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封情书 六七十载爱的传奇
——解开我市一对耄耋夫妇爱情保鲜密码
![]() |
![]() |
![]() |
![]() |
![]() |
520封情书 六七十载爱的传奇
——解开我市一对耄耋夫妇爱情保鲜密码
11月6日,中国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我市市民应焕祺、朱巧霞夫妇前些日子捐献的520封情书,为日后举办以他俩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情书展览做好准备。
520,谐音“我爱你”。520封情书,历经六七十载,跨越千山万水,辗转大江南北;浓缩人间真爱,见证时代变迁。但老两口不是将其留给后人,而是无偿捐献给社会。这两位可敬的耄耋老人,用一生诠释爱情真谛,用义举书写人间大爱。
□融媒记者 何福安 陈维坚 卢俊龙
爱情永久性保鲜
密码何在
应焕祺是我市经信局退休干部、志愿军老战士,今年91岁;朱巧霞是我市中医院首任院长,今年86岁。
老两口恪守家庭美德,相亲相爱携手一生,得到有关部门褒奖。今年2月,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应焕祺、朱巧霞家庭“银尚之家”荣誉称号。同时,他俩也被市民们广泛赞誉,是公认的“神仙眷侣”。他俩相依相偎外出散步,间或被拍下晒到朋友圈,瞬间引发一波点赞。
——网友hyneos:一生相守,互敬互爱;共同进步,真情永远。向这对恩爱夫妻致敬!
——网友xyz:人生最美的风景,或许不是艳红浓绿、浓妆艳抹,而是云淡风轻,抬头笑看鸽群回巢;人生最美的场景,或许不是高官大马、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而是被夕阳晕开的两人并肩而行的温柔剪影。愿爱情像这对夫妇一样长长久久,如钻石般坚固而闪耀!
——网友彩云追月:见过黏的小两口,没见过八九十岁了还这么黏的老夫老妻。感人哪!……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他俩鹣鲽情深,真正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写就了相守一生的爱情传奇。
那么,他俩爱情得以永久性保鲜,究竟密码何在?
应焕祺、朱巧霞近照(摄于2023年10月25日)
应焕祺、朱巧霞老照片(摄于1958年8月17日)
解码1 泡过苦水的情感,更加值得珍视
1949年初,因为家境贫寒,年仅12岁的朱巧霞,到贵阳姑父(应焕祺的叔叔)家做帮工。同年,同样也因家里穷苦,17岁的应焕祺到贵阳叔叔家做学徒。从此,他俩就像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命运紧紧相连。
远离父母亲人,在外地亲戚家讨生活,他俩时常会遭人白眼,饱尝寄人篱下的苦水。同病相怜,年长5岁的应焕祺,像一个知冷知热的亲哥哥,精心呵护照料着她。身处逆境,朱巧霞倍加珍惜这份贴心的温暖,将少女矜持的爱意深埋心底。
一年后,他俩命运齿轮开始转动。1950年1月,应焕祺参军入伍。在部队训练之余,他写信鼓励朱巧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许诺节衣缩食也要供她读大学。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1951年3月,应焕祺奔赴朝鲜前线。尽管战火纷飞、居无定所,他仍然想方设法给远在天边的朱巧霞寄上满满的情思。
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在苦水中浸泡过的两个人,深感对方真挚情感弥足珍贵。1953年8月27日,朱巧霞第一次给应焕祺写回信,确立了恋人关系:“焕祺,你的来信收到了。知道你们今年伟大的建军节过得很光荣、快乐,我为你们感到高兴。由于党和领导对你的教育和培养,你成为一个祖国人民所爱戴的人,今后你要继续努力前进。”
他俩10年鸿雁传书,就此开启。
解码2 尝过分居的苦楚,方知相守不易
1955年,带着三枚军功章,应焕祺从朝鲜回国,被安排到大连工作。此后,在心上人一封封情书的鼓励下,朱巧霞终于就读贵阳医学院。应焕祺信守承诺,给她寄钱寄生活用品。
有情人终成眷属。1958年,应焕祺请假到贵阳,与朱巧霞完婚。婚后,两人很快天各一方,备尝分居两地之苦。
1960年10月,应焕祺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某部,担任通信兵,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试验,提供信息保障,属于秘密工作。
人生总有许多无奈。因工作关系,应焕祺有时不得不爽约,没有寄出情书。朱巧霞发现,丈夫会没缘由、无规律“失踪”,最长一次,竟有一个多月。过后,他只说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能细讲。对此,朱巧霞疑虑重重,又不能问,内心甚是苦闷。
牛郎织女生活终于熬到头。1963年8月,朱巧霞到北京崇文医院工作,他俩终于可以日夜相守了。两人算了一笔时间账:“分居多年,我们失去了太多相聚的美好时光。尝过分居的苦楚,方知相守的不易。往后,我俩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在这物欲横流、诱惑遍地的人世间,这是一笔多么透彻的时间账,又是一种多么通达的爱情观啊。
解码3 受过病痛的苦难,愈应真情相拥
也许冥冥之中,上苍自有安排。当年,应焕祺资助朱巧霞就读医学院,收获了爱情,奠定了一生的家庭幸福;同时,也为自己往后的身体保健,找到了一位全天候的家庭医生。对此,应焕祺深感幸运,心存感恩:“我40出头得了严重的胃病,47岁时心脏出现间歇性骤停现象。如果没有爱妻的照料、调理,我哪能活到91岁高龄。”
1970年,应焕祺转业回到家乡永康,在经信系统工作;朱巧霞调回永康继续从事医疗事业。阔别20多年,与心爱的人双双投入家乡的怀抱,两人心里有说不出的舒坦,工作上有干不完的劲头。他俩生活上互相照顾,事业上比学赶超,很快成为领导信任同事夸赞的骨干能手,并获得很多省市级荣誉。
客观地讲,朱巧霞名气比丈夫大得多,收入也比丈夫多得多。但为了恪守情书里的诺言,她甘愿舍弃一切,照料丈夫的身体,帮助他完成诸多平生愿望。她告诉记者:“受过病痛的苦难,夫妻间愈应真情相拥。”
退休后,应焕祺筹划出版《民生七十二行》《中国传统杆秤》两部专著。为此,在朱巧霞的陪伴下,20多年时间里,他俩走过13个省,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上述两部专著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每当媒体采访,应焕祺总是深情地说:“作者署名只有我一人,但成果属于妻子。”
据悉,眼下,老两口已基本完成520封情书的整理编辑工作,计划结集公开出版,书名为《情书两部曲》,以赓续爱的传奇。
应焕祺、朱巧霞情书照片
扫描二维码
观看精彩短视频
扫描二维码
观看精彩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