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了生态 鼓了口袋 小小油茶果激活产业发展一盘棋
我市超额完成油茶新造林任务
![]() |
![]() |
护了生态 鼓了口袋 小小油茶果激活产业发展一盘棋
我市超额完成油茶新造林任务
村民收获油茶果
一株油茶能发挥多大的效能?一片林地有哪些开发利用优势与潜力?这都能在我市粮油产业发展工作中找到答案。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多种产业模式,不断提升油茶价值,使油茶成为乡村发展的“绿色银行”。
山区村种植油茶 从“靠山吃山”向“依山富民”转变
在象珠镇峡源村80亩的油茶种植基地,一株株油茶幼苗横纵成排,遍布山野。此时种下的是幼苗,日后长成的是“致富果”,待到成熟时便会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枝繁叶茂、硕果压枝。
“原先这一整片都是杉树,杉树越长越不值钱。刚好我市有油茶项目,我们便尝试改种油茶,听说种油茶效益不错,这样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多了一个来源。”峡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安邦说,荒山荒着也是浪费,还不如发展产业提高收入。据粗略估算,该村种植的油茶,盛产期每亩产值高达5000元,可为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
油茶产业,绿了山头,美了生态,也让村集体搭上致富车。
峡源村油茶林的前身是杉木林,但经过二三十年,杉树已基本停止生长且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属杉木过熟林。为提升林地效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低效林改造,对该村林种结构进行调整,将成熟商品林中的杉木林采伐后改种油茶,在不占用耕地、不降低森林覆盖率、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壮大油茶产业,同时采伐的杉木也能为村集体增加部分经济效益。
其实,“靠山吃山”是不少偏远山区村村民的现状,那些村难以发展产业,而油茶产业正好适合山区,能帮助山区村实现向“依山富民”转变。据了解,油茶是一次种植多年收益的好产业,我市实行“一种管三年”,即在油茶树苗种植三年内,村集体以土地作为投入成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采取“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保证油茶品质,实现油茶树产量高、收益大。
“除了杉木过熟林,低产低效林、灌木林、火烧迹地、松材线虫病疫区采伐迹地等都可通过结构调整,改为油茶种植。生态效益上,实现‘满山荒’向‘漫山绿’转变,也盘活了沉睡的山林资源;经济效益上,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让小产业撬动大发展,串起乡村振兴‘致富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已完成油茶新造林1744亩 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今年是实施《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开局之年。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油茶新造林1744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不仅为三年行动开了个好头,也提振了油茶产业发展的信心。
油茶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今年以来,我市将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层层分解油茶造林任务,责任落实到个人,统筹项目补贴资金,“以种代补”极大激发了村集体或生产经营者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热情,在全社会逐渐形成合力发展油茶产业的生动局面。
同时,我市还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深入开发公益林、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等举措,做活、做优、做强油茶产业,探索出了多种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油茶产业发展之路。如龙山镇雅贵村樟塔塘自然村以“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方式,将村集体土地承包给永康耀樟家庭农场种植油茶,不仅让种植户获得丰厚利润,还为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增收机会;龙山镇吕南宅一带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农户分散的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管理,建立“林权变股权、村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当地的荒坡变为绿油油的茶园,村集体和村民也通过油茶产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接下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计划在花街镇卉川村、西溪镇棠溪村等地打造油茶示范基地,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正是因为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我市圆满完成了今年油茶新造林任务,完成量位居全省前列。根据行动任务计划表,2024年,我市需新增1705亩油茶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抓好种植改造、保果保收,扎实推进油茶产业三年行动再上新台阶。
为全力做好明年油茶造林工作,我市做到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将任务分解到各镇(街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下一盘棋,组织林技人员前往各镇(街道)进行技术指导,为全面完成今冬明春造林任务奠定了基础。
小小油茶果,富民大产业。“通过油茶产业的发展,我市实现了‘绿山头、富百姓’的目标。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坚持高位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种植示范点,落实好油茶保供生产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延长油茶产业链,探索具有永康特色的油茶产业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舒红光说。
2024年纳入市级油茶造林项目已开始申报。在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欢迎各村集体或林农有荒山荒地尚未开垦的,与该局国土绿化科咨询项目申报内容,共同实现“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联系方式:0579-87140272。
融媒记者 潘燕佳 通讯员 金攀 胡晨
浙江省油茶造林标准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