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拿铁走红 中药版酸梅汤受宠
“联名款”“养生牌”掀起新生代消费热潮
![]() |
![]() |
![]() |
酱香拿铁走红 中药版酸梅汤受宠
“联名款”“养生牌”掀起新生代消费热潮
九月才过一星期,酱香拿铁“横空出世”,引爆饮品市场;中药版酸梅汤的讨论热度同样居高不下,小红书、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用户争相打卡,形成一道道独特的消费风景,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一阵阵消费热潮。对此,我市新生代消费情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家饮品店、药房,寻找答案。
酱香拿铁订单不断
中药版酸梅汤
酱香拿铁走红 跨界联名撬动新风口
“喜提秋天第一杯茅台”“咖啡配酒,越喝越有”“来一杯酱香拿铁,去冰去奶去咖啡”……前几日,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推出的联名咖啡——酱香拿铁上架开售。一时间,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各个社交平台。我市一众市民也纷纷跟上潮流,在朋友圈打卡晒单。
9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瑞幸咖啡巴黎商街门店,店内显眼位置播放着酱香拿铁宣传片,酱香拿铁却已售罄,其他几家门店也均处于断货状态。当记者询问什么时候能再次上架时,店员表示要等原材料到货,具体恢复供应时间不能确定。
记者了解到,酱香拿铁的标价为38元/杯,使用优惠券后的到手价为19元/杯。与普通款咖啡的包装不同,酱香拿铁的杯套和纸袋都有着明显的茅台风格,并印有“美酒加咖啡 就爱这一杯”等字样,十分抓人眼球。
“幸好我买得早,不然还尝不到呢。”酱香拿铁一上线就立马“凑热闹”的“90后”女孩吴静向记者坦言,这款咖啡口味一般,不会再次购买。也有不少市民认为在咖啡中确实喝出了茅台的味道,并且酒味和咖啡味相得益彰,花十几元就体验到了手握茅台的快乐。市民徐李婕则表示,以往来买咖啡,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出餐,酱香拿铁上架首日订单太多,她不得不等了一个多小时。
事实上,近年来,像酱香拿铁这样通过跨界联名制造反差感、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品牌在饮品圈内层出不穷。
今年5月,喜茶与芬迪联手营销,在全国门店上线联名饮品,引发了一波市场热度,我市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内也是一片“芬迪黄”。7月,喜茶和周大福推出金色包装的联名饮品,吸引了我市不少年轻消费者买单。不难看出,注重时尚化、差异化元素的跨界联名正逐渐成为触达新生代消费群体的“流量密码”,带来了更个性化、创意化的消费体验。
中药版酸梅汤受宠 年轻人养生成风尚
虽然已经入秋,但暑热未消,伴随着“中药房配酸梅汤”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的热度节节攀升,中药版酸梅汤一跃成为不少年轻群体的“新宠”。
9月6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药房发现,虽然不及部分地区那般卖到脱销,但前来询问和购买酸梅汤的消费者确实明显增多。丽州南路一家药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购买酸梅汤的顾客比以往多了不少,并且以年轻人为主。
“最近这个挺火的,我想尝尝是什么味道。”在城北西路一家中药馆,记者偶遇了前来购买酸梅汤的“00后”吴恩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吴恩浩共购买了7服中药酸梅汤,最终熬制出14袋,每袋200ml,算上代煎费,折合下来一袋3元出头。
“酸梅汤很早之前就有售卖,每年夏天都有顾客到店购买,但像今年这样突然走红还是第一次。”该中药馆执业中医师朱志生介绍,酸梅汤虽然是大众消暑饮品,但它以“酸”为主,并非人人皆宜,譬如胃酸过多者就不适合饮用。
记者了解到,酸梅汤以乌梅、陈皮、生山楂、甘草为主料,还可根据个人体质和喜好,适当添加洛神花、桂花、薄荷等药材。然而,方子不同,味道必然也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中药版酸梅汤,市民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称赞酸甜好喝,也有的表示药味过重、略带苦涩。
不仅仅是中药版酸梅汤受青睐,今年以来,三伏天晒背、早起练八段锦、推拿按摩等“养生潮”也逐渐在我市年轻群体中兴起。无论是有趣跟风还是确实有效,“养生经济”俨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少商家纷纷打起“养生牌”,贴近时下年轻人追求的养生之道。
浸泡着整根人参的“熬夜水”,口感清甜的菊花露,以红小豆、红枣、红玫瑰、花生红衣、枸杞为原料的五红汤……在我市多家便利店,主打“养生牌”的饮料处处可见,各大商超售卖的散称、袋装花草茶也颇为畅销。而在某外卖平台上,烤梨汤、红枣姜茶、桃胶炖奶等滋补炖品的销量也尤为可观,多款产品的月销量远超300单。
主打“养生牌”的饮料
“美酒加咖啡”的风能吹多久
写稿前,记者终于买到了一杯酱香拿铁,入口先是柔和的酒香,待白酒风味厚奶和咖啡液充分融合后便带有咖啡的醇厚与苦涩,也算是奇妙的口感。但对比生椰拿铁等同品牌下好评度较高的产品,酱香拿铁的口味似乎不够大众,朋友圈内不少人纷纷投出“差评票”。
一头是常驻于商务宴席的老字号白酒,一头是年轻人喜爱的平价咖啡,“美酒加咖啡”的风能吹多久?拿下了“年轻人的第一杯”之后,能否还有第二杯?
当前,理性消费与消费升级“共舞”,年轻人的“上头”来得快去得也快,能否将“流量密码”转化为持久的消费购买力仍是个未知数。
对商家而言,联名的东风不妨借,养生的牌不妨继续打,但不能仅限于“一锤子买卖”,品质才是立身之本。在把准市场脉搏的同时抓住消费者的心,保持创新、追求品质,才能化一时“声势”为长久“胜势”。
■记者手记
融媒记者 张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