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几十年的三狮图“复活”放异彩
已入选永康市文化遗产项目
![]() |
失传几十年的三狮图“复活”放异彩
已入选永康市文化遗产项目
7名“驭狮人”在台后娴熟地操作着14根长绳,拉拽之间,3只狮偶在锣鼓声中扑腾跳跃,争抢顶端金球——在不久前结束的方岩庙会上,花街镇杨坑村的三狮图表演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日前,记者走进三狮图传承地——杨坑村,感受三狮共舞带来的喜庆气氛,了解其背后的传承故事。
表演需配合默契
“呜——咚——咚——咚——”随着先锋号吹响,鼓声紧随而来,顶上的两个龙口喷清水,纤绳引动时,3只狮子“望”着眼前的金球伺机而动。在锣鼓唢呐的配合下,“驭狮人”灵活拉拽手中纤绳,3只狮子时而翻腾,时而左右跳跃,争抢着顶端的金球。不一会,场景变换,大狮子抢金球,两只小狮子伺机而上,大狮子也不甘落后,最后形成3只狮子左右摇摆着相互抢球的热闹画面。在表演尾声,领头的狮子大嘴一张,吐出了一条横幅:万事如意。
短短20分钟,表演团队呈现了中华舞狮的艺术魅力,这需要7名“驭狮人”之间的默契配合。就拿三狮乱撞的场面来说,先是大狮子左右摇摆抢金球,后是两只小狮子也来抢金球,最后3只狮子以金球为中心,左右摇摆,营造一个三狮相嬉的场面。特别是仅用几秒时间,3只狮子便完成一个来回的追逐,将三狮图表演推上了高潮。
3只狮子左右舞动,表演时长一分钟。“三狮相撞这个环节表演难度很高,狮子要尽可能撞得远,才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一左一右的角度要大于180度,这容易造成两个问题,一个是撞不远,另一个就是绳子容易打结。”三狮图第三代传承人杨玉宝说,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表演者是否配合默契,相互间要把握节奏,动作要连贯,哪里慢一拍或快一拍,就容易出现失误。
目前,三狮图表演团队成员均是杨坑村村民,他们从上一辈手中接手三狮图,大家便一起训练、表演。不过,学习并不容易,杨玉宝说,表面上看就是几根绳子拉来拉去,但其中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门道,要达到熟练的程度,起码得练好几年。由于各方面原因,三狮图现在面临传承难的问题。
入选文化遗产项目
三狮图是杨坑村的传统文化表演项目。该村四面环山,相传古时猛兽出没,先祖为驱邪于门楹上悬挂狮子头像。此后果然少了很多猛兽的骚扰,从此狮子被村民视为吉祥之物,后来演变为逢年过节之时,舞狮以示丰年吉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记者了解到,早时的三狮只用泥土做成狮子坯,刷上桐油用布包裹后,再在布上画出狮子形状,用细毛线在狮子头周围黏合成毛发。
后因各种因素,三狮图失传几十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三狮图第二代传承人杨汝龙凭着早年的记忆和想象力,手工制作出肩抬狮子架,这便是三狮图表演工具的雏形。彼时狮子架由8人肩扛,3只狮子的一举一动全由纤绳掌控,3只狮子的张嘴、摇摆、嬉戏皆由7人共14条纤绳掌握。至此,失传几十年的三狮图又“复活”了。
后来,传承人又对三狮图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在保持狮子架的基础上,增加了“龙王降雨”、大狮口衔横幅等内容,增添了好寓意,也丰富了表演内容和形式。目前,杨坑村三狮图已入选永康市文化遗产项目。三狮图的传承,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村的历史,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见证。
融媒记者 潘燕佳
三狮图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