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政·专版

文章导航

我市太秋甜柿发展成效显著

枝头结满“致富果” “甜蜜柿业”促振兴

  枝头结满“致富果” “甜蜜柿业”促振兴

  我市太秋甜柿发展成效显著

  凌择明查看太秋甜柿

  结满果实的柿树

  既有苹果的脆、梨的酥,又有哈密瓜的香甜,“柿中之王”太秋甜柿自引种我市以后,因独特的口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头好。

  我市的太秋甜柿经过几年发展,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甜柿产业,已不断发展成为新型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日前,记者深入我市部分太秋甜柿种植基地,了解我市太秋甜柿今年生长以及产业发展情况。

  空间广前景好 甜柿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柿子是我市重要的林产品,方山柿更是国家地理标志,故而我市有着良好的柿子种植基础。甜柿因其树上脱涩、风味独特、经济价值较传统的方山柿更高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种植者的青睐。

  从2010年起,我市便分别在舟山镇新楼村、凌宅村建立了新一代甜柿引种观察基地,先后引进了“太秋”“富有”“亚林35”等多个甜柿品种。太秋甜柿因其口感脆甜、采摘期长、经济效益好而受农户青睐。但太秋甜柿因种植难度相对较大,林技推广人员通过使用太秋亲和的本土砧木作为基砧嫁接的栽培模式,实现太秋甜柿早产高产。

  良好的市场反响、甜柿较强的适生性,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民种植。目前,太秋甜柿在舟山镇、西溪镇、唐先镇、江南街道等地有规模化栽培,已投产的太秋甜柿果园面积达800亩,未投产的有400余亩,而且每年还处于扩增的发展态势。

  经过多年种植,太秋甜柿表现出了丰产、果大、品质佳、商品率高等优点,还曾在全国甜柿质量评比中获金奖、森博会金奖等荣誉。甜柿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市柿子产业的季节性空白。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太秋甜柿种植后2年至3年开始挂果,5年后进入丰产期,丰产期每亩产量可达500千克,按近年来我市甜柿每千克20元至60元销售价格来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万元至3万元,收益远高于其他经济作物,加之当前中高端消费市场对甜柿的需求持续增加,太秋甜柿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因此大力发展甜柿产业也是促进我市林农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产得靓销得畅 喜获产业“致富果”

  “以前每年我家甜柿基本上还没上市就定得差不多了,今年也是这样。”择明家庭农场负责人、全国林草乡土专家凌择明告诉记者,今年他家太秋甜柿还没上市就已被预订七成,而且这些订单均来自老客户。凌择明家种有30亩已投产的太秋甜柿,每亩最高能产300余千克太秋甜柿,市场售价每千克60元,亩产1.8万元左右。

  在舟山镇凌宅村择明家庭农场太秋甜柿基地,记者看到一块试验田,挂牌上标志为高密度种植、嫁接砧木优化的二代太秋甜柿,还写着“2年结果,4年期超万斤”的目标。这其中提到栽培技术正是凌择明自主创新的运用隐芽嫁接种植与密植丰产栽培技术。通过隐芽嫁接种植能有效消除甜柿生长的缓苗期,缩短甜柿产前生长期,不仅能使甜柿提前一年投产,还能使太秋甜柿丰产。而其高成活率、生产周期短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作业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密植丰产栽培技术采用比传统更密集的种植方式,能提高柿果的亩产量,减少单株投入,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说起今年太秋甜柿的产量,江南街道章美锦家庭农场负责人朱光烈既高兴又烦恼。高兴在于,今年受天气好的影响,甜柿产量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他家今年投产2000余棵甜柿树,最多的一棵产出100公斤太秋甜柿,而且甜度也比往年偏高。

  但高兴背后也有“甜蜜的烦恼”。在家庭农场,记者看到每两株柿树之间就挂着一张苍蝇贴纸。朱光烈告诉记者,甜柿在成熟期出现果品挂不住,接连掉落的现象,还引来了果实蝇(俗名“针蜂”)的光顾,造成了一定损失。但在林业专家的指导下,朱光烈在柿树上挂粘纸,有效防止果实蝇“侵袭”甜柿。

  我市太秋甜柿开花结果周期一般为8个月,采摘期长达3个月,但因脆甜爽口、采下即食等特点,我市太秋甜柿也广受欢迎,基本以产地销售为主。

  同时,记者了解到,今年首次出现鲜果挂不住的现象,林技专家分析或与柿子生长期间雨水较多等天气现象有关。针对这一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选取部分果品送往省级检测中心进行病菌检测,林业专家根据检测结果,深入分析病虫害出现原因、爆发季节等,有针对性地对柿农进行病虫害防治指导。

  多方扶持助力“甜柿”成为“甜事业”

  “今年太秋甜柿收获了一万多公斤,还没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主要是太秋甜柿的口感非常受欢迎。”永康市菇尔康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汝芳告诉记者,他家太秋甜柿的订单已经预约到了明年。

  从当前太秋甜柿的发展和柿农的反馈来看,我市太秋甜柿的产业发展无疑是成功的,也是独具地方特色的,而这正是我市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鼓励、支持生产主体进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展示。

  早在2008年,我市便已引进太秋甜柿,它“吃硬不吃软”,所以与我市传统柿种方山柿经营方法有所不同,种植难度相对较大。但我市仍将其作为一项主要产业进行发展,通过政策优惠、资金补助等形式支持,不断试验推广,最终研究出了太秋甜柿早产高产栽培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太秋甜柿已成为我市林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分靠种,七分靠管。为种好甜柿,我市每年都会邀请乡土专家、农林技术专家为林农开展病虫害防治、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如何精细化管理等培训,不定期组织柿农到现场进行“把脉”指导,解答柿农提出的问题,真正做到点对点教技术、面对面解疑惑,而这也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我市还通过科技攻关、首席专家负责制、农民培训等方式,有效盘活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特色林下产业,将发展甜柿产业作为发展林下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融媒记者 潘燕佳

  成熟的太秋甜柿

  专家现场把脉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时政·专版 00004 我市太秋甜柿发展成效显著 2023-12-06 永康日报2023-12-0600009;永康日报2023-12-0600007;永康日报2023-12-0600008;永康日报2023-12-0600006;永康日报2023-12-0600010;永康日报2023-12-0600013;永康日报2023-12-0600011;永康日报2023-12-0600012;永康日报2023-12-0600014;永康日报2023-12-0600015;永康日报2023-12-0600017;永康日报2023-12-0600019;永康日报2023-12-0600016;永康日报2023-12-0600018;永康日报2023-12-0600020;永康日报2023-12-0600021 2 2023年12月06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