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秸秆换肥”模式受肯定
我市“秸秆换肥”模式受肯定
(上接1版)
“秸秆收上来,要进行粉碎,然后加入猪粪,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就变成了有机肥。”唐先农作物秸秆收贮运中心负责人吕红伟说。
据了解,唐先镇系“中国红富士葡萄之乡”,每年葡萄剪枝产生秸秆约1500吨。农户过去普遍露天焚烧秸秆,给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对此,我市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2017年在全省率先提出“秸秆换肥”模式,成功打通“农户-收贮方-政府”三方利益链条,科学处置秸秆,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
经过五年多运行,“秸秆换肥”收储运体系不断完善,现已建立1个中心、4个区域网点、25个村级收集点的“秸秆换肥”网络,基本覆盖全市范围。收集秸秆种类,也从原来单一的葡萄枝,扩展到了柿、桑、桃、梨等果枝,大大减轻了秸秆禁烧工作的压力。
“今年,我市对‘秸秆换肥’的有机肥生产企业进行了改造提升,形成了年收集秸秆3000吨、年产商品有机肥10000吨的规模。”市农业农村局耕地质量服务中心主任朱跃忠说,该局还将在提高秸秆收集能力方面持续发力,扩大“秸秆换肥”和综合利用规模,拓宽秸秆燃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利用的渠道。
据统计,目前,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提高至98.33%。“秸秆换肥”模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专家肯定,认为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革命性创新,并向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