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融媒·永报姐妹花

13位进士背后 龙灯文化滋养精神文脉

姐妹花记者探秘第二站走进西城街道山下村

  13位进士背后 龙灯文化滋养精神文脉

  姐妹花记者探秘第二站走进西城街道山下村

  在我市的西北面,有一条公路蜿蜒而过,这条路就是永义线。而有着“进士村”美誉的西城街道山下村,便坐落在永义线上的适游山角。山下村古称“適游”,也称“适游”,后因背靠绵延几十里的“毛千尖山”而得名“山下”。

  山下村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自南宋以来胡氏家族就出了13位进士,其中为台省郡县职者30余人。在这璀璨的人文历史中,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有“南中八士”之美誉的书法家、诗人、教育家胡长孺。可让人好奇的是,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山下村,如何能走出这么多进士,造就这么多人才呢?日前,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探寻该村人文兴盛的“密码”。

  龙头

  山下龙灯

  “适游胡氏”

  人才辈出

  沿着平坦整洁的道路步入山下村,穿行在幽静的村道中,一座座古朴的青瓦民居星罗棋布,黄泥墙上斑驳的痕迹仿佛诉说着久远的故事。除了赫赫有名的胡长孺,他的堂兄弟胡之纲、胡之纯,都以经术文学闻名。三人因学术成就突出,被时人尊称为“三胡”。时至今日,胡氏三兄弟的故事仍被山下村村民津津乐道,成为众人心中的学习榜样。

  “三胡”之中,胡长孺著述最为宏丰,有《瓦缶编》《建昌集》《宁海漫钞》《颜乐斋稿》等,其书法作品亦被明代书画名家文徵明选入《停云馆贴》,流传于世。此外,胡长孺的许多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如《胡长孺智破盗衣案》等。

  行走在村中,山下村村委会副主任胡祖妙与记者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该村的过往历史。山下村历来崇文尚教,耕读文化氛围浓郁。该村处毛车山、适游山与殿后山、石牛山等诸山夹峙的谷地,北溪(又名桃溪,华溪支流)呈“N”形从村中迂回通过。沿新永义线北去二三公里过童宅村即到飞龙山景区,因“飞龙撞山”“刘秀避难”等故事流传甚广,也有人以为“山下”之名出自“飞龙山下”之意。

  “不少老房子都垮掉了,有的被拆掉建了砖房。”胡祖妙从小在村里长大,但他不清楚村里原来究竟有多少栋古民居,只知道目前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所剩无几。在村里的古庙中,记者发现,尽管梁柱和墙壁板都用红油漆翻新,但房檐上还能看到比较完整的木雕梁柱,足见当时建房的用材之扎实和工艺之精湛。

  如今,郁郁葱葱的适游山下建有胡长孺塑像,旁边的胡氏宗祠内供奉着有关他的“理学名贤”牌位。在宗祠的墙上,后人用白纸黑字张贴了山下村从古至今考取功名的人物简介,密密麻麻排了一整墙,成了展示山下村历史文化的长廊。

  “板墙上记载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们村最光荣的历史。”胡祖妙如是说。

  迎龙灯文化延续200多年

  “一些古迹虽然不在了,但先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读书风、立业风,还一直传承着。”胡祖妙说,如今在村里,各家各户还是非常重视教育的。除此之外,与浓郁的耕读文化相媲美的是赫赫有名的山下龙灯。

  山下村的迎龙灯文化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山下村民眼里,龙是主管行云降雨的天神,他们坚信古老的龙灯能够给百姓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就用迎龙灯这种喜闻乐见的民俗表演形式表达朴素的思想感情。因此,山下龙灯流传于民间200多年而长久不衰,并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和美好夙愿。

  正是有这种敬畏的态度,这项传统文化和旅游完美融合且独具意蕴的民俗活动才得以完整延续下来,成为山下村特有的魅力。每逢正月十七夜幕初降,村里便响起锣鼓声,家家户户都要备好一桥板凳,由男丁将板凳一桥一桥拼起来,一桥板凳上点2盏灯笼。灯笼有两种颜色,红色灯笼代表大男灯(男孩出生周岁或十周岁),白色的灯笼则是成人灯。在龙头的引领下,“板凳龙”走家串户,村民则出门迎接,期盼龙灯能在自家门前多停留一阵,为新年带来更多的吉祥和好运。

  胡卓勋是村里有名的糊龙灯好手,制作龙灯已有44年经验。对他来说,只要给他一条竹篾,就可以扎出龙头模样来。做龙头特别耗时,得忙上十几天,加上胡卓勋年纪渐大,这几年制作龙头的主要任务落到了儿子胡雄关的身上。传统的龙灯制作技艺在年轻一代得到了延续。

  “刚开始以为很简单,操作起来才发现,制作过程复杂且要求极高,要制作出一条高品质的龙灯非常不容易。”胡雄关说。制作龙头骨架时,在长条木板上用竹篾大体扎成框架,然后再用更细一点的竹篾制作出细节。早年间,竹篾与竹篾之间是用毛边纸制作的纸绳缠住,如今为了方便用细铁丝捆绑。看似简单的骨架,却对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这门手艺,胡家父子自有心得。“龙头要到裱、贴、剪、刻、书、画等工艺,制作材料以竹篾、红色的锡纸、普通的彩纸为主,龙头的主色是红色,配上红色的舌头、黑色的眼睛和龙须,五彩花灯便大功告成。”胡雄关说。

  骨架制作完成后,用彩纸、透明纸、塑料纸等糊于外层。糊好外层的纸,再用彩笔画满龙鳞、龙甲和其他装饰。在龙节接头处,用彩笔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字样,整个龙头的制作就算完成了。

  灯火璀璨下的龙灯精神

  “在我们村,正月十七是比除夕热闹的日子。”胡祖妙说,这些年,不少村民住进了城里,而每年正月十七,为了迎板凳龙,大家又会相聚一起。

  迎龙灯是一份不简单的体力活,年轻人相对容易胜任。在过去,迎龙灯意味着村里的青壮年都要上阵,以此体现村落的兴盛。板凳龙的桥数越多,越说明该村人丁兴旺之程度。“我们都是看着迎龙灯长大的。2018年,我们村一共有88桥龙灯,整场龙灯表演场面宏大精彩。”见有记者采访,一旁的村民胡大爷语气里充满骄傲。

  迎龙灯还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活动,除了配合默契,还要掌控着节奏。这是板凳龙表演的难点,也是成败的关键。在鼓点的带动下,数十桥板凳龙聚合成的一条长龙,合着鼓点节奏,舞出追、赶、跑、跳、翻、滚等各种花样。上百人在密切配合协作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完成“盘龙”“八卦阵”“送龙”“长蛇阵”等系列表演。

  迎龙灯最精彩的环节就是来回拉扯板凳龙(俗称“拉直”“对街”),在龙头率领下和拔河一样进行拉锯战,经常是头尾对拉,是体现龙灯活力的重要环节。

  “拉直”活动往往出现在较宽敞的笔直公路上,这使得原本热闹的迎龙灯场景更添壮观。另有一种情况是“圆龙”(也称“旋场”“盘龙”),即整条板凳龙在较大的操场(或村庄的晒谷场)上快速转圈圈,这和“拉直”有点类似,唯一不同的是,“拉直”是在一条线上来回拉扯,“圆龙”则是跟着龙头快速打转。“圆龙”一般是顺时针和逆时针各三圈,有锣鼓声调节“圆龙”速度。

  “迎龙灯时,‘拉直’和‘圆龙’是最容易出彩也是最难的环节。因此,必须手把手教会年轻人。迎龙灯的技法就是这样一代代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胡祖妙说。

  ■记者手记

  迎龙灯成为精神寄托

  山下龙灯,作为永康乡村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超越了单纯的祈福信仰范畴,被赋予更多的时代精神,体现了特有的文化传统、道德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民俗研究价值和民间艺术传承功能。一条长龙,从骨架、糊纸、装饰直到龙灯表演,都承载着山下人心中的所盼所愿。山下龙灯也在新老交替中一代接一代,盛传不衰。

  对于山下村民来说,迎龙灯不仅是在节日期间为大家带来的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非遗传承。它不仅体现了村民团结向上和凝聚的精神,更寄托了他们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期盼。千万盏龙灯,点燃的不仅是一个个夜晚,更是千年华夏的良宵。悠悠岁月间,山下人用自己的方式跟随祖先的脚步,守正创新,续谱胡氏之荣。

  融媒记者 吕晓婷

  微信关注“永报姐妹花”

  获取相关资讯报道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

  J

  姐妹花探秘系列报道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融媒·永报姐妹花 00006 13位进士背后 龙灯文化滋养精神文脉 2023-12-05 永康日报2023-12-0500006;永康日报2023-12-0500009;永康日报2023-12-0500007;永康日报2023-12-0500008;永康日报2023-12-0500011;永康日报2023-12-0500010;永康日报2023-12-0500014;永康日报2023-12-0500015;永康日报2023-12-0500012;永康日报2023-12-0500013;永康日报2023-12-0500016;永康日报2023-12-0500017;永康日报2023-12-0500019;永康日报2023-12-0500021;永康日报2023-12-0500025;永康日报2023-12-0500030;永康日报2023-12-0500028;永康日报2023-12-0500029;永康日报2023-12-0500023;永康日报2023-12-0500027;永康日报2023-12-0500026;永康日报2023-12-0500024;永康日报2023-12-0500022;永康日报2023-12-0500018;永康日报2023-12-0500020 2 2023年12月05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