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贡品 煮后无壳整体呈肉桂色
官川牛背陇京枣浑身透着“神奇”
![]() |
曾是贡品 煮后无壳整体呈肉桂色
官川牛背陇京枣浑身透着“神奇”
处暑至,打枣忙。眼下正是初秋时节,象珠镇官川村的牛背陇京枣已挂满枝头,密密麻麻的大枣与树叶混在一起,一颗颗沉甸甸的枣子压弯了枝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果香。
“今年气候条件好,种枣这么多年,还没有哪年像今年这么丰收的。”忙着打枣的村民们,说话间都透出丰收的喜悦。
8月24日,记者了解到,该村种植的牛背陇京枣处处透着“神奇”。“神奇”之一是该品种大枣鲜果因入口偏硬,更适宜煮后吃,煮后无壳整体呈肉桂色,吃起来也是软软糯糯。
“从我有记忆开始,就看着家里人将枣摘回来统一放至祠堂煮透、晾晒,最后由家家户户售卖。”官川村村委会成员胡银武说,听家里老人说,以前牛背陇京枣还曾被当作贡品进贡朝廷。《永康官川村志》记载,自元建村至今历经600多年历史,牛背陇京枣(双仁)一直是官川的独有特产。目前,该村还保留少量双仁的牛背陇京枣树。
在枣树旁,记者看到已生出不少枝苗,这些枝苗不断延伸将成长为一棵独立的枣树,而这也是该村家家户户都种枣树且越种越多的原因。“本土生长的树种因对生长环境的熟悉,会生长得更快。”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技术和种苗推广站站长应尚蛟说。
除了枣的独特外,枣树也有其独特之处。在与村民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因牛背陇京枣味道鲜美,不少人想移植,但种出的大枣与官川村的牛背陇京枣口感相差甚远,果皮还带点青丝。针对这一现象,应尚蛟分析:“枣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生长出的果实口感差异较大,与地理、气候条件有较大关系,且与种植方法也分不开。”
在官川村,牛背陇京枣对村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以前我们听村里的老人说,家里如果有人得了‘打摆子’,吃7个枣子就能好。”村民胡合作说。但该说法因时间过去久远且只是听说,真假尚且难以论证,但是用牛背陇京枣酿造的枣头酒,是产后妇女活血的一大补品。对于枣头酒的制作也有一定的讲究,需要先将晒干后的枣干重新放入锅中,加适量水进行焖煮,让水分充分进入枣中,再将其倒入黄酒内,浸泡一段时间便可食用。
据《永康县志》记载,在明正德年间便已将枣列为永康物产。现如今,牛背陇京枣俨然成为官川村的一项重要产业,也是村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胡银武说,官川村有700余户,几乎各家各户都种有枣树,其中枣树数量达30棵以上的就有40余户。按照今年的收成,一棵枣树普遍能结出75公斤左右的枣子,5公斤鲜果晒1.5公斤枣干,其中鲜果售价每公斤20~30元,枣干每公斤100元。
“目前,真正形成产业且拥有特产姓名的枣子在全国仅700多种。家家户户‘单打独斗’,不仅难以发展产业,降低村民种植积极性,还会导致这一传统种植业技术的失传。村里可以在林地、园地上发展牛背陇京枣产业,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应尚蛟建议官川村可将流传千年的传统产业发扬光大,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融媒记者 潘燕佳
村民在采摘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