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秦娥
能不忆秦娥
——读小说《主角》有感
□应晓红
D
读书札记
《主角》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陕西籍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沉浮起落,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表现了主人公忆秦娥曲折坎坷、备受煎熬的艺术生涯和人生命运,塑造了一代秦腔名伶风雨兼程、踔厉奋发的艺术形象。
《主角》里的“主角”易招弟、易青娥、忆秦娥,又或者称为二女子、烧火丫头、秦腔皇后。三个称呼或身份的更替变化,将女主角与秦腔戏曲近五十年的爱恨纠缠、纷纷扰扰一一展开,娓娓道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角》这部书很像我们熟悉的热血逆袭故事。
童年的易招弟是秦岭深处九岩沟的一个放羊娃。那时,她的理想就是嫁一个好婆家、喂一群羊,不是三只,而是三十只,在一处有草、有坡、有水、能随便唱山歌的地方过一辈子。舅舅胡三元是县剧团的秦腔鼓师,带她出大山时,给她改名易青娥。
胡三元是九岩沟唯一端国家饭碗的人,但在剧团除了好鼓艺什么都不是。一场演出事故,赔了同事性命,也葬送了他的前程,波及易青娥成为烧火丫头。伙房三年,是磨难,也是蝶变,悄无声息中易青娥攒下演员童子功。机会从来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老戏放开,秦腔的春天来临,肯吃苦、基本功扎实的易青娥就像长在山郊荒野的一株山丹丹,闪进了老艺人苟存忠的视野。
那个平常的早晨,易青娥在灶门口给毫无防备的苟存忠跪下行了拜师礼,意味着她演员生涯的序幕由此拉开。在“存字派”四位老艺人的悉心培养下,18岁的易青娥作为《打焦赞》的主角,在一个乡村土台上一登台,就引起了轰动。
“……‘杨排风’手持自己的武器‘烧火棍’,一边出场,一边‘嗖’的一下,将棍抛出老远。然后她一个高‘吊毛儿’,再起一个‘飞脚’,几乎是在空中,背身将‘烧火棍’稳稳接住。再然后,又是一个‘大跳’接‘卧鱼’;再起一个‘五龙绞柱’加‘三跌叉’;紧接‘大绷子’‘刀翻身’‘棍缠头’亮相。唢呐声嘹亮,台下观众掌声雷动。”这是小说《主角》里描写的“秦腔皇后”易青娥演的第一场戏。
一根“烧火棍”舞得虎虎生风,水泼不进。飒爽英姿,一战成名。小说读到这一段时,我突然热泪盈眶。作家陈彦,是在戏剧团待过许多年的,于是笔下寥寥数言,就像真的在我眼前拉开了大幕,上演了一出热热闹闹的秦腔。越是热闹,越是让人眼胀心酸——观众终究没有辜负这个“瓜娃子”易青娥,命运终究没有辜负“笨小孩”易青娥。
成名的易青娥由省城大作家秦八娃改艺名为“忆秦娥”,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唱响秦岭大地,除了历史老戏《杨排风》《白娘子》等,秦八娃还为忆秦娥量身创作《狐仙》《同心结》剧本。从省秦的舞台唱到中南海,唱出中国,再站上美国百老汇的舞台,赢得了掌声,获得了荣誉,一步步走向忆秦娥独属的“事业塔尖”,成一代“秦腔皇后”。作者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文字,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触摸秦腔的灵魂,感受秦腔的壮美。
在舞台上是完美的,但在爱情婚姻方面,忆秦娥的遭遇让人几度唏嘘。封潇潇是情窦初开的欲说还休、刘红兵是死缠烂打的无可奈何、石怀玉是幽默风趣的艺术吸引,三段情感两次婚姻。初恋懵懂因羞涩止步、首婚不爱而结诞傻儿、二婚神离分崩亡夫痛,还有面临城乡二元发展,进城依靠忆秦娥经商的九岩沟一大家子,忆秦娥家庭情感生活终究是坎坎坷坷,令人意难平。
书至最后,忆秦娥把全部本领传给养女小宋雨后,坦然接受主角代际流转,沉寂退场,但我的理解是,这是她人生境界和秦腔艺术事业的升华。是年过半百的忆秦娥回到舞台,完成她树立的传承五十本大戏的使命,完成她对秦腔的贡献,将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交到新一代主角手中,让秦腔继续焕发光彩。
人终归要告别舞台中央的聚光灯,去成为下一代戏曲人的引路者,这才是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