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婺剧
情迷婺剧
□林毅臣
西方有歌剧,中国有京剧。老百姓大多喜欢地方剧,接地气、方言唱腔是主要原因。
永康隶属金华,金华古称“婺州”,流行于此地的剧种也就称婺剧。对于婺剧,我最享受的就是坐在戏台角落里听二胡那悠长、哀怨、苍凉的声音;丝丝缕缕,如浮云般飘荡在天空。
《花头台》永康俗称“闹台场”,是婺剧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曲牌。戏班到一个新地点演出,必须闹花台。闹台场的最重要功能是检验一个戏班乐队的整体水平。老艺人说,花台闹得好,给这个戏班的奖励就多。村中老票友则会从闹花台水平推断出剧团整体水平,做出今年请的戏班合不合格的论断。所以,每一个戏班都是非常看重花台的。
婺剧乐队以各种锣、鼓、号为主,配上笛子、板胡、二胡、三弦等管弦乐器的伴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排八仙》,通常为剧团新到一地演出的第一个晚上,在大戏开演之前,主要起“祭台神、讨吉利、祛邪恶、展行头”的作用。《排八仙》在各地有不同演法。主要分为“小八仙”“大八仙”“文武八仙”。“小八仙”为传说中的铁拐李等“上八洞神仙”及皇母9位仙家。“文武八仙”中的“八仙”是文四仙(文昌帝君、天聋、地哑、魁星)、武四仙(关圣帝君、关平、周仓、孙悟空)组成。
八仙过后,就是小孩喜欢的魁星和孙悟空出场了。传说,魁星连中三元却因貌丑惊吓了皇后被废除功名,愤而跳入东海,玉皇深悯其文釆,赐朱笔一支,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魁星爷”。有些家长会拉小孩上戏台让魁星爷的朱笔点一下,求个吉利。孙悟空是表演各种武术技艺,展示剧团武生的功底。
最后,“金面”和“白面”出场。“金面”财神赵公明,手捧大元宝,恭祝大家发财致富。“白面”魏征亮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祝福条幅。永康农村有“白面做半死,金面讨利市”的说法。
由于长期在农村演出,为了迎合观众,婺剧重做轻唱。唱腔不如昆曲严谨,偏重于感情和气氛的渲染,方言演唱不大讲究吐字运腔的功夫,有的曲牌各个戏中可以自由套用。
婺剧的角色行当与其他剧种也大不相同。婺剧角色行当分老生、小生、大花面、小花面、花旦、正旦等共十五行。我曾向在剧团(中山剧团)唱过小生的徐仙配阿姨请教过。她说,她演的小生大致相当于京剧中的青衣,角色地方色彩很浓,没法和京剧一一对应,唱腔不同,她唱不了青衣。她还说,演婺剧若有斩小生的苦情戏,东家则要给红包冲喜;演“乞丐状元吕蒙正”的剧目,在高潮处,东家要往台上扔钱物等。
婺剧脸谱是在古老彩绘图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剧种脸谱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剧的脸谱略带随意性和多样性。除大小花之外,还有小生、老生等脸谱,总之很接地气。特别亲民的脸谱,能让百姓一眼识忠奸、辨善恶。
我们村的戏台在小学大门口,每次唱戏都要征用教室当化妆房、行头间等。我曾溜进教室,特意去看演员们化妆和练功,去摸了摸“魁星”那丑陋的面具和朱砂笔。
婺剧的曲目繁多,各个剧团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名曲段有《僧尼会》《三请梨花》《火烧子都》《空城计》等。
我爷爷高小毕业,婺剧的曲目大多能从头讲到尾。我同村姑父的父亲则对二胡的演奏颇有心得。当年,两亲家凑到一块基本上就能对整个剧团的演员和乐师的水平高低做出较为精准的判断。老人们喜欢围在他俩身边,听他们对剧目的讲解。当年,我经常跟着爷爷去看戏,最喜欢的剧目是《空城计》和《马超追曹》。
永康有正月和重阳唱戏的传统,很多老人听不懂普通话,也不喜欢文绉绉的唱腔,因此婺剧是主流。当年流行的露天电影已被淘汰,唱戏是农村最普遍的文化活动。前几年由于防疫需要,暂停唱戏和迎龙灯等群聚活动。今年,各种民俗活动迎来了爆发期,永康各地请剧团唱戏,热闹非凡,极具烟火气息的生活又回来了。
永康知名的婺剧票友吕永固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和他说我要再入师门,这次是跟他学唱婺剧。每当婺剧后台的二胡拉起,仿佛又看见那个坐在戏台边上沉迷于乐声中的懵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