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社会·看点

文章导航

一年一端午 一岁一安康

永康非遗传承人教你制作肉麦饼、香囊、端午粽、剪纸

  一年一端午 一岁一安康

  永康非遗传承人教你制作肉麦饼、香囊、端午粽、剪纸

  端午节是凝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当天,民间有吃粽子、拴五色丝线、饮雄黄酒、赛龙舟、悬艾叶菖蒲、吃咸鸭蛋、佩香囊等习俗。在我市,挂香囊、吃端午粽、烤肉麦饼等,是百姓过端午节的“标配”。

  在这个深邃而又悠久的节日到来之际,本报推出“我和端午有个约会”专题报道。让我们一起去和市民互动,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过端午的,同时走近几位在制作肉麦饼、香囊、端午粽、剪纸等方面有特长的人士,倾听他们背后的故事,并为读者送上制作方法。

  端午将至 肉麦饼已上桌

  作为永康人,不知道有多少人跟记者一样,几天不吃肉麦饼就会惦记着它的滋味,特别是身在异乡的永康人,家乡的味道总是与肉麦饼紧密相连,家乡的回忆里也总会糅合着浓浓的麦香和肉香。

  6月15日,记者向非遗小吃传承人付美贞学习永康肉麦饼的制作方法。

  付美贞是浙江伟丰肉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市妇联组建的“巾帼共富导师”团队成员。2021年开始,付美贞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开设永康肉麦饼制作课程,免费传授技能,成为网络红人。这两年,她带着精心准备的“链起共富路”非遗小吃传承课堂走遍永康各镇(街道),为女粉丝们带来上百堂肉麦饼培训课,深受大家欢迎。

  这期间,通过举办永康肉麦饼厨艺大赛,付美贞营造了“在学中比,在比中学”的浓厚学习氛围,鼓励农村妇女积极创业和再就业,靠勤劳双手走上致富之路。在付美贞看来,肉麦饼不仅是永康的一个传统符号,更是永康人靠双手勤劳致富的“金名片”。

  “别看肉麦饼制作简单,其实大有门道,要想还原传统味道,就要在细节上下功夫。”通过多年尝试,付美贞制定了肉麦饼的原料配比、生产流程的统一标准,保证每一个肉麦饼都是相同的味道。

  为避免肉麦饼在生产过程中遭到污染,付美贞打造了无尘、无味、无菌的“三无”肉麦饼生产车间,保证了肉麦饼的卫生安全。在这样的车间内,全靠手工每人每天可以烤制永康肉麦饼上百个。

  “传统的东西,要不断地挖掘其价值,让更多人在享受到永康肉麦饼美味的同时,也获取它带来的经济价值。”付美贞说。

  烤肉麦饼

  小贴士

  肉麦饼好吃全凭用心

  记者系好围裙、戴好口罩和一次性手套,亲身体验学会了肉麦饼的制作方法。在此,向大家科普一下制作肉麦饼的细节。

  【材料工具】

  夹心肉、雪菜(或霉干菜)、白糖、生抽、鸡精、电饼铛等

  【步骤】

  1.制作肉麦饼的馅料团子。猪肉采用的是夹心肉,通过搅拌机打成碎末,然后用秤称取500克,与90克雪菜、5克白糖、5克生抽、2克鸡精充分混合均匀,然后用手捏成55-60克之间的小肉团。

  2.制作包裹馅料的面团。500克小麦粉和300克水充分混合,用筷子混合均匀后,再用双手不停搅拌,直到将面团揉成质地均匀没有颗粒感的圆球状,并在面团表面淋上食用油,用手涂抹均匀后将面团静置于不锈钢盆中,覆盖上一层保鲜膜,醒面40-60分钟,然后用手捏成45克左右的小团。

  3.擀面烤肉麦饼。用擀面杖将小面团擀成1元硬币厚薄均匀的面皮,然后将一份馅料放在面皮的正中间,用手沿着面皮边缘提起面皮,左手保持固定,右手顺时针在面皮上打出30个褶子,收紧饼口,一提一压将饼口封实。其中,霉干菜肉麦饼撒上几颗黑芝麻用以区分。

  4.烤制。将电饼铛打开,火力调到大火与猛火之间的位置,等待锅中热气冒起完全热锅后,刷上一层油,放入肉麦饼,盖上盖子。大概2分钟翻面一次,翻面3次后,在饼侧边用竹签扎出小孔,一方面让其排气定型,另一方面也为了食用时防止烫嘴。

  “香”约端午 非遗香囊有颜又有料

  对于永康香囊的非遗传承人楼红影来说,端午佳节佩戴香囊的仪式感是从小深深烙印在心底的浪漫。“小时候,我的外婆就是在解放街靠卖香囊谋生的。不管是用于节日佩戴还是夏日驱蚊的香囊,都是外婆亲手给我做。不过,那个时候用料不讲究,香囊里就是装个樟脑丸,或是塞点艾叶,甚至就用蒜梗和五颜六色的布头简单串个端午串。”从小耳濡目染,楼红影对于各种香囊的制作信手拈来。

  楼红影真正重拾起香囊这份手艺,还要从2002年担任永康中学宿管老师说起。“夏日蚊虫多,经常把孩子们咬得一身包。我就找来毛线头、废旧厚书皮给他们做香囊,挂在床头好看又能驱蚊。”楼红影说,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她制作的香囊,下晚自习后也会经常跟着她一起学着做。在楼红影看来,小小的香囊承载着满满的爱,她希望让寄宿在校的孩子们同样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楼红影的香囊一做就是20多年,如今她的拓展课程已成为永康中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去年,楼红影还被评为永康香囊非遗传承人。“这些都是课堂上孩子们的作品。他们有时还会来找我要些丝线和卡纸,亲手做香囊送给家人朋友当礼物。”楼红影说,自己即将退休告别校园,但是传承香囊手艺之路还会延续下去。

  制作香囊

  小贴士

  制作端午香囊并不难

  如果你也想给家人准备一个心意满满的香囊,不妨和记者一起,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学吧。

  【材料工具】

  剪刀、卡纸、珠子、绳穗、彩线、香料等。

  【步骤】

  1.折卡纸。用长37cm、宽4cm的卡纸从头开始,反复折叠出直角三角形。每一次折叠都要对得工整,也可以用尺子将每一道折痕都压一压,这样做出的香囊才会有棱有角更漂亮哦!

  2.穿珠子。将事先准备好的中国结穿上珠子,放一旁备用。

  3.包香料。用小棉布将香料包好,香料内含艾草、石菖蒲、羌活、苍术、广藿香、小茴香、花椒、公丁香、冰片、肉桂。这个香料配方大家一定要记住,香味清新又高级,还有开窍醒神、祛风解暑、杀虫止痒的功效,在中药材店都能买到。

  4.叠纸胚。将香料包连同中国结一起放置在折叠好的卡纸内,沿着折痕将卡纸折叠成一个六面体,然后用胶布固定好收尾处。

  5.挂结穗。将珠子、绳穗等装饰物穿入香囊下方的绳头上,打结固定,这样一个基础的香囊雏形就形成了。

  6.绕彩线。将起始线头压入纸胚缝隙后,从顶角开始围着六面体中间的三个角来回缠绕。线要紧挨着但不能重叠,绕的时候还要注意松紧度,太紧了容易把纸胚勒变形,太松了又会露出卡纸底色。

  7.换彩线。如果中间需要更换不同颜色的彩线,可以用卡纸缝隙或双面胶进行线头的固定,然后尝试制作单色香包再进阶。

  8.线收尾。在彩线绕到最后两圈时,以免彩线松散,纸胚中间三个角上先涂抹固体胶再继续缠绕,收尾的线头也要先涂抹固体胶,再将线头藏好压实。

  浓浓端午情 巧手裹香粽

  折叶、填馅、成型、绑绳……6月14日上午,陈妙莉和员工围坐在一大盆鲜肉糯米前忙碌,双手上下翻飞,转眼间一只只粽子就已成型,行云流水的手法,令人赞叹。

  今年51岁的陈妙莉是出了名的美食能手,还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尖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擅长制作各种本土传统小吃,有着30多年包粽子的经验。从5月初开始,她就一直没有停歇过,最忙碌时一天要包1500多个粽子。30多年来,陈妙莉的粽子店从一间变成了厂房,但她却始终坚持传统手工包粽子,不曾改变。“包粽子对我来说不是单纯的营生,而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陈妙莉说。

  包粽子从选择食材、浸洗糯米到调馅,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粽叶是陈妙莉精心挑选的,每一片浸泡洗刷后,再对折叠好,防止卷翘。“粽叶要选嫩叶,最好选用当年5月和6月的粽叶,这样的粽叶又薄韧性又好。选的时候,可以用手感受,摸上去很厚很粗的粽叶就是老叶子,这种粽叶包的时候就容易折断。”陈妙莉展示着手中的粽叶说。

  粽叶与糯米的品质,直接决定了打开粽子那一瞬间的香味。而粽子要好吃,手法有讲究。记者尝试上手,发现包粽子讲究技巧,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技术失误”,不是漏米就是开线。单是用绳捆绑,记者尝试了很久也没掌握技巧。“用绳捆绑咸粽时,要紧一点,这样煮熟后的粽子看上去才会晶莹剔透,吃起来才会有韧劲。”说话间,陈妙莉麻利地用另外的两三张粽叶将裸露在外的糯米裹好,并用绳子绕3圈捆紧。全程30秒左右,一个漂亮饱满的三角粽便跃然眼前。

  “她家的粽子配料的口感、肉的肥瘦都刚刚好,吃起来还有一股竹叶的香味。”顾客应女士说,前几天她来这里买过粽子,品尝之后感觉味道好,打算再买70个送人。

  像应女士这样的新顾客不少,更多的则是吃了陈妙莉手工粽子几年、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的老顾客。陈妙莉说,买粽子的除了本地人,还有衢州、金华等地的顾客,更有北京、海南等省外顾客。

  包粽子

  小贴士

  粽子怎么包有讲究

  包粽子说易不易,说难不难。除了粽叶有讲究,从选择食材、浸洗糯米到调馅,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

  【材料工具】

  糯米500克、猪肉300克、粽叶适量、粽绳适量、生抽、老抽、料酒、盐、勺子。

  【步骤】

  1.把粽叶和粽绳泡软并清洗干净(如果是干粽叶,要提前一晚泡软)。

  2.糯米清洗干净浸泡1小时。

  3.馅料按3:1的比例进行调配。50克的肉要有40克瘦肉10克肥肉,切成2-3厘米的块,然后放入2勺生抽、1勺老抽、1勺料酒、1勺盐用手抓匀,然后腌制3-5小时,让肉充分入味。

  4.把粽叶放到热水锅中煮15分钟,煮好后捞出放到凉水中备用(煮过的粽叶柔韧性会比较好,在包的时候不容易断裂)。

  5.把糯米的水分控干,然后放入1勺盐、1勺老抽拌匀。

  6.开始包粽子。取两片粽叶,将一头的硬角剪掉。

  7.把粽叶卷成一个漏斗状, 往粽叶里装入糯米,再放上两块肉。

  8.装上糯米,然后用勺压实。米不要装太满。把上面的粽叶向下折,直至完全盖住糯米,再将两侧的叶子捏下去,折叠起来。

  9.将粽子捆起来即可。粽子全部包好后,放到锅中煮熟(在煮肉粽时,水一定要没过粽子,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煮2个半小时即可)。

  五月五 端午挂“艾虎”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避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早在宋朝时期,就有端午挂“艾虎”的习俗。《岁时杂记》云:“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6月16日,记者来到妙剪工坊,跟着中国剪纸协会会员、永康市非遗剪纸传承人俞彬琳学习“艾虎”的剪纸技艺。

  走进妙剪工坊,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令人赞叹不已。俞彬琳说,剪纸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在民间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而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用剪纸来装饰房间、赠送亲友,或是用来祈求平安和健康。其中,虎以勇猛、强健的身姿,震慑、庇护的效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现场,俞彬琳拿出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为大家做演示。只见她双手灵活地沿草稿剪裁,麻利地“一剪到底”,不多时,一张“艾虎”形象的剪纸作品就新鲜出炉了。在示范剪纸过程之余,俞彬琳还不忘介绍剪纸的寓意用途及剪纸文化的特色。

  高超娴熟的剪纸技艺源于日积月累的练习。从儿时开始,俞彬琳就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俞彬琳开始系统性学习剪纸技艺。“2014年,知名剪纸家陈士定先生来永康教学剪纸,激发了我的兴趣。从那以后,我开始大量阅读关于剪纸的书籍,广泛了解剪纸的技艺和历史文化,还向陈士定先生拜师学艺。”俞彬琳说。

  2018年,市图书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打造了“书香永康·妙剪工坊”剪纸培训班,俞彬琳成为妙剪工坊的授课教师。

  通过工坊,市图书馆逐渐培养了一批热爱剪纸的忠实粉丝。“培训班的开设,满足了剪纸爱好者的学习热情。随着剪纸课程深入,不少市民越发喜欢剪纸这门手工艺,也由此燃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俞彬琳说。

  “剪纸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我想通过更多鲜活而有特色的剪纸作品、形式多样的剪纸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热爱剪纸,将这门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俞彬琳说。

  剪“艾虎”

  小贴士

  端午“艾虎”这样剪

  不少市民可能对“艾虎”的剪纸方法感兴趣,记者在此为大家普及一下。

  【材料工具】

  正方形彩纸、剪刀、夹子、铅笔。

  【步骤】

  1.取一张正方形彩纸,沿中线对折,并用夹子固定。

  2.画出“艾虎”的轮廓部分,分为耳朵、头、身子。添加装饰花纹,头部的“王”字必不可少,身体部分则用艾叶来修饰。

  3.沿着画好的纹样剪下来。从艾叶部分开始剪,一直剪到“老虎”的耳朵;外形轮廓剪好后,再剪“老虎”的眉毛、眼睛、嘴巴等部位。有一些部位需要抠剪,可以先用剪刀打个小洞,再沿着洞剪。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力度,细心观察线条长度和线条走向,不要把不该剪断的线条给剪断了。

  4.展开剪好的彩纸,“艾虎”就剪好了。

  ■记者手记

  端午的味道

  是延续千年的文化记忆

  “庭院艾叶家家香,端阳包粽人人忙。五彩线丝兆平安,凝思屈公汨罗江。但愿人间灾祸释,千门万户庆吉祥。”端午将至,经过菜场已经能闻到粽叶裹糯米的香气。挂香包、吃端午粽、烤肉麦饼……这些永康特色的风俗和专属于端午节的味道也成了情感的纽带,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端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在这一天,我们要祝福亲朋好友“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那为什么祝安康而不是说快乐呢?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他有限的一生中,始终以祖国兴亡、人民疾苦为己任。当祖国面临灭亡时,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会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和门上挂艾草的方式来纪念屈原。

  另外,农历五月是毒月,雨水增多,气温攀升,是各类毒虫爆发的时节。民谣讲:“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五日为恶日,五月初五一直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这一天,五毒出动,瘟疫横行。五毒不是什么猛兽,而是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在端午节这天,古人会喝雄黄酒、戴香囊、挂菖蒲来防病避疫,驱邪禳灾。所以,在这样一个祈求平安健康的节日里,祝端午安康,自然更应景一些。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深入挖掘端午文化,守护端午传统,是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文化命题。

  年轻人用传统新用的方式传承不一样的端午文化,灵活的纪念形式、形式多样口味独特的创意粽子、网络赛龙舟的奇妙构思……在我们追思记忆中的乡愁时,更能感受到传统文化所焕发出的全新活力。人们不再只是怀念,更多的是在期盼、在行动。

  而老一辈还是沿袭传统:包粽子、挂艾叶菖蒲、剪艾虎等。传统文化始终如一缕清风,将那些温暖而久远的记忆悉数勾起,是我们深埋骨髓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知。

  正是这些有温度的文化方式,才让端午更有记忆温度。端午节,不仅仅是吃粽子、挂艾草、赛龙舟,更可以传承一份精神,抒发一种情怀,激越一腔壮志。因为在传承的道路上,节日就像是一个个中国结,结起了大国小家的团团圆圆,连起了一颗颗爱国护国的中国心。

  融媒记者 吕晓婷 王佳涵 胡莹璐 陈宏宇

  版式设计 应桃蕊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4 一年一端午 一岁一安康 2023-06-20 永康日报2023-06-2000008;永康日报2023-06-2000009;永康日报2023-06-2000010;永康日报2023-06-2000013;9882718;9882721;永康日报2023-06-2000015;永康日报2023-06-2000018;永康日报2023-06-2000017;永康日报2023-06-2000019;永康日报2023-06-2000023;永康日报2023-06-2000024;9882715;9887127;永康日报2023-06-2000027;永康日报2023-06-2000030;永康日报2023-06-2000029;永康日报2023-06-2000031;永康日报2023-06-2000011;永康日报2023-06-2000012;9882724;9882723;永康日报2023-06-2000016;永康日报2023-06-2000021;永康日报2023-06-2000020;永康日报2023-06-2000022;永康日报2023-06-2000025;永康日报2023-06-2000026;9882712;永康日报2023-06-2000028;9882713;永康日报2023-06-2000033;永康日报2023-06-2000032;永康日报2023-06-2000034;永康日报2023-06-2000014;9885375;永康日报2023-06-2000035 2 2023年06月20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