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千年历史 瞻复兴之路
浙工大青年实践队以青春力量见证芝英古镇崛起
![]() |
望千年历史 瞻复兴之路
浙工大青年实践队以青春力量见证芝英古镇崛起
日前,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芝英’有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芝英古镇,望千年历史,瞻复兴之路。
芝英素有“中国祠堂古镇,江南百工之乡”的美誉。青年实践队走访调研了30余座古祠堂,深入挖掘“芝英三宝”手工艺人的非遗故事,探索永康龙头企业背后的发展奥秘。
青年实践队队员与钉秤师傅合影
用“青视角”诉说古祠新用的改造计划
“在古祠健身房锻炼太有意思了!”青年实践队走访了30余座古祠堂后感慨道,当地手工艺术品在古祠堂里设计展示,传承和保护相辅相成,古祠新用。创e书屋、民俗博物馆、名家画廊等,各种业态因地制宜,别出心裁。
穿梭在狭窄的古镇巷道间,青年实践队寻访了仕濂公祠、婆婆厅等古祠堂。不少明代建设的祠堂至今仍保存完好。最久远的古建筑——紫霄观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几乎与芝英历史同步。令队员们惊喜的是,有些古祠堂虽然外观上保持原貌,里面却有了大变化。
古镇祠堂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古建筑得到更好开发和利用,不少古祠堂在保持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对内部进行改造。端恭公祠成为永康籍青年艺术家春天的展览馆;尚德公祠放置了健身设备,成为当地居民的健身聚集地;聘珍公祠则被改造为芝英七村百工民俗展示馆,成为浙江省文物局公布的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
“在这个古祠书屋里读书太有感觉了!”如今的思文公祠已然成为当地文化礼堂,百余张课桌椅整齐排列,墙上刻印的应氏家规、悬在房梁上的大红灯笼让人不禁产生穿越的错觉。
“如果在古祠堂里售卖文创产品会不会吸引更多游客?”“可以增设民俗文化学习中心!”青年队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让古祠堂成为芝英对外展示文化的窗口。
芝英镇坚持从小处落笔,力求改造提升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更好地保留古镇原有的历史风貌。目前,芝英镇已完成了29幢历史建筑的修缮,半面街等特色街区开发利用面积达8000平方米,古街立面改造8条,10多个乡村博物馆、民俗风情馆、乡村健身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感受古镇蝶变的生机与活力。
用“青笔触”记录“芝英三宝”的工匠传承
“原来,锡器还能有这么多寓意”“那么长的杆秤,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青年实践队走入坊间巷里,寻觅手工匠人。通过与“大国工匠”们面对面交谈,体会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队员们深入了解“芝英三宝”打铜、锡艺、钉秤的历史渊源,体悟传承千年的非遗情怀,挖掘古镇老一辈人的时代记忆。通过寻访3位“三宝”匠人,青年实践队深感非遗文化传承重任在肩,传统手工艺当代代相传。
此外,青年实践队还走访了打锡手工艺人、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应远志。应远志对锡雕有着独到的理解,他的锡器作品往往有所寓意。比如,人生七把壶寓意人生起步,竹节壶寓意步步高升节节高,圆盖四方壶寓意为人处世方中有圆……应远志说,他现在还经常到镇上的中小学宣传锡文化,致力于把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用“青思维”擘画五金产业的共富蓝图
青年实践队走访探寻了3家龙头企业,解锁五金产业“共富密码”,传统工艺、现代科技齐头并进。
“炊大皇小黄鸭系列炊具好可爱!”“杯壶生产流水线原来也能这么壮观!”青年实践队一行走访永康五金龙头企业,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渊源和战略格局、参观企业生产流水线,探索精益求精的“五金精神”、解锁行业标杆的“共富密码”,为永康铺就共富之路建言献策。
千年古城谋复兴,芝英奔向共富路。芝英镇立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镇、永康工业强镇等底蕴优势,统筹推进古城重塑、经济建设等民生事业,努力打造“国内影响,浙江气派,古今辉映,诗画交融”的新时代文明高地,建设文、旅、商、产、居五方面高品质融合的城镇发展标杆。
芝英镇正以新的姿态崛起,而浙工大青年实践队也以朝气蓬勃的姿态,成为千年古城复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助力古镇的繁荣复兴。让我们期待着,在芝英古镇的青石板上,将有更多年轻的脚步,承载着更多热情和智慧,为古镇的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融媒记者 贾佳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