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第三只眼摸清管网“病灶”
开发区以查促改确保城市“毛细血管”畅通
![]() |
科技第三只眼摸清管网“病灶”
开发区以查促改确保城市“毛细血管”畅通
工作人员检测污水管道
本报讯(融媒记者 郑旭华) 10月17日,在经济开发区唐山路,开发区联合第三方运维机构对附近的污水管道进行排查。
作业现场,工作人员手握一条连接线,将一辆小巧的银色“小车”慢慢放入检测井中的污水管道里。随着“小车”缓缓爬入管道,位于一旁移动车上的电脑屏幕,实时显示出管道内的淤积和破损情况。
这个银色“小车”底部装有4个橡胶轮子,搭载了一个可自动对焦、可360°旋转的高清摄像头,在摄像头附近设置了8个探照灯用于照明,尾部拖着一条长长的线连接到检测台。
据介绍,这个小车名叫“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机身装有升降装置可调节高度,且有直径6寸至8寸不等的车轮可供选择,可以适应直径在300毫米以上的管道检测需要。该机器人通过拍照、录像,实时记录管道内部情况,并将内窥图像反馈到配套的CCTV电视录像检测台中,现场工作人员可根据视频显示内容及时进行清淤。后续在获取视频资料后,工作人员可对数据和画面进行分析和研判,判别管道是否存在变形、破裂、渗漏等结构性缺陷以及是否存在沉积、结垢等功能性缺陷,全面掌握管网“病情”,确保后续整改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以往,管道是否有破损、变形、渗漏等,都需要人工钻入地下去检查,费时费力,且存在小管径支管无法进入排查的问题。而现在,“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负责300毫米以上的管道检测,QV内窥镜负责300毫米以下的小管道检测,全面覆盖雨污水管网的检查任务。“雨污水管网铺设于地下,在出现雨污混流、管道破裂等管道内部‘健康’问题时,光凭肉眼和一般取证办法无法迅速、精准地锁定病灶所在。‘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QV内窥镜等设备就像科技赋予我们的第三只眼,帮助我们实现在有水、无水、淤泥等各类复杂工况下,全面数字化排查地下管网,着力破解管道运行过程中‘人员进不去、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有效提升混接治理效率。”工作人员汪恒春说。
雨污管道的“健康”运行是保障雨污分流成效的关键,也是开发区创建省级标杆园区“污水零直排区”的重要内容。
9月以来,开发区借助“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等专业的数字化设备,对酥溪沿线5个排放口的所有下水道管网进行地毯式排查,从问题节点精准追溯到源头,摸清存在问题,对排查出的36家问题企业建立“一口一档”,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逐一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主体清单,要求企业切实把雨污分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企业内部管网进行整改修复。同时,开发区建立排污口整治销号制度,形成需要保留的排污口清单和整治成果清单。
目前,开发区已对36家企业发放整改通知书,5家企业已完成整改验收,24家企业整改完成待验收。
接下来,开发区在指导未完成验收企业进行验收销号的基础上,将坚持“晴天倒查+雨天直查”“全域排查+重点整治”“日常管理+专业管理”等工作方针,持续推进雨污分流再查、再改工作,严防整改问题“反弹”,巩固雨污分流改造成效,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