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什么专业 去哪座城市
听听这些永康人讲述高考当年那些事
![]() |
选什么专业 去哪座城市
听听这些永康人讲述高考当年那些事
报哪所学校、选什么专业、去哪座城市……自高考成绩公布以来,这些选项似乎组成了一份新的答卷,摆在了我市考生的面前。这份答卷事关前面十多年的努力,事关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成为眼下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
近日,记者采访了几名永康籍人士,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回忆高考当年那些事,听听这些过来人有哪些切身体会和感悟。
制图 吕晨曦
根植家国情怀 投身核物理研究
夏海鸿现为北京核力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国核(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1982年6月,永康一中的校园内,夏海鸿在自己的高考志愿单的10个志愿选项上,一股脑都填上了核物理相关专业。
夏海鸿的“一股脑”并非一时冲动。从小对物理感兴趣的他梦想当一名科学家。在翻阅了当时有限的资料后,夏海鸿认为核物理专业既符合自身的兴趣,又能很好地与当时的国家需求相结合。
当年高考结束后,考生们以估分的形式进行志愿填报。据夏海鸿回忆,他的估分与实际分数仅相差5分。后来,他被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录取,在那里度过了7年的学习时间。
硕士毕业后,夏海鸿来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工作,后来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开展研究。他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获得了德国方面的一致好评。
既能遵从内心的热爱,又能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夏海鸿志愿填报的经历和后来的工作经历都令人既羡慕又佩服。
尽管几十年过去,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早已更新迭代,但夏海鸿认为志愿填报的内在逻辑没有变化。
“志愿填报应该结合自己的成长来看,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相结合。”夏海鸿认为,当下年轻人在填报志愿时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多,选择也更多,在通盘考虑下可以有个性化选择。
而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过来人,夏海鸿也想结合自己的经验与认识谈谈看法:“无论从事哪方面的研究,都一定要有‘坐冷板凳’的准备,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做科研。”
夏海鸿与记者解释了一个误区,即并非内向的人就一定更适合做科研。“我接触的很多科学家都很外向,所以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都不应该把这个作为志愿填报的主要参考。”夏海鸿说。
对于医学生而言 高考志愿填报只是开始
胡灿现为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医生,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博士后。相较于大部分同学,作为医学生的他度过了更漫长的求学生涯。
对于胡灿而言,高考仿佛是十多年求学时光的结束,又仿佛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由于高考前就有学医的打算,志愿填报时胡灿没有过多的纠结,只不过结合成绩对比了学校所在的城市,便顺利地进入了预期中的大学。
进入大学还不到一个月,胡灿就发现,几乎身边的人都会准备考研,似乎对于医学生而言,本科学习只是一个最基础的过程,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还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实践,而这个过程,极有可能就是贯穿一生。
“身边的老师和同事们都是一样,即便在业内享有较高的权威和声誉,依然会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在胡灿看来,学医需要一条路走到底,其特点是专业性强、周期性长,所以在选择这条路时也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谈及所在专业对自我价值感提升方面的感受,胡灿举了个例子: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他参加了多部门共同举办的“青心赤诚 报效桑梓”义诊活动,作为返永的医学专家,能有这样的机会反哺家乡,让他觉得自己的所学有了更大的价值。
现在,胡灿已成为省肿瘤医院胃外科的一名医生。在他看来,从近些年一些医学专业硕博扩招的趋势来看,今后行业的学历“内卷”会更加严重。因此,他建议要报考医学专业的学子们,一定要做好长期投身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准备,将二者深度融合,才能成为具备研究能力、能解决关键复杂临床问题的“医师科学家”。毕竟对于医学生而言,高考志愿的填报只是一个简单的开始,后续的长期努力才是一场持久的历练。
选对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志愿填报难,甚至比考试还难。”这一点很多考生都有感触。在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圆满。今年27岁的大伟(化名)就是一个例子。
2015年6月22日,当总分672分的好成绩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大伟一家都陷入了欢呼之中。经多方打听、慎重考虑后,家人为他选择了北方一所大学的本硕连读专业。
“读大一时,我就发觉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可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下去。等到大二,我已经完全找不到继续下去的动力。”大伟回忆道。
后来,在学习上逐渐失去信心的大伟陷入了情绪困境。一方面是人人羡慕的专业,另一方面是逐渐崩溃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终大伟决定离校回永。
回顾志愿填报时的情景,大伟认识到当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即填报时“分尽其用”的做法。他认为,当初自己更偏向省内的一所高校,但因为北方那所高校知名度更高,于是放弃了喜欢的城市。同时,填报时自己也未曾真正关注过学校的课程设置,在不了解学校和专业情况的前提下,也没有挖掘到内心的兴趣爱好就盲目选择了学校。
辍学后的大伟尝试过多领域多行业,最终找到了自己所擅长的电商行业。如今,大伟的跨境电商公司办得有声有色,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家人也不再为他担心。
提起高考填报志愿,大伟也有一些建议:与其带着“分尽其用”的功利心选择所谓“高性价比”的院校和专业,倒不如结合实际选适合自己的,毕竟选对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融媒记者 胡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