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个人信息“裸奔”
![]() |
别让你的个人信息“裸奔”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个人信息遭受侵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或被泄露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正在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1.个人信息包括哪些?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举例来说,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2.哪些法律为个人信息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202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对自然人关于个人信息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对于个人信息的义务、相关部门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职责、个人信息处理具体要求、个人信息跨境、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法律亦有相关条款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规定。
3.个人信息泄露的危害有哪些?
垃圾短信会源源不断。不法分子会利用通信基站,向你的手机发送垃圾短信。
骚扰电话接二连三。经常会有陌生人打进电话,推销保险、装修甚至婴儿用品。
垃圾邮件铺天盖地。你的电子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垃圾邮件,里面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广告和诈骗信息。
4.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
网上购物,须谨慎填写个人信息;在办理店铺会员、填写收货信息时,如非必要,可以选择用昵称代替;选择快递驿站、快递柜等自取方式时,不必精确到住址的具体门牌号;如有商家打电话寻求好评等,可在相关平台进行投诉。
处理个人信息时要格外细心。有关个人的信息内容一定要及时退出、删除痕迹或者销毁。例如,公共电脑上的应用软件要及时退出,文件要及时删除;纸质文件要通过碎纸机等工具进行销毁;扔掉快递包装前,销毁粘贴在包裹上的快递单。
使用手机软件时谨慎授权。在授予手机软件相关权限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内容,关闭使用该软件时没有必要的权限。同时,对于长期不用的第三方平台或者网站,要取消账号授权。
使用个人信息时多留心。在使用完相关证件后,要及时删除手机里的照片,不要一直存放。在复印相关证件后,最好在空白处写上“本复印件仅供××用途,他用无效”的提示,尽可能确保个人信息不被他人利用。
公开平台发布信息不要大意。在公开平台上发布内容前,一定要检查个人信息是否泄露,例如晒结婚证时,要对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内容进行遮挡。在平台上与网友互动时,不要轻易留下个人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参与公开平台的问卷调查时,不要填写个人信息的相关内容。
针对必须公开的材料中涉及公民隐私信息的情况,应遵循“可不放的一定不放,该脱敏必须脱敏”的原则。例如,居民身份证号只显示前6位和后2位数字,中间10位数字作隐藏处理;出生日期只显示年月;手机号中间4位作隐藏处理;不显示个人精确住址信息等。
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
融媒记者 胡美樱子 通讯员 蒋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