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社会·看点

我市好生态引来我国特有濒危雉类

“鸟中大熊猫”连续三年现身历山

  我市好生态引来我国特有濒危雉类

  “鸟中大熊猫”连续三年现身历山

  去年,本报报道了“林中仙子”白鹇、“林中隐士”白颈长尾雉雄鸟在永安家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陈敏告诉记者,野保队队员们在历山省级森林公园拍到了我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黄腹角雉。

  今年3月,架设在历山省级森林公园的红外相机拍到黄腹角雉

  前年我市首次发现黄腹角雉

  记者了解到,黄腹角雉又称角鸡,因雄雉腹部淡黄、头上有两支淡蓝色肉质角,在求偶时会竖起而得名。黄腹角雉数量稀少,野外种群不超过4000只,且仅存于植被较为良好的偏远山区、人迹罕至的山顶区域,难得一见。黄腹角雉还有个外号叫“呆鸡”。因为它爪不尖、喙不利、翅不善飞,遇见险情不会躲、逃,个体又较大,很容易暴露,大小肉食动物都能捕食它们,生存极其艰难。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我市很难发现黄腹角雉,但市野保队队员们却有自己的看法。“我市历山省级森林公园最高海拔854.8米,植被以人工杉木林和天然阔叶林为主,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势陡峭,穿行不易。依靠多年的巡山经验,我们判断这个区域也许会有黄腹角雉的分布。”市野保队副队长夏仲如说,为了印证想法,在几年前,队员们就提高了历山的巡护频率,并在一些重点区域架设了红外相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1年,夏仲如在整理历山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发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雉类身影。经专家确认,这只雉类正是黄腹角雉,这也是我市境内首次发现黄腹角雉。

  为保护好这“鸟中大熊猫”,市野保队队员们集思广益:“我们首先要摸清此处黄腹角雉的种群有多大、分布有多广,才好确定适宜的保护方案。除了加强巡护外,我们还要想办法在周边多增设红外相机点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历山省级森林公园的山体是丹霞地貌,很多地方都是悬崖峭壁,极难到达。凭借着丰富的野外巡护经验,市野保队队员们想尽办法,终于在发现黄腹角雉的灌木丛方圆二三公里内,成功架设了多架红外相机。

  今年再次发现黄腹角雉家族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10月,在离首次发现黄腹角雉的灌木丛1公里外的石子地上,市野保队队员们再次发现了黄腹角雉的身影。“用了1年时间,才移动了1公里,这些‘呆鸡’行动果然很慢。”队员们笑着说。

  历山山路难行,两侧陡峭,路过风化区时,还得提心吊胆,时不时担心上面的岩石会不会滚落下来。尽管如此,市野保队队员们还是经常来来回回,带上干粮和水,一整天都在山林里,就想看看黄腹角雉的状态怎么样,有没有人为偷猎痕迹,有没有蛇类活动,早发现早干预。

  让市野保队队员们欣喜不已的是,今年3月,他们在离首次发现黄腹角雉的灌木丛2公里外的针叶林中,发现有一黄腹角雉家族频繁活动。至此,市野保队队员们确定了黄腹角雉在历山的3个分布地,初步确定了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看到这些呆萌的“鸟中大熊猫”在历山闲庭信步,队员们都特别欣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才越来越多。看到这些野生动物在山林间悠然自得地生活,我们巡起山来,也分外有劲。”

  陈敏介绍,为织牢、织密野生动植物防护网,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采取了建立专职+公益保护队伍、开展狩猎安全改革、实施全年全域禁猎、强化野外巡护、实施联合打击违法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保护监管措施。黑麂、中华穿山甲、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豹猫、勺鸡、毛冠鹿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永频频亮相,都是我市自然生态逐渐向好的生动体现,也是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果。市野保队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保护野生动物,守护美丽家园。

  融媒记者 李梦楚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3 “鸟中大熊猫”连续三年现身历山 2023-04-12 永康日报2023-04-1200007;永康日报2023-04-1200011;永康日报2023-04-1200010;永康日报2023-04-1200013;永康日报2023-04-1200014;永康日报2023-04-1200015;永康日报2023-04-1200016;永康日报2023-04-1200017 2 2023年04月12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