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变“忙道” 帮“盲”莫添堵
跟着姐妹花记者体验“盲道之旅”
![]() |
![]() |
![]() |
![]() |
盲道变“忙道” 帮“盲”莫添堵
跟着姐妹花记者体验“盲道之旅”
每天,从大街走过,你是否留意过人行道上的盲道?它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视障人士出行的必要保障。盲道通常用颜色鲜艳、形状特殊的砖铺设,其凸出条纹样式犹如视障人士静态的眼睛。
作为城市的一员,视障人士更需要这座城市的关爱。那么,我市盲道到底建设得如何?视障人士出行是否顺畅?让我们跟着姐妹花记者一起体验一趟“盲道之旅”吧。
现场直击
盲道多有“拦路虎”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出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出行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方便视障人士外出,有关部门都会在街道两侧的人行道上铺设盲道。
记者在胜利街至华溪西路附近看到,两边的人行道上都铺设了盲道,满足视障人士的出行。盲道一般由两类砖铺就,一类是条形引导砖,引导盲人放心前行,称为行进盲道;一类是带有圆点的提示砖,提示盲人前面有障碍,称为提示盲道。
盲道是用来给视障人士传达正确行进信息的,但记者走访中发现,部分盲道存在未按规范设计、路线被占用等情况。在华溪西路,因停车位距离盲道太近,车身较长或停车不规范的车辆阻挡盲道的现象较多;在华溪东路,部分盲道被非机动车完全占据;桃花巷的盲道也存在为石墩“让路”的现象。
一些过路市民对盲道上的“拦路虎”表达了不满。“别说盲人不方便通过,人行道上有个石墩,就是普通人走路也容易撞上。”市民张女士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盲道对盲人的重要性,常常随意占用盲道。
虽然很多人觉得占用盲道不合理,但盲道被占用的情况依然并不少见。对于一些车主而言,一不注意就会将盲道和便道作为停车地。还有一些盲道,即使没有被车辆占用,也会冒出其他“拦路虎”。
石墩占用盲道
记者体验
蒙眼走盲道晕头转向
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大约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如果把眼睛蒙上,普通人在大街上能走多远?
记者体验了一次蒙眼走盲道。蒙上眼睛后,记者的眼前一片黑暗,对于四周的情况全是未知数,只能听见嘈杂的人声和汽车行驶在马路上呼啸而过的声音。记者一边用脚感触盲道,一边用手摸索周围是否有障碍物,小心翼翼地探一步走一步。
记者走着走着就找不到盲道了,若不是身边有人引导,还真有些“慌不择路”。没走几步,记者又遇到一辆电瓶车,车身阻碍了前行的脚步……在这次短暂的“盲走”体验中,记者一共遇到四五只“拦路虎”,几次险些被绊倒。
短短几十米的路程,记者走得磕磕绊绊,不知方向在哪,也不知面前有什么,心中满是迷茫和无助,时刻担心下一步会摔倒。遇到盲道转变方向、前方有障碍物或脚下探不到路时,记者十分紧张,生怕一不小心摔倒。视障人士出行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今年39岁的刘先生是城东路一家推拿店的技师。十多年前,他因为生病导致角膜软化,从货车司机转行成为推拿技师。他告诉记者,他家住在东塔路,每天要走七八分钟到店里上班。除了下上班,他几乎不出门。“对于我们而言,出门太不方便了,即便是打车都很困难,车来了也看不清车牌,只能通过司机鸣笛来判断方向。”刘先生说,如果盲道上有障碍物,就容易被绊倒,他就被绊倒过好几次。
因意外而全盲的胡先生告诉记者,没有家人的陪伴完全不敢出门,“路上太危险了,出门很没安全感,能不出门我就不出门”。
部门呼吁
盲道畅通需共同努力
数十米长的盲道,走起来却如此费劲。本来标志着城市文明进步、社会人性化的盲道,却因一些“拦路虎”,让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我们这个群体的出行主要是依靠盲道,希望相关部门对盲道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刘先生说。
为此,记者联系了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该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市道路盲道被占用的情况一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为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环境,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多次对破损盲道实施修补,注重养护修复,保障盲道完整无缺失、平整无松动。
同时,对多处盲道进行细节优化处理,如部分盲道因原始铺贴时被井盖等阻挡,造成盲道中途断节,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其进行“绕行”衔接处理,保障盲道的连续性。
据了解,下一步,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将持续开展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及维护,加强对违规占用盲道的排查,常态化开展非法占用盲道专项整治,切实提升盲道的安全率、畅通率,为视障人士的出行安全保驾护航。
让盲道畅通,不是一家之责,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多方参与持续发力。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呼吁,广大市民要自觉爱护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不在无障碍设施上堆物、停车或设置其他障碍,共同守护文明有爱城市,莫让盲道成为城市文明的“盲区”。
记者体验走盲道
■记者手记
为视障人士铺设坦途
让盲道真正能“帮盲”
为城市文明添上亮色
在宽阔的大街上,盲道占据着人行道的一小部分,总是显得那么不起眼。但这不起眼的一小部分,却是保障盲人出行的关键要素。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很难看到视障人士在盲道上行走。通过体验,记者发现盲道确实“险象环生、陷阱不断”,视障人士或许根本不敢一个人去“挑战”。记者蒙上双眼后行走,心中总有恐惧和不安,一次次晕头转向,一次次踟躅不前,只有切身体会,才能感受到视障人士生活的不易。
在视障人士的世界中,还有许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和不便,过马路、坐公交……这些对普通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却是挑战。
盲道一但被占用,就失去了“帮盲”的作用。记者了解到,部分市民的盲道知识缺乏,加上视障人士在公众视野中的“隐形”身份,导致盲道的重要性无法得到体现,商贩占道经营、车辆违规停放的现象层出不穷。
盲道畅通程度,不仅体现了一座城市对视障人士的人文关怀,也是丈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为视障人士提供便利,除了要建设合乎标准的城市盲道,还要确保盲道畅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让盲道帮上“盲”,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避免占用盲道等不文明行为;遇到视障人士,帮助他们通过“危险地带”……城市真正的文明底线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尊重,对他们的关爱,不应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我们主动维持盲道畅通,力所能及地为他们的生活、出行提供便利,为视障人士铺设一条坦途,也为城市文明添上一抹亮色。
融媒记者 王佳涵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