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时政·专版

第5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

为自然发声 维护生命共同体

  第5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

  为自然发声 维护生命共同体

  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对于维护动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旦发生火灾,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乃至社会经济带来极大伤害。

  3月10日至4月10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派出以班子成员带队的森林防火督查组开展密集型督查,重点检查护林员巡护、卡点、值守点人员值守、各镇(街道)工作部署及后期管理、扑火队值班备勤及野外用火执法等情况,及时督促整改。

  “下一步,我们将陆续开展20公里防火林带、5公里防火道路、3口以上防火水塘和53个高空林火探测探头建设,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防火科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增设260只蓄水桶,解决了林区的缺水问题,确保“引水灭火”有效开展。与此同时,该局正在组建专职森林防火巡护队伍,负责森林防火宣传、森林防火带巡护、森林火灾隐患及早期火情处置,拟本月底完成组建,队员经培训后上岗。

  实际上,保护森林资源是促进各类生命体共生共荣、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打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生命共同体。

  从去年开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了永康市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科普宣传系列报道,布设于林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许多珍稀野生动物,创下了我市野生动物野外活动影像拍摄新纪录。这说明近年来我市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同时,本底调查也为濒危物种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为确保安全平稳度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连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谋划、部署相关工作,及时有效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入汛前,该局对全市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和疑似地质灾害点进行摸底,同时根据摸底情况,科学制定排查方案,组织协调各镇(街道、区)和“驻县进乡”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力量,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及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工作,重点对地质灾害风险防范点(隐患点)及切坡建房等区域动态变化、治理工程管护和监测设备运行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为进入汛期做好准备。

  据悉,该局将继续做好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加强预警预报,及时排查除险,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灾防治良好氛围。

  地质灾害检查

  增设森林消防蓄水桶

  白鹇

  未来城市蓝图

  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持续性影响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挑战。一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科学配置国土空间资源,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并通过做好植绿护绿、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灾防护等工作,强化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空间。

  尊重自然:精心描绘保护优先绿色发展蓝图

  做好国土空间规划能让国土空间利用实现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目标,是全面提高资源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目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

  据悉,《规划方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约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治理导向相结合,坚守底线思维,优先布局关乎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生命安全和文化传承的国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环境要素,推动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

  “我们通过‘一水定城’,保障‘一江六溪’生态网络整体性,通过‘引山入城’提升城乡生态景观融合性,通过建立全域自然保护地体系,评估和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分级分区管控生态空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方案》平衡了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打造可亲近的自然生态魅力空间。

  据介绍,未来,我市将依托自然生态本底,顺应地形地貌,衔接区域生态环境,构筑系统完整、功能复合、覆盖全域的“一带一网五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

  “一带”,即外围生态休闲花园带,包括市域北侧大寒山系、南侧黄寮尖山系生态屏障,具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等多种生态保护功能。

  “一网”,即“一江六溪”水系网络,包括永康江、南溪、华溪、酥溪、李溪、东溪、永祥溪,体现我市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未来城市底蕴生态脉络,发挥防洪排涝、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的生态功能,形成宜人的城市开敞生态空间。

  “五廊”,即经济开发区-芝英、芝英-古山、古山-龙山、石柱-前仓、烈桥溪生态廊道,是西北部大寒山脉与东部、南部的历山森林公园、石柱森林公园和方岩风景区等生态斑块之间的通道,利于实现生态空间互联,促进城市空气流通。

  “多点”,即内部多个水库、城市公园,包括杨溪水库、太平水库、三渡溪水库三座中型水库及南溪湾公园等城市重要生态公园及绿地,是城市内部生态绿核,将三生空间自然融合,满足市民游憩休闲的需求。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坚持高水平保护的底线思维,通过高效能治理,形成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推动我市发展模式转型提质,迈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顺应自然:土地综合整治深挖资源潜力

  土地综合整治是进一步加强城乡土地利用管理,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可以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逐步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新格局。

  据悉,2022年11月,省政府部署跨乡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省保护耕地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进行了会审,确定了首批33个试点项目,我市古山镇等三个镇项目入选。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为跨镇全域项目提供工作支撑。

  “目前,通过各相关部门单位强化措施、合力推进,古山镇等三个镇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已通过省领导小组部门联审,待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方案。”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专班工作人员说,专班已赴多地考察学习万亩农田建设模式,为下一步推进古山镇万亩方工作做好准备。

  据介绍,该试点区位于古山镇、舟山镇和方岩镇,立足舟山、方岩等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以森林碳汇、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为载体,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统筹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同时,通过跨镇土地整治,我市可实现生态修复跨区域实施,城乡风貌跨区域联建,恢复绿水青山。试点区将以“胡公故里,赫灵山水”为主题,以方岩风景区、杨溪水库为核心,整合山水、古祠、古刹、古村、田园、文化等资源,打造高颜值山水、高魅力文化、高活力产业、高品质人居的县域风貌样板区。

  据悉,本次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从今年开始实施至2025年结束,项目区统筹实施子项目106个,按实施类别划分,其中农用地整治项目20个,村庄整治项目37个,低效工业用地整治项目和城镇低效用地整治项目28个,生态修复项目5个,特色项目16个。

  保护自然:护林防灾强化生命共同体

  融媒记者 何悦 通讯员 应绮姗 吴鹤松


永康日报 时政·专版 00005 为自然发声 维护生命共同体 2023-04-22 永康日报2023-04-2200006;9409510;永康日报2023-04-2200007;永康日报2023-04-2200010;永康日报2023-04-2200008;永康日报2023-04-2200009;永康日报2023-04-2200011;永康日报2023-04-2200012;永康日报2023-04-2200013;永康日报2023-04-2200014;永康日报2023-04-2200015;永康日报2023-04-2200017;永康日报2023-04-2200016;永康日报2023-04-2200018 2 2023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