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社会·看点

登攀书山有积累 荡尽浑浊显清白

快乐阅读让他化磨难为财富

  登攀书山有积累 荡尽浑浊显清白

  快乐阅读让他化磨难为财富

  柯高军在阅读

  人间有味是清欢。对于今年已77岁的柯高军来说,阅读就是“清欢”。他每天可以少吃饭、少睡觉,但不能没有书看,没有纸笔记录生活。5月22日,记者来到柯高军家中,近距离聆听关于他的书香故事。

  书的味道是甜的

  在柯高军家一间略显杂乱的房间里,一排排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书和读书笔记让记者大为震撼:从各种字典到“大部头”工具书,从小说杂谈到名家大作,从《新闻学探索》到《优秀新闻作品集》,无所不有。

  除了藏书众多外,柯高军还写了厚厚一摞读书笔记。“本来是写自己看书后学到的内容,结果慢慢写成了日记。每天都会看书写字,也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翻开其中一本读书笔记,记者发现每一页都写得非常详细。小到看书感悟,大到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他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记录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苍劲有力的一笔一画下,除了日常生活,更多是他对各种事物的内在思考。

  柯高军说,他的童年“缺衣少书”,学历也不高,想读书只能靠自己。读书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而对他来说却是一种享受。“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我手上有书,我就忘记了身边发生的一切。”

  18岁下乡插队时,阅读让柯高军忘记了白天下地劳作的苦痛;30岁做木匠时,阅读带给他与常人不同的思考角度;成为记者以后,阅读带给他“提笔挥毫,一气呵成”的如神笔锋。对于他来说,书的味道是甜的。

  “他是个‘书痴’,手里捧着书,火烧房子也感觉不到。让他把米淘洗干净烧饭,他满嘴答应,结果半小时后我回家米还是生的。去问他,他还说没听到我的话。”柯高军的老伴这样评价他。

  读书陪他度过艰苦岁月

  在柯高军的人生中,苦难占据了很长的时间,然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下乡插队时的自学时光。

  18岁那年,作为永康首批下乡知青的柯高军,来到当时的大屋公社跃利大队插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白天干农活没有工具,三伏天用双手将猪圈里的猪粪挖出来,铺在太阳底下晾干做肥料,满身的苍蝇叮咬、满身的蚊虫大包。每到晚上的空闲时间,我就借着月光、油灯读书,即使身上再痒、蚊子再多、天气再热,只要有书可看,就都感觉不到了。”也正是这段苦难带给柯高军的磨砺,让他从此更能感受到底层百姓的生活,更能体恤他们的不容易,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24岁那年,柯高军进入江西乐平国营红岩垦殖场农机厂从事木工工作。那段时间,他有了更多的阅读机会和阅读时间,积累了大量的藏书,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也更加深刻。“那时候的书几毛钱一本,我可以开心地阅读好几天。”柯高军说。

  读书让他洞察社会百态

  “我骑上自行车在八字墙转一圈,就有四五个题材可以写。”正是因为俯下身子、贴近生活、靠近素材,柯高军的文字里总是装满了鲜活的人物,仿佛下一秒就要从书页中“蹦”出来。由于他日积月累的阅读习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材,他都可以引经据典,分析问题更是鞭辟入里。

  写《离婚透视录》,柯高军引用了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对爱情的见解;写《家在深山》,他通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写《超越血缘的骨肉情》,他以读者的视角让读者体味人间至情……正是因为热爱阅读,为他笔下的新闻报道润色添彩,生动鲜活的文笔折服读者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家住深山》一文让鲜为人知的悲苦乡村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而后促成象珠黄杜山举村搬迁。如今,该村村民的生活已经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朝着共同富裕大步迈进。与其说,这是柯高军的慧眼独具,倒不如说是阅读带给他与众不同的视角,带着他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融媒记者 陈宏宇

  Q

  倾听书香故事


浙B2-20100419-2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7 快乐阅读让他化磨难为财富 2023-05-23 永康日报2023-05-2300010;永康日报2023-05-2300012;永康日报2023-05-2300013;永康日报2023-05-2300011;永康日报2023-05-2300014;永康日报2023-05-2300015 2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