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西津

品唐赠诗

  品唐赠诗

  □赵开浪

  D

  读书札记

  唐诗是绽放在我国古典文学巅峰的艺术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庆长假,捧起《唐诗三百首》仔细品读,发现诗中赠送朋友、亲人的有数十篇之多,撷取这批赠诗深入探究历史背景、作者心态,感受其音律的和谐、诗意的优美、思想的浑厚、境界的高远,无不沉浸其中,为之深深陶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写下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渲染出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的诗人送别画。

  当时,李白27岁,孟浩然39岁。两人惺惺相惜,在李白的鼓励下,孟浩然40岁才到长安第一次参加科考,此后屡次应试不第,作诗名气却越来越大。孟浩然作的《临洞庭上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深深感动了张九龄,这在今天就相当于毛遂自荐了。张九龄爱惜人才,一首诗成了孟浩然成为张丞相幕僚的“敲门砖”。

  赠诗格调高雅,哪怕一别数年,友情如老酒愈发醇厚。孟浩然在李白原配去世后,为他介绍了丞相的孙女续弦。对于李白这样爱好游历名山大川、放荡不羁的大诗人来说,娇妻对他的理解和物质帮助,让其创作出更多名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抒发了送别归京使臣的真挚感情。结尾“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意犹未尽,震撼人心。

  唐代边疆漫长,守卫将士以苦为乐,热情豪迈。这在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别董大》中淋漓尽致展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电影《长安三万里》是诗歌的串联,高适与李白之间相互欣赏的友情,让人不禁对“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了更深的感悟。

  诗歌能让人感悟生活,体味人生,又能净化精神,提升境界。赠诗是友情、亲情的浓缩,更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精神上收获愉悦,在思想上得到升华。细细品读《唐诗三百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长盛不衰流传至今。在品读中,也发现这些赠诗都有明确的赠送对象,哪怕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其赠送对象是长安的朋友。

  唯一没有赠送对象的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背后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崔护第一次赴长安应试未第,有一天,他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葱翠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崔护自报姓名并讨水喝,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第二年,崔护故地重游,见人去楼空,在门上题写了这首赠诗。

  “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崔护担任了京兆尹、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一直难再写出如此闻名的诗歌。

  赠诗好比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品读唐诗中的赠诗,让人沐浴到古典文学的璀璨之光,探寻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根。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6 品唐赠诗 2023-10-21 永康日报2023-10-2100006;永康日报2023-10-2100009;永康日报2023-10-2100011;永康日报2023-10-2100010 2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