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深处清影瑟
——读项瑞英老师《永康旧城风物》有感
繁华深处清影瑟
——读项瑞英老师《永康旧城风物》有感
□应晓红
项瑞英老师在《永康旧城风物》这本书中,以亲身经历者的视角,追忆并讲述那些飘逝的旧时文人、长街曲巷、旧城馆舍、礼俗风物,使得旧时光与老物件又悄然浮现。翻开《永康旧城风物》,犹如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时空,细数那些晕染了历史印记的老城风光。
寻常巷陌不平常,老街巷里有文章。《永康旧城风物》承载着老永康人挥之不去的情感记忆,深酿着整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生态,40余万字的书,整理的是历史,寄语的却是未来。在这本书里,所有的景物在缓慢中后退,仿佛是一部慢慢回放的老电影,那些依次出场、退场的人和物的片段,在岁月的印痕里如水印般逐渐清晰、明朗。在项老师朴实文笔引领下,总会令人奔涌着一种感动:为他多年的苦心笔耕、执着而感动。
质朴文字与珍贵图片传递着永康老城遗迹消失的惆怅,市井人物、古宅陈迹背后动人的故事,重新挖掘发现的喜悦。所有这些总会让人深怀着一种情愫:为千年风雨的永康历史自豪,为蓄势劲发的永康发展骄傲。
项老师翔实记录,一条幽巷,一座寺庙,一座小桥,一处古迹……人物鲜活生动,景观绮丽美好,名人金戈铁马,轶闻风俗人情,长街曲巷穿越时空,生动的文字跃然纸上,映入脑海。又似散落的珍珠被作者精心串起,为土生土长在永康的我们奉上一道濒临失传的精神大餐,为南来北往的旅行客献上一帧独具风格的城市名片。
不期而至的惊喜,会让更多人对永康老城的前世今生有更为清晰的知晓,平添更为深重的爱恋,触动更为丰富的感怀。
项老师在《千古沧桑话西街》中提到:“西街的年岁与永康古城差不多,竟有2000年的历史,它既是一条车马络绎的通衢驿道,又是一条店铺栉比的商贸之街,还是一条学校栉比林立、祠庙星罗棋布的文化之街。”翻着书页,你似乎看到平整古旧的西街,那酒肆吆喝,贩夫走卒热闹非凡的场景,它们都沉淀在历史里,印刻在这条老街的每一处。
经历了千年风月冲刷的西街,当我遇见它时,它还一直保留着草根原生态的街容街景,还是生机盎然,独具风采!记得那时,西街沿街还有几十间店面在做生意,买卖依然红火,一些临街店铺还在使用那些木制的连排老门板;颇有年代感的修表店,老师傅只凭人眼人手,用最微小准确的动作来操作,低头摆弄着拆开的手表,任凭街头喧闹或寂寥,老师傅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修补逝去的光阴。杂货铺店,老板娘手里摆弄着的还是脱了漆的旧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钱。时光的味道弥漫在那些被刷洗得木纹斑驳的影壁、窗棂上,写在微微发黄的字画里,刻在龟裂的方砖间,绘在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吊兰上,镶在滴水檐的青苔上。那失色的墙壁,那留着伤痕的门楣梁柱,该把多少历史的余音,多少荣耀和美丽,淹没在其中。
《长街曲巷》是《永康旧城风物》里我最喜欢的篇章。这里有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武义巷。武义巷是我在永康二中上学时常经之路。从热闹的解放街一拐就来到武义巷,让人仿佛“穿越”一般,映入眼帘的是由闹市中的现代建筑,瞬间切换到明清风格建筑。
置身老巷子,又是一番光景,另一个时空。夕阳掩映下的幽幽古巷、深深庭院总能让我放慢匆匆的脚步,徐震二公祠、周仰山公祠等青砖碎瓦的清代建筑兀自带着隔世的风雅,散发着落日余晖般的怀旧色彩。
在武义巷中走过,总能听到吱吱呀呀的开关门声、人们的笑谈声、小孩踢踏的脚步声,热闹又慵懒祥和。古巷和古宅里,千百年风雨的旧痕旧迹都透着岁月洗礼的宁静。在雨天,雨水顺着青瓦灰墙直流而下,在古老的巷子里浅吟低唱。边读着《长街曲巷》这个篇章,仿佛又走进老城风情的街巷,一个人走在窄小又简约的小巷,周围的一切寂寂的、寂寂的……如那时放学时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老街老巷老宅子,几朝更替,几番风雨,几人欢笑,几家忧愁。曾经的那些人,曾经的那些事,曾经的那些繁华,都在街头巷口飘然远逝,如烟云消散永不再来,唯有记忆渺渺茫茫丝丝缕缕回荡纠缠,无处凭寄。幸好,解放街特色文化街区的建设犹如抹平皱纹的历史老人在青砖缝里留下一丛秋草,在老宅院里深藏宝贝,必将成为供人们在心灵和文化上的诗意栖息地。
今天,如何回答好“新”与“旧”的命题,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如老街巷一般的历史,都是一座城市沉甸甸的回忆录,记载着兴衰变迁。我们在加快城市更新中,应注重城市文脉传承、文化延续,留住城市的“根与魂”,让人们在重拾千年古城的“旧时光”中,感悟当下幸福的生活。
老城不老,她以独特的光芒焕发着新生机;老城不老,她用一砖一瓦续写着永康这座五金之都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