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神话鬼话我只佩服古人
——读《聊斋志异》有感
说神话鬼话我只佩服古人
——读《聊斋志异》有感
□卢俊英
这个夏天,刀郎推出新歌《罗刹海市》,引发各路自媒体各种解读和攀扯,热度简直盖过天气。我不关心娱乐圈的是非恩怨,鄙视自媒体蹭热度拾人牙慧故作高深,但是真的很高兴网络世界终于注意到了《聊斋志异》——那个乖乖蹲在历史角落、曾产下“罗刹海市”这样的“五彩蛋”惊艳世人,却几乎遭现代社会遗忘的“母鸡”。
《聊斋志异》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书,也是书橱里唯一一本看破了又重新买了一本的书。个人认为,即便把《聊斋志异》取代《水浒传》列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也是绰绰有余的。
翻开书本,首先看到蒲松龄写的类似序的“聊斋自志”,首句“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氛围感扑面而来。《聊斋志异》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它长短不拘,适宜随捡随扔、见缝插针式地阅读;它快意恩仇、善恶有报,抚慰人们匡扶正义、保护弱小的心理;它光怪陆离、天马行空,任何不可能的人、不可能的事,只要纯正善良就能在书里出现,极大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发自媒体狂欢的“罗刹海市”其实是《聊斋志异》里极普通的一篇,说的是少年马骥经商出海,遭遇风浪流落到罗刹国,看到了当地以丑为美的种种奇观。马骥“美丰姿,少倜傥,美如好女”,罗刹国人看着却“以为妖,哗然而走”,直到有一次马骥醉酒用煤灰画了张飞脸谱,众人惊艳,把他推荐给大王,蒙受殊宠。
《聊斋志异》除了精彩的故事性,我最赞赏它的文字,简练、生动而有趣。《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初次上手觉得生涩难懂,会影响第一阅读感受,这时就需要有耐心,先慢读或看注释,领会意思,再去欣赏文字精妙。
如《聊斋志异》某篇中讲述一男子路遇一女,蒲松龄写道:“睨之,美;悦之,凝注不去。”寥寥数字,生动展示了两个“看”的动作、一个“是个男人都懂”的心理,以及人物流连滞缓的步态,灵活勾勒出一个“登徒子”的形象。这样的句子,增一字太多、减一字太少,而这样的句子在《聊斋志异》中比比皆是。个人浅见,就文字造诣而言,即便深受世人推崇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三言二拍》等传统文学作品,都无法与《聊斋志异》媲美。
《聊斋志异》另一优点,是作者通达人鬼神三界的想象力。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其实只引用了“罗刹海市”前半个故事。后半个故事是:话说马骥的张飞脸谱太过“俊美”,遭到同僚质疑和排挤,他自己也终因造假心底不安,告了休沐回到乡野,于是有了跟着村民逛海市,受到“东洋三世子”邀请到龙宫后招为驸马,开始了一段海底奇妙之旅。且不论书中龙女如何美丽忠贞,单是作者对龙宫的描述就令人心驰神往,如宫里那棵玉树:树干莹澈如白琉璃,叶似碧玉,花如赤瑙——异史氏曰: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同一个故事,有对社会的极度揭露和讽刺,有对人性的极度展现和抚慰。
现代人动辄批评中国古人压抑内向,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类似于“罗刹海市”这样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还不少。比如,清代文人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说的是女皇武则天酒醉后下旨令百花在隆冬时节盛开,而百花仙子因下棋失察,导致与众花神违犯天条,全都被贬入凡间,于是有了种种匪夷所思的经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幽默的笔调,描画了君子国、女儿国、无肠国等,不同的国家国民长相奇特、民风各异,有的长耳垂地,有的无肠,有的前后长着两张脸……
比如无肠国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拉出来的“名虽是粪,但入腹内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有的刻薄之家就将此粪好好收存,以备仆婢下顿之用,还“三次四次之粪,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这脑洞,简直放飞了。而如今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急功近利抄文案跟风消费《罗刹海市》,跟抢吃人家的那个,又有啥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宝库,书中自有颜如玉和黄金屋。多读书吧,让广泛的阅读助益你写文案抓耳挠腮的时候、拯救你刷抖音一头雾水的时候、解围你辅导孩子语塞发懵的时候。阅读会给予你发自心底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