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则史论(二)
![]() |
![]() |
![]() |
胡则史论(二)
□胡 亦
﹛
“胡则史论”提要
“胡则史论”全文9989字。主旨:胡则从“行担一路,修造一地”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公文脉源远流长,胡公精神永放光芒。内容由六个板块组成:正史立传,胡公文化是中国宋韵文化的一扇窗户;德泽天下,胡公文化是中国政德文化的一颗明星;齐家有范,胡公文化是中国家训家风的一面旗帜;赫灵之尊,胡公文化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典范;则在千秋,胡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公集继世,裨益胡公文化赓续长青一脉相承。本报分三次刊载,籍以此文纪念胡则诞辰1060周年。
﹜
胡则(963年-1039年),字子正,北宋婺州永康库川人。永康第一位进士,太宗赐名,官至权三司使。为官四十七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任计相,历践清要。他献策镇西、整治钱荒、睦邻怀远、治理钱塘、改革盐法、奏免丁钱,忠心为国、赤诚为民、敢于担当。
胡则以杭州知州加兵部侍郎致仕,逝世后,天子悼之,敕葬杭州西湖龙井源。范仲淹作墓志铭,预言其“百年之为兮千载后”。胡则受到历代各朝的封赏,百姓敬仰如神,尊称他为“胡公大帝”,清代有胡公庙三千。毛泽东同志赞评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近平同志号召“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亘古亘今,日新又新”。胡则与胡公文化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
(上接4月12日《永康日报》第5版)
(四)重情重义,创新开放的风范。重情重义,创新开放也是胡公政德文化的品格。
龙昌期,四川学者,比胡则小8岁。当年,他应福州知州陈绛之邀,在福州授课,陈绛给他10万公金酬谢。后来,陈绛坐罪罢官,龙昌期也从四川押到福州,交由新任福州知州胡则审案。
龙昌期的事发生在天圣三年(1025年),胡则63岁。胡则凭事实、讲公道,当堂宣判:龙昌期无罪有功,但10万公金按规应限期追缴入库。
龙昌期既感激又忧愁:原来,10万之酬早已花为其父母妻儿的口体之奉,即使倾家荡产,也难以清偿了。胡则悉情,慨然道:为师领束脩,圣贤所创之规,千古同理也;10万公金用本官俸禄扣抵并资助回家路费,先生自由了。
(五)与时俱进,永续辉煌的特性。胡公文化生命力蓬勃、凝聚力强大、发展力深远。
其源泉在于胡则始终不忘忠于人民的初心、为国分忧的使命、勤廉有为的担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德文化基因,已融于历代良知官员与当代领导干部的信仰之中。
齐家有范 胡公文化是中国
家训家风的一面旗帜
2016年3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以《浙江金华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读书至乐,教子至要》为题,向公众推荐《胡氏家训》。
《胡氏家训》由胡则携胞弟胡赈始创,饱经历史洗礼,富含儒学精华,涉及修身齐家、治国惠民多方面,体现了胡则等先贤的家规家风与人生感悟,是胡公文化的重要内涵。
《胡氏家训》曰:“吾家本寒族,世以清白相承。”“家道盛衰,皆系于积善与积恶而已。何谓积善?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何谓积恶?恃己之势以自强,尅人之财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
朴素的语言、浅显的道理,给人以“家道盛衰、为人成败”之理之要的深刻启示。
《胡氏家训》曰:“恩莫大于父母,情莫切于兄弟。”“为父母者,当慈而有则;为子女者,当孝而有进;为人夫者,当刚而有容;为人妇者,当柔而有贤。家和顺、万事兴,天理也。”
“守道齐家,家和业兴”。胡则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天禧五年(1021年),59岁的胡则在广南西路转运使任上,远离家乡已多年。朝廷拟任他为谏议大夫、知广州,此时,其父承师公已80岁。胡则思父心切,恳辞返乡,感动圣上,以户部郎中复任江淮制置发运使,以近孝亲。
翌年,老父仙去,胡则以哀去职,尽心于丧。以此往溯十四年,即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胡则提举两浙榷茶事、知睦州,为丁母忧,庐于墓侧,以终丧纪,有草木之祥。圣上表彰胡则的孝悌:“胡某为孝,虽非其例,与以明劝也。”特赠封其母为“永乐县君”,赠封其父为“吏部郎中”。
《胡氏家训》曰:“为人者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即使冥顽,纵有开悟之时。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人君子,淡泊明志。为人应以忠孝仁义为上,当以家国为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
胡则实话箴言、身体力行,勉励与扶持同人志士“好学进取,天下为公”。胡则出身于农家,经苦读登科,深知平民子弟读书之难、读书之要。他一生非常重视教育、爱惜人才,在家乡方岩建读书堂,在五峰修重楼,方便后人读书。在许田任上,他厚待清贫举子丁谓;在福州任上,他义赎四川学者龙昌期;在陈州任上,他以国士相知苏州才俊范仲淹。他71岁时任刑部侍郎、再知杭州,一上任就大力兴办教育,向朝廷奏乞余杭州学名额。
读书教子,嘉风辈传。胡则金榜题名后十一年(1000年),弟弟胡赈中进士(后官至光禄大夫、礼部郎中、太常寺卿);又过十四年,胡则52岁(1014年)时,长子胡楷中进士(后官至睦州知州、杭州通判、都官员外郎)。历史上,胡氏一门进士及第多达54人;胡则出生地永康库川一村,明清两代秀才、贡生、举人就有近200人,为官者众多。清白勤恳、为国尽忠、为民造福,胡则文脉赓续长青。
赫灵之尊 胡公文化是中国
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典范
天地间有杆秤,秤之砣乃百姓。正因为有了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秉正崇善、福民益邦”的民心所向,才有了后世百姓所敬仰的“胡公大帝”。
胡公信仰始于宋代,大行于明清,延续至今。胡则得到历代各朝的肯定与敕封,天下有胡公庙宇三千。宋陈宗仁《龙井源墓祭文》记载祭祀胡公的庙宇“浙水之东,祠宇相望”。元黄溍《胡侍郎庙碑阴记》则云“凡村墟里社,必为祈报之所。故公之别庙,布满郡境,不啻数千百区”。到了明代,王袆《祭胡侍郎文》说,“两浙之境,庙貌相望。家祝户祠,罔间遐迩”。清代应宝时《重建杭州龙井胡公庙碑记》则说,“惟浙东千里,几无一乡一邑无公庙”。而郁达夫《方岩纪静》也说,“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绝……朝山进香者,络绎于四方数百里的途上”。这都说明了祭祀胡则庙宇之多,流风之甚。
而胡公文化的民间信仰辐射圈也逐渐形成。以永康为中心,由内向外,信众信仰圈可依次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延伸层、联系层。
核心层是胡公庙会区域。覆盖了浙江中部约1.9万平方公里的地域。
紧密层是胡公祠庙区域。清代,浙江有12府、76县,其中10府、62县都有胡公祠庙,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
延伸层是信众香客所在区域。现今,信众除浙江省外,还来自其他11个省、市、区。
联系层是移居世界各地的“信仰侨民”。在当代,中国有港澳台地区,其他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还有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在新时代,胡公文化更是风生水起、蓬勃昂扬、源远流长。如今,浙江省的11个市,有9个市建有胡公文化信仰场所。其中,金华市经正式登记的就有100多座(金华市区11座、兰溪市16座、义乌市14座、东阳市19座、永康市12座、浦江县21座、磐安县4座、武义县7座),未登记的民间胡公文化信仰场所则更多。
永康是胡公信仰文化的总基地,素有“胡公故里 赫灵永康”之称。以纪念胡则为核心、以方岩为大本营的永康方岩庙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参与人员多、历期时间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地区最大的庙会。
从宋代开始,永康各地邻近的多个村庄组成的保,每保都精心制作一尊胡公神龛,各村轮流供护,一村一年。供护的村庄又由各农户轮流供奉,一户一天。
胡公庙会期间的农历八月十三,是胡则的生日。这一天,各地(保)都要“迎案”,即扛着胡公神龛上方岩。肩扛胡公神龛的人,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他不仅要有强壮的体力,还要有公认的品德。神龛后面的队伍旆旌仪仗、各招各式、各行各业,浩浩荡荡。参加迎案(庙会)的人把这看作一份荣耀,坚信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好运。
千百年来,各地的胡公祠庙与胡公文化活动,既是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德的历史见证,也是黎民百姓对清官好官的敬仰期盼和美好生活愿景的社会展示。
则在千秋 胡公文化是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
胡则的功德,得到历代各朝的肯定与赞敕。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敕赐“赫灵”两字为胡则的庙额。宋元明清各皇朝对胡公多有敕封,“佑顺”“嘉应”“福泽”“灵显”,后来又升爵为公,累加“显应”“正惠”“忠佑”等谥号,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南宋状元、永康同乡陈亮赞颂胡公,认为他丛祠很多,灵异事迹也不少,但灵异之事并不足信。然胡则神是可尊敬、可信赖、光明正大的圣贤,以恻隐之心行仁义之事,保佑民众,赐予利益,而并不要求得到人们的回报。现在农作物遇到干旱,如再继续不下雨,禾苗将干枯而死,到时连秸秆也不能成为牛马之饲料了。神听了亮的陈述后,恐怕不会吝惜举手之力吧。因此,陈亮率众弟子前来胡公神祠前,恭敬参拜,以表诚心(陈亮《龙川文集》卷二十二《佑顺侯祈雨文》译文)。
(未完待续)
胡公铜像
胡公墓碑 (清 杭州老龙井)
杭州老龙井胡公馆
胡公文化 总第116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
说明:4月12日本报第5版中的“11岁那年”应为“16岁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