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西津

从族谱看古代学籍问题的解决

  从族谱看古代学籍问题的解决

  □杨铁金

  紧随城市化进程,人口从乡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的流动呈现出家庭型、常住型趋势。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关系外来人口能否在迁居地安居乐业的一件大事。随着扩新校、扩班级、扩班额“三扩”政策的实施,随迁子女教育均等化、优质化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近日,我在品读家族宗谱时,发现其中记载着一个发生在清代,与学籍、户籍有关的故事。

  九里口、木长降的《杨氏宗谱》以杭城杨侨为宗族源头。在宗谱中,列在杨氏世系排行字目最前的四个字即为“永寿康宁”。杨侨为“永”字辈唯一的人物。

  杨侨(1547年~1618年),字远峰,祖上从中原迁居杭州城。由于过去生活惯于奢靡,家产耗尽。幼子杨明风,曾在山西、广东等地任县吏。在其去世之后,夫人袁氏对儿子杨朝昆说:“尔父自解祖归,清风两袖,家徒壁立,难以图存,胡不择地而迁乎?”于是,杨朝昆就带着一家老少,经过兰溪,抵达永康。看到此地民风质朴,可以安身,就在永康择居而住。

  不到一年,老母亲倏然长逝,杨朝昆将其埋葬在今花街镇倪宅村的石塔山上的一棵大松树下。他依然跑杭州、兰溪等地做生意,只在每年祭扫时才不惮跋涉,带着年幼的独子杨灏来永康扫墓。后来,杨朝昆死了,与早他十一年过世的夫人合葬于杭州方家峪。

  留下杨灏茕茕孑立,后在嫁于兰溪的姑姑帮助下,娶了兰溪大阜庄庠生张玉麟的孙女为妻。张玉麟“弱冠入庠,博览群书,大有声望,虽屡荐棘围终不得志”。平日常教孙女诵读诗书,与之讲古论今,“不离左右,乃年将及笄,卜之术士,谓发于远地。”恰有老友来给孙女说婚姻,就将其许与杨灏。张氏出嫁时,并无别的妆奁,只有古箱数只、旧橱数口,里面所藏的都是史集残卷。杨灏在兰溪住了三年,生下长子杨志鸿,还没有满月,忽然想起父亲说过永康宜居宜业,于是欣然举家迁之。因为做生意的缘故,先在集市旁觅得住处,后又移居城边,最后卜居听铎轩,左近琴堂,右邻黉宫,初一、十五都能听到宣讲春秋大义以及演奏雅乐。那些声音与节奏,如耳提面命,让杨灏心旷神怡,生活虽然极为艰难,培养孩子成才的心志却更加坚定。他让五个儿子都到外面去求学,自己一个人所赚的钱都花在儿子们的路费与学费上面。后来妻子中道去世,杨灏就经常用她遗留下来的文字教育孩子,勉励儿子们不要忘记母亲的教诲,好好学习。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依然让儿子们负笈游学。老大杨志鸿自知孤寒难舒己志,多次想放下书籍,帮助父亲做买卖,但业师及亲友都劝他听从父亲的话,以参加科考为第一要务。尽管学业非常优秀,却因为户籍原因,杨志鸿不能以永康考生资格参加院试,幸好得到府宪张太尊的推荐得以补考科试,于是获得禀膳生资格。二弟杨志淳第二年也通过考试,获得禀膳生资格。从此之后,一家人正式有了永康户籍。

  三弟杨志源,幼有胆识,独力跑苏杭汉口做药材、纸张生意,又让家丁在永康做典衣、瓷器生意,犹嫌利轻;后来改做盐帑生意,获利丰厚。几年之后,四弟杨志潮也考取禀膳生资格。一门三位禀膳生员,一时成为县城美谈。杨志潮于乾隆庚子登贡士,选任儒学教谕,娶百岁坊徐氏,在大司巷营造祖屋,与县学毗连。

  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据说当年杨朝昆在永康最初的住址是在潘倪方一带,即今花街初中校址内的一个山头铺。后来,永康始祖杨灏因为无法给儿子们落实永康户籍,他们也就无缘参加县、府、省的三级考试。县令就为他出了一计,让其将祖母袁氏的骸骨从杭州移葬于永康九都石塔山上的一株大松树之下,以此说明祖上早已在永康扎根落户,从而解决永康学籍问题。这也可以说明行辈字目前四字“永寿康宁”中将“永康”两字嵌于其中的原因。这个排行是杨灏的大儿子杨志鸿在编撰族谱时才添加的。以永康始祖杨灏为“宁”字辈,从此家族在永康安宁而居了。

  杨灏为人慷慨,常设席延宾。捐资修学,助卷三载,为当事者所褒彰。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建造习齐房并训署堂。邑令张为之申详,载在学志。邑中绅士徐琮等共保其为郡饮宾。杨灏曾在潘倪方创办书院,延请教师,自己与儿子也亲自执教,成为当地一件盛事。有自称“晚生”的徐万化《题杨氏太高祖妣袁氏墓松》为证:“松占佳城不纪年,婆娑百丈独怆然。霜根秀出诸杨品,雪斡结将片石缘。久抱贞心凭月照,高标劲节与天连。枝繁共托浓荫庇,得气隆于瓜瓞绵。”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6 从族谱看古代学籍问题的解决 2023-07-10 永康日报2023-07-1000015;永康日报2023-07-1000016 2 2023年07月10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