容易破损,于是他又上网查找,最终找到了透光性和坚韧性俱佳的棉纸材料。绘画则是一家人参照着各式板凳龙图样一起完成的;灯带如何布线也经过多次尝试,只为确保龙眼、龙须、龙嘴、龙珠、龙身在灵活转动的同时还能发光,在不使用蜡烛的情况下,最高程度还原成传统板凳龙。
春节假期一开启,俞聪聪一家四代人就赶回家中忙起了板凳龙的收尾工作。木材打磨、零件制作、龙尾赶制……在得知报名参与的孩子数量众多,一家人又加急将27桥龙身增加至35桥。俞聪聪说,能让孩子们充分了解迎龙灯的文化习俗,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到家乡浓浓的年味,一家人都觉得很开心,也很有意义。
融媒记者 胡莹璐 王昊
实习生 徐振竣
迎灯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