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何必“囊萤映雪”
读书何必“囊萤映雪”
□黄田
L
丽州漫谈
“囊萤”出自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出自唐·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后人把这两则典故合成“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意思是借助萤火虫的亮度和白雪的反光来看书,比喻读书勤奋刻苦。这个典故让车胤和孙康成为用功读书的模范。千百年来,这两个故事一直激励着中国一代代读书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从来没有人去质疑其中的可信程度和危害。
试问,借助萤火虫的亮度和白雪的反光来看书,并且夜以继日地苦读效果好吗?
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囊萤”而看,还是“映雪”而读,都是不太可能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他的《昆虫记》里写道:“萤火之光虽然鲜明,照明力却颇微弱。假如拿了一只萤火虫在一行文字上面移动,黑暗中也许可以看得出是一个个的字母,或者一个不太长的单词,可是这狭小的范围之外,却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样的光芒自然会使读者失去耐性。”
同样,靠雪的反光来读书也不切实际。即使通过“囊萤映雪”看方块汉字,也是非常吃力,朦朦胧胧、模糊不清。长此以往,还会引发近视,影响记忆,得不偿失。因此,“囊萤映雪”与其说是刻苦学习的榜样,不如说是一种对读书人的误导。
回顾过去在农村,如果家庭贫困,没钱买煤油灯,偶尔点燃松脂或松枝、干竹片看书,尽管烟雾缭绕,灯光昏黄,但胜过“囊萤映雪”。笔者小时候体验过,但长年累月也会严重影响视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囊萤映雪”只能是一种儿童游戏!
万万没想到又十分滑稽的是,“囊萤映雪”竟然是一场读书秀。资料显示,东晋时期没有科举制度,世家大族的后代做官是世袭的,而平民当官主要途径是靠推荐。像车胤、孙康这种没有背景的寒士,要想出人头地,只有靠推荐。要想被人推荐,总得出点动静弄点名声。于是,车胤、孙康分别利用囊萤和映雪作为道具,煞有介事、装模作样地苦读一番,便出名了,成为千百年来学习的榜样。车胤后来官拜吏部尚书,孙康后来当上了御史大夫,成为史上自我炒作的成功典范。
读书,方法比刻苦更重要。方法恰当,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平时,笔者非常关注那些高考状元和“学霸”的新闻报道,发现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注重劳逸结合,自觉性很强,按时就寝,从来不打疲劳战,更不用“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其次是,总结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兴趣爱好广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一般人看来,近视眼就是“苦读”的标志。
总而言之,“囊萤映雪”不管是一场作秀,还是真有其事,都是不可取的。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又不是日理万机的,何必要“囊萤映雪”呢?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一天24个小时,每天挤出一点时间,见缝插针地看书学习,比“囊萤映雪”效果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